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哈尔滨市双城区胜丰镇中心学校 王海宁</p> <p><b>【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美篇征集”】</b></p> <p> 近日,在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的搭建下,有幸观赏了北京市青年名师于松建老师的公益微课讲座——统编语文教材四下第二单元《琥珀》。于老师宏观把控阅读策略的导向教学,启疑促思,从“教课文”走向“教阅读”,为学生阅读生命体的可持续发展推波助澜。</p> <p><b> 一、以“质疑”为索引,串联思维</b></p> <p> 思源于疑,疑是思的火种。于老师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后,直奔课堂教学重心,为学生创造质疑与思考的空间。以“提出不懂的问题”为纽带,引导学生分别从课文内容和写法,或者其他方面提出不懂的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在关键节点处为学生把脉方向,将学生提出的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逻辑顺序的问题串联起来:“什么是推测?”“为什么说’我们从那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这块琥珀是怎么形成的?”“透过这块琥珀进行推测的依据是什么呢?”以“推测”为切入点,从篇末入手,由果溯因,变序教学,一环扣一环,深入浅出,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有效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形成连续性的思索,引起思维上的共鸣,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p> <p> <b>二、以“解惑”为目标,并联方法</b></p> <p> 从“质疑”到“解惑”,两者需要搭建路径。于老师在引导学生尝试“解决问题”这一焦点时,目标不是定位于解决的结果,而是聚焦“如何解决的?”也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策略教学。例如:解决“什么是推测?”这一问题时,牵引学生常用解疑难词的方法——查词典,再通过联系课文内容深入理解“推测”的科学性;解决“”为什么说’我们从那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时,引导学生到文本中去圈圈画画,并用序号进行标注;在重点解决“透过这块琥珀进行推测的依据是什么呢?”这一问题时,则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体验的过程,并联出解决问题的通用方法: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结合生活经验等等。从开篇理解字词到教学重心质疑解惑,从大处到小处,于老师都以“方法”为主导贯穿教学始终,贵在授之以渔,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根基。</p> <p><b> 三、以“整合”为趋向,关联发展</b></p> <p> 综观整节课,于老师放眼全局,整合教学资源,统筹教学,把一篇科学小品文教出了新气象。</p><p> 先说放眼单元教学:基于本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于老师紧紧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将课后练习与交流平台有效融合,形成合力,发挥单元首篇课文的定位功能,为后续的教学搭桥铺路。</p><p> 再说放眼阶段教学:在学生“质疑”前,于老师先引导学生回顾四上第二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对应单元四篇课文提问要素的训练点,调动学生已有的提问经验,前勾后连,对接到本单元的要素核心,使学生踏阶而进,形成内驱力。</p><p> 最后说放眼课外阅读教学:基于课堂上还没有解决的问题,于老师向学生推荐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读物,继续尝试解决本课提出的问题,从课内蔓延到课外,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p> <p> “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他是联系上下文解决的。”……听,于老师的余音还未散尽……</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图为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小学教育研修培训中心副主任郑丹老师做点评。</span></p> <p> <b>个人简介:</b></p><p> 王海宁 哈尔滨市双城区胜丰镇中心学校教师。毕业于佳木斯大学,本科学历。双城区新时代好教师,双城区教学之星,黑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能手,国家级“十三五”课题组首批研究骨干;曾获哈市“烛光杯”大赛一等奖,全国小学语文名师说课大赛一等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