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div><br></div> 2020年4月28日,我盼来了小学语文名师课堂公益讲座,这是一次视听的盛宴,这也是一次丰富营养的语文线上教学美餐。聆听了北京市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的于松建老师《琥珀》一文的精彩教学,我觉得耳目一新,豁然开朗。聆听了郑丹老师精准到位的评课,我受益匪浅,感想颇多。因此我“一课三得”粗浅之见流于笔端。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偏旁入手,说文解字,巧妙解题</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看图猜词,一图多用,释义破难</h5>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得:学起于疑 疑解于思</b></h1><h5><div style="text-align: left;"> 针对本次的语文线上公益讲座引发了我的深度思考:<br> 学起于疑,单元要素的迁移、整合和重组。<br> 于老师将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迁移到四年级下第二单元的学习中,并将两个单元要素整合重组。实现了知识的迁移运用。教师将“提出问题”迁移到“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发起于疑问,教师有效及时地引导学生提炼有价值的问题。出示问题清单,将有价值的问题呈现于学生面前。于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便在问题的牵引下展开了。<br> 疑解于思,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进阶。<br> 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通过“学习单”出示条理清晰地将推测的七处内容呈现出来。于是学生采用了上网查资料;联系上下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积累;找相关联的句子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联系的眼光来读书答疑解惑。学生查找依据的过程中是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过程。学生的依据采取书中内容与查阅资料相结合。一句话与文中不同段落内容有联系,。这些策略的引导,将学生的解决问题策略不断地总结,将学生的学习由基础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化,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进阶。<br> 通览全课于老师注重方法的引导,注重深度学习的开展,让我们体会到“学起于疑,疑解于思”整个过程衔接自然,环环相扣,使教学水到渠成。<br></div></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得:“推测”撬动学生思维的支点</b></h1> 于老师的课带给我语文教学的新思考:找到撬动学生思维发展的支点,为学生的发展插上翅膀。惊喜于于老师“推测”教学策略。于老师以“推测”辐射和带动学生全文的学习活动,给予学生“推测”这一支点,有力地撬动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进阶发展。<br> 上课伊始,于老师先联系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接着选择与课后习题及与课文重点内容相关问题,作为本节课重点问题进行解决。我们看到了环节设计的科学性。抓重点问题梳理篇幅教长的课文内容,我们再次体会到教学的实效性。然后,于老师引导学生梳理推测的内容条理清晰地逐条出示。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内容、联系生活经验为推测寻找依据,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使学生的科学思维的发展开始起航。学生感受到“推测”要有依据,绝不是凭空想象,体会到推测的科学性,从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这对于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受益无穷的。<br> 我想语文学科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感受到文学性,感受到作者创造思维,丰富合理的想象,同时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培养应并驾齐驱。达到学科知识的整合,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撬动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收益最大的人。于老师的这节课使我茅塞顿开。于老师的引领,我们有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和方法。于老师成为撬动小学语文教师的线上教学的杠杆。我们会进行深度思考做好起飞前的充分准备,在生机勃勃的春天里,向着“发展学生思维”的目标出发。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得:三意识促学生思维发展</b></h1> 于松建老师在进行课后分享的主题是“从教学意识看课堂发展”从三个方面阐述观点:教师要有文本意识;教师要有单元意识;教师要有教材意识。就于老师的观点我谈谈自己粗浅的感悟。<br> 一、 教师要有文本意识。<br> 我认为于老师研读文本,精钻细研了解文本的本质,即:《琥珀》一文是科学小品文,了解这类课文的文本特点,这类课文的性质:科学性、文学性、趣味性。了解本课要落实的语文要素“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了解本单元一类课文学习时,学生需要掌握的方法。根据文本特点,学生语文要素的落实,恰当地采取问题清单,让学生提出问题,提炼有价值的重点问题“推测”。找到“推测”故事内容寻找推测依据的策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调动了学生探索“推测”的兴趣。学生通过查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生活经验找到推测的依据,进而解决问题。我认为研读文本就是要落实语文要素,使语文要素落地生根。因此,教师要思考采取怎样的策略才能有效地落实语文要素。这就是教学策略和文本特点及语文要素的整合。在策略的选择上要考虑是否符合文本的特点,要考虑与语文要素的落实要契合。<br> 二、 教师要有单元意识<br>我认为教师备课时不要局限一篇课文,应通览一单元课文内容,找到此单元共性的内容,共同落实的语文要素,共同实现的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及思维发展的切入点。思考整合单元内容的学习。由一篇带多篇,这样落实语文要素的实施,发展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还要考虑不同单元要素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整合重组。让单元间互相促进,共生共长。由一篇课文的学习方法应用于其他课文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保障。教师解放了自己,带动了学生,这是教学的智慧。<br> 三、 教师要有教材意识<br>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判定好课文的功能,功能定位革新,《琥珀》一文的功能定位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的重点是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本领,让课文成为学生学习的载体,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工具。教材变成学生阅读学习的工具书,学生通过一篇带多篇的学习策略,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br> 于松建老师的观点实用、深刻,令我茅塞顿开,我会细细咀嚼,认真总结体会,尝试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信有名师引领的路上一定会“柳暗花明”<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精准评课,专家引领,拨云见日。</h3> 好课总是让人回味无穷,这次的小学语文名师课堂公益讲座.为我打开了线上教学的一扇智慧之门。我竭力汲取温暖的馈赠,助力我们春天里努力地拔节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