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当你看穿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p><p><br></p><p> ——罗曼罗兰</p><p><br></p> <p>清心姐姐,是我一篇拙作《春水悠悠》的意外收获,认识姐姐之后,发现姐姐是世界上最好的女人!她重病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歌颂生活,感恩生活!她不仅舞姿优美,诗词,散文也写的非常棒!她是我父亲最爱的学生之一,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在我父亲的眼里,他的学生都是最棒的!姐姐的这篇美文,我边读边流泪……</p><p>时间过去了这么久,姐姐依然把与老师相处的点点滴滴记得那么清楚,我不仅要学习姐姐的美文,更要向她学习爱师尊师的美德!再次感谢姐姐,感谢与姐姐一样爱护父亲爱护我们的师哥师姐们!</p><p><br></p><p>——写在文前的话 王董玲</p> <p>(一) </p><p>“多少年风和雨,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有些事早已在记忆深处被掩埋。没想到时过境迁,若干年以后,一旦提起,思绪就如泉水源源不断,喷涌而出……</p><p>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群里读了丹香的一篇文章《春水悠悠》,是一个女儿怀念已故的父亲。文中父亲竟然是我高中时教我们化学课的董涛老师。读完我已泪水阑珊,不由自主地想起四十七年前高中时代那些陈年往事……</p><p> 董涛老师,在我的记忆里,那时有五十岁左右的年纪。后来据我推算了他那时应该只有三十五六岁。个子不高,长的很像新疆人,眼窝深,颧骨高,皮肤黄,穿着朴素,面带微笑,做事谨慎,从不多说一句话 ,可能是因为他的出身成分高的原因吧?只记得他南方口音浓重,“化合物”中的“物”我们是读四声的,他读作三声,拐了一个弯儿,我们觉得可笑。因此,同学们背地里偷偷叫他“化合物”。</p><p> 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学到高中,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很多“封资修”的东西是不学的,加上学校停课闹革命,初中阶段学的知识是少之又少。</p><p> 记得升高中时,由贫下中农推荐选拔的,军工烈属优先去,家庭出身但凡有一点瑕疵都不能升高中。升学考试,由贫下中农代表监考,几个老贫农坐在教室里。满手老茧的乌黑的手拿着旱烟袋,吧嗒,吧嗒一个劲的抽。整个教室烟雾缭绕……看到那副画面,我当时就走神了,想起小时看过的一个小画册《烟袋的故事》。心想:烟,可以解愁,这些老汉,一个劲的抽阿抽,一袋接着一袋,心中该有多少愁需要排解啊……</p><p> 那考试题,当然简单,临场也不需要紧张,因为那几个贫下中农代表根本不识字,而且对我们这些革命下一代爱护有加,笑嘻嘻的看着,任由我们怎么鼓捣……</p><p> 底子不好,成绩参差不齐,是我们这级学生的整体特点。高一那年政策有变,抓教学质量,考试也严格起来了。面对我们这些学生,当时老师教我们是很费时费力的,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董老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一丝不苟,面对我们这些学生该有多少惆怅和无奈啊!</p> <p>(二)</p><p> 我们这儿是山区,粮食作物主要是地瓜,口粮也是地瓜干。我们学校有位杜希明老师,教《农业基础知识》的,他有一个口头语 “ 是不是?是不是?” 有一次他给我们上课,操着胶东口音说:“咱们沂水县是地瓜县,是不是?是不是?这儿的人民,吃着地瓜,喝着地瓜(用地瓜干换酒)搂着地瓜。是不是?是不是?” 说的同学们都懵了,交头接耳,面面相觑。杜老师接着说 “ 把地瓜干卖了娶媳妇,可不就搂着地瓜?是不是?是不是?” 话音刚落,同学们哄堂大笑。</p><p> 回到宿舍,我学着杜老师的口气,倒背着手。反来复去的说:“咱们沂水县是地瓜县,是不是?是不是?……”每说一遍,都会把同学笑的直喊“肚子疼”。</p><p> 这位杜老师,宿舍跟董老师挨着,又都是外地口音,我们就感觉格外有趣可亲。</p><p> 没错,我们同学哪个不是吃着地瓜长大的呢?有时,我就会看着那地瓜干窝窝头发呆,心里总是在想:这麦子面和地瓜面都是白色的,麦子面做熟了那么白,那么好吃,而地瓜面做熟了怎么就那么黑呢?