<p> 看着手中空中课堂的课表,有一个内容引起了我的注意。《小数的性质》这么简单的内容,日常教学中安排一个课时都觉得绰绰有余,空中课堂为什么要安排两个课时来上呢?带着这个疑惑听完课后,让我不禁感叹:《小数的性质》原来一点都不简单,它是披着“简单形式”外衣的“深度抽象”的内容!</p><p> 《小数的性质(一)(二)》让学生的经历了问题的发现,再到提出猜想—验证猜想—推展结论—总结方法—运用结论的完整过程,感受数学推理的科学严谨,使小数的性质更加“厚重”,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深度。</p> 小问题引发大猜想 <p> 创造真实可感的生活情境,联系人民币模型让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性质。通过追问“是所有小数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吗?”进一步将研究对象有“个案”扩展到“群体”,引发学生猜想。</p> <p><b style="font-size: 15px;">价签上的3.20元和收银员说的3.2元这两个价钱一样吗?</b></p> 多元方法助思维深化 <p> 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操作来充分验证猜想。在展示过程中,实现依据生活经验,借助“元角分”、米尺模型,用具体的数量直观举例证明,到借助半直观的数轴、正方形,再到抽象的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的过渡,实现数学抽象思维逐步深化。并在此过程中,初步体验科学的问题论证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p> <p> 在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个数变化,但小数大小不变的讨论中,进一步感受小数性质中“变与不变”的规律。在直观、半直观的表征中,让学生不只是“能看到”,还“能想到”。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p> 质疑拓展促严谨推理 <p> “只验证了一组小数能说明所有小数都有这样的规律吗?”让学生感受到得出一个结论要通过大量的实例进行充分的验证。“只验证了一组小数,例子太少了,是否需要更多的例子来验证呢?”学生发出这样的疑问,顺势而导,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几组这样的小数,利用这节课学习到的方法进行验证,让思考持续到课下。感受不同验证方法的优势,体会更加严谨的科学推理。</p> 充分验证得真知 <p> 张奠宙教授强调小数是十进位制记数制度,沿着相反方向的延伸,并非分数概念的附庸。小数不仅仅长得像整数,更重要的是:它拥有整数“十进制计数系统”的筋骨。</p> <p> 在本节课中,学生利用上节课学习经验,借助元角分、米尺、正方形、数位顺序表等直观、半直观的模型,结合小数与十进制分数的联系,在深化认识“计数单位”的基础上,进而理解小数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背后的道理。</p> <p> 教师尤其重视引导学生借助“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来验证。比如,在验证0.6和0.600时,0.6表示6个0.1,0.600表示600个0.001,我们知道10个0.001是1个0.01,10个0.01是1个0.1,那么,100个0.001就是1个0.1,所以600个0.001就是6个0.1,因此0.6和0.600是相等的。计数单位变了,计数单位的个数发生相反的改变,但是这两个数的大小不变。这一刻,在不完全归纳与演绎推理完美配合的过程中,小数的性质的“抽象”终于露出真容!</p> 应用练习固新知 <p> 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本节课中的四道练习题,从不同角度巩固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同时又承载了不同的使命。第一题,引导学生注意小数中间的“0”整数部分的“0”都不能去掉,否则数的大小会发生改变;第二题,引导学生要关注细节,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第三题,强调整数改写成小数,要先在整数后面写上小数点,再在末尾添上“0”;第四题,再次回到商品的价格,感受小数的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p> <p> 通过及时的练习,帮助学生了解小数的性质的基本应用——将小数进行化简或改写。结合生活实际,回应第一节课中学生的发现:“商品的价格为什么都是两位数呢?”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p> 我的一些思考 <p> 小数的性质本质就是计数单位和计数单位个数变化的规律,这个规律其实并不陌生。在学习整数时,也有类似“整数的性质”。如把20000改写成以“万”为单位:20000=2万。计数单位由“一(个)扩大10000倍,变成了“万”,计数单位的个数由20000变成了2,缩小10000倍。</p><p> 小数也是十进位制记数制度。而“满十进一,退一作十”的计数规则,确保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必然不变。也就是说,从小数计数原理出发的演绎推理,才更能体会出小数的性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p><p> 《小数性质(一)(二)》两课时的教学中,将“抽象”的小数的性质变得“看的到”、“想的到”,学生真正“学的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