</p><p> 刚出锅时还好,软软的有点甜味。等窝窝头冷了,又硬又凉,吃了以后就胃酸。那时还缺柴禾,为了节约,大多时候吃冷的,时间长了容易得胃病。</p><p> 高一时我不愿意上《化学》课。原因是董老师南方口音太重,听不懂;另外一个原因是董老师每次给我们上化学课,讲着讲着,一口酸水就泛到嗓子眼了,然后皱着眉头,手摁着讲桌慢慢咽下去……</p><p> 看着董老师那个样子,心里真不是滋味。忍不住胡思乱想:董老师一定是这样的饭伤胃了,他学历那么高,应该在城市里教书,然后找个志同道合的爱人,“敲着铁饭碗,吃着白面馒头”,是多少人的最高理想啊,可他怎么会来到这偏远的乡镇中学呢?吃苦受累,为什么?</p><p> 董老师家那时住在石匣村,听名字就知那村子就像个石头匣子,一定是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山高水远,山路陡峭,生存环境恶劣,土生土长的庄户人家都够受的,何况他这个五十年代的大学生,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挑担,更不用说推小车了。</p><p> 董老师家是从县城搬来的,师母带着几个孩子是农村户口,那时生产队按人口、工分分粮食,每人平均多少,再根据在生产队挣的工分数,多劳多得。董老师家老婆孩子一大堆,没人挣工分,吃平均口粮,得向生产队投钱买吃平均口粮的工分。他是外来户,生活比一般人家更困难。所以他也主要吃地瓜干,得省点细粮贴补孩子们。</p><p> 一段时间后,同学们大都适应了董老师老师的南方口音,每句话都能听懂,而且他为了提高我们的学习兴趣,还时不时的来句我们本地的方言 “没轨掉”(肯定,错不了)。董老师学历高,业务棒,能把那么枯燥的化学课讲的通俗易懂,还把化学元素化合价表编成歌谣,学得快,记得牢。慢慢的我们就对化学课有了兴趣,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p> <p>(三)</p><p> 那个高中阶段,是教育动荡的三年,为了防止作弊,考试的同桌采用AB卷。听说出了个黄帅 “ 我是中国人,不学外国文,不学ABC,照样做革命接班人”,还冒出了个交白卷的张铁生。在这种形势下,老师们很迷茫,我们学生对学习也是忽冷忽热的 。</p><p> 不管风云如何变幻,我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情怀不变!我们渴望知识,希望有一天能够报效祖国。</p><p> 那时我跟其他同学们一样迫切希望加入共青团组织,觉得只有成为一名共青团员,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时刻努力着,准备着……</p><p> 眼看着同学们一批批的入团,团组织大门却总是对我关闭着。学校也看我是个好苗子,团支部的人就找我谈话,给我鼓劲加油。</p><p> 当时正在建校,打井、盖房子等,学生们课余也帮着挖土、扛石头等。除劳动课外,饭后、课间、课外活动时间都去干活,劳动强度很大。每次劳动我都很卖力,扛石头、抬土筐不仅把衣服磨破了,肩膀也被压破了皮……</p><p> 一次课外活动扛石头时,我的脚被石头砸了一下,觉得有点痛,掀开袜子一看,血乎啦的,这一看不要紧,觉得更疼了……闭上眼睛稳了稳神,觉得这事还是不要声张,免的被说怕苦怕累、娇里娇气了。我小心把袜子挽了挽,捏了点土,按到伤口上,忍着疼痛慢慢把袜子穿好,等到同学们走远,扛起石头一瘸一拐的向学校走去……</p><p> 快到学校大门口了,我就克制着自己,别让人家看出我走路有什么异常。离大门越来越近了,我的心也越揪越紧了。这时董老师刚好从大门出来,躲是躲不过去了,我只好装作若无其事,心里想:反正董老师眼神不好,从来都不怎么抬头看人,或许他压根就不怎么认识我……</p><p> 到跟前了,我小声叫了一声“老师。” 董老师应了一声,看了我一眼,把手握成拳头,做了一个“加油!” 的动作,轻轻的点了一下头……</p><p> 我心里明白,老师肯定看出我的异常来了,只是他做事谨慎,仅这“加油” 的动作足以让我受到了鼓舞。绝不能气馁,我需要振作!</p><p> 我虽疲惫,但始终没有放弃,也不能放弃!我一直在苦苦的、执着的追求着……直到快毕业了,在最后一批团员的名单里有了我的名字一一团组织的大门终于向我打开了。</p> <p>(四)</p><p> 我那时个子比同龄人高,读高中时坐在倒数第二排靠边的坐位上。其中也调过位,大多是对调,或南或北。别人觉得这位子很不好,可我觉得挺好的,且不说自习课下个位很方便,上课做个小动作,看个小说,老师一般是看不到的。</p><p> 董涛老师,是属于“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 ” 的那类人。” 他讲课,声音不洪亮,娓娓道来,句句入耳。眼神不好,却不戴眼镜,虽然目视前方,但我总觉得他谁都看不见,讲完一节就抿着嘴,眯着眼,嘴角上扬。这时让学生自己把这一节从头到尾看一遍,然后做课后习题,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问老师。</p><p> 我的《化学》课班级成绩一般,有了疑难问一下学习好的同学,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从来都没有主动问过老师。</p><p> 不管什么课,只要有空,我就会从课桌底下拿出小说偷偷看,小说的故事情节太让我牵挂了。当然班主任孙老师例外。那时许多书已经解封,文化大革命时期浩然的小说,“五四” 运动前后的,巴金、茅盾、鲁迅等作品,后来连四大名著都放开了,因为毛主席说的“这样的好书应该让革命的下一代读。”《红楼梦》只有读三遍才有发言权,据说也是毛主席说的。学生,可以从学校图书室借书。我那时已成了小说迷了,真是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因此我的学习成绩始终不是很理想。</p><p> 有一次周三回家拿饭,路遇董老师,跟他一起走了一段路。我小心翼翼地跟他聊天,觉得他还是很和蔼的。谈到了学习的事,我说:“学习好不好的也没有什么不同,回家锻炼两年,贫下中农推荐,还不一定怎么着呢!” 老师慢悠悠地说:“也不能那么说,多学点知识总是好事,高考制度有可能恢复的。” 说:“能吗?” “没轨掉!”这些话,让我觉得老师眼光深远,也颠覆了老师在我心中的形象。我聚精会神的听着老师的每一句话,生怕遗漏了一字。“ 毛主席教导我们” ,他继续说 :“ 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 最后他像是对自己说:“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也是好事,是好事……”</p><p> 这次闲聊我还知道老师参加高考时病了,发着高烧进的考场,没想到还被山东师范院校录取了。毕业后要求支援沂蒙山区来到了沂水,后来又来到了这最偏远的官庄中学。</p><p> 望看着老师远去的背影,我不仅思绪万千:老师原来这么健谈,他肯定是个有故事的人,只是不愿意跟人说起……</p><p> 我默默记起李商隐的一句诗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董涛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像董老师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p><p> 几年以后我也从事教育工作,也教化学课,开始那些老教师瞧不起我,我学着用董老师的教学方法去教学,第一次考试就把他们甩出几条街……当然,我的成绩应该归功于我的老师!</p><p> 董涛老师就像被搁浅在这岁月的岸边的船。总会有一天,风住了,雨停了,这船将随着潮起潮落,伴随着汹涌澎湃的波涛,驶向那蔚蓝的大海……</p><p> 至于他吃了多少苦,经历了怎样的磨砺,只有他自己知道。或许这里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能记得——记得曾经有这样一位老师,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来到这沂蒙山最偏远的乡镇中学;不为名,不为利,为教育事业,辛勤耕耘着;没有豪言壮语,没有一丝怨言,默默抛洒着一腔热血,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p> <p>写后语:</p><p> 无论生活带给我们怎样的考验,我们都要以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她。</p> <p>这些美好的记录</p> <p>这些美好的情感</p> <p>这些真情的文字</p> <p>这些真挚的语言</p> <p>都是爱的语言</p> <p>都是爱的味道</p> <p>世界上没有一支歌唱的比这些动听</p> <p>生活中没有一句话说的比这些感人</p> <p>是你的美好</p> <p>是他的美好</p> <p>是师哥们、师姐们的美好</p> <p>是朋友的美好</p> <p>是亲人的美好</p> <p>是生活的美好</p> <p>感谢社会</p> <p>感谢生活</p> <p>感谢有你</p> <p>谢谢你们,有你们真好!这是生活的馈赠,这是你们的美好,成就了我们一群人的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