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村是井陉县天长镇下属的一个自然村,紧邻307国道,距镇政府五公里。据元代墓碑文记载唐大中年间(847—860年)就有此村。相传,村中有一条水沟,为方便通行,沟上搭有木板作桥,故以此取村名为板桥。<div> 村口的双峰阁,村里的双虹桥,都是完整的石头建筑,古朴典雅。而比这些建筑更令人称奇的是,她的传统民俗文化习俗“九曲黄河阵”灯会,这个为元宵节而组织的民间活动,竟然不走样地绵延了数百年,就像活的历史。2009年,板桥村九曲黄河阵灯会还被列为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div><div> 板桥村地处秦皇古驿道上,建村历史悠久,村落较大,又加上百年来没有大的破坏,各个时期建筑皆存,村内古迹鲜活,轮廊清晰,到处皆是。古宅、古庙、古街、古巷、古井、古树等旧时元素散落在村子的各个角落,散发着历史的印记。<br></div><div><br></div> 在治愈新冠病毒还不是趋于好转的情况下,大家出门还要带口罩,还要相互之间保持距离的紧要关头,我于2020年4月21日中午13时骑自行车沿307国道经土门关、头泉、下安、上安、岩峰、长岗、石圪垯村、南横口村于夜里二十点三十分到秀林镇天江宾馆,若大的宾馆只有我一个人入住。<div> 4月22日早上经三家店、山北村回到307国道继续经天长镇、南关村、朱家瞳村,最后在上午十点多到达板桥村。全长64,3公里。</div><div> 我直接找到板桥村委会,与现任班子成员进行沟通,说明我来此目的,希望能找一户人家吃住不低于两天。现在来板桥村拍摄委实有些唐突,毕竟现在疫情还没有解除,很多人家不愿接待外来人员。经过再三研究最后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和一户村民商量。恰好板桥村正在改建引水项目,有施工队在一户吴姓老两口家吃午饭,经过协商我的吃住定了下来。</div><div> 一路所过往村庄各进村要道均有人员看护把守,情况不容乐观。幸运的是有村书记兼主任樊会庭支持,更有村红白李会会长蔡旦小的全程陪伴与当向导,所到各家均给面子并提供方便,以至于能顺利拍到很多一个外人所无法拍到的镜头。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br></div><div> 由于从前板桥村交通闭塞,和近些年村里移民很多,不少古朴的民房年久失修,造成了坍塌。近几年各级领导对美丽乡村进行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帮助,对有特色的院落进行修缮,改造。板桥村的于家大院、王家大院等明清建以及民国建筑保存比较完好也在改、修缮之中。</div><div> </div> 王家大院的现在男主人王富贵继承了建于明代崇祯年间的老房子。大院主房为楼房,坐南朝北,分上下两层,木架结构,青砖、土坯砌墙,上下两层用木板相隔。二楼上层用木屏风和条形格窗截为内厅和明廊。整幢小楼古朴典雅、实用秀美。 早年间楼下有通往楼上的木梯,左上角处就是通达所在。据说文革时期当时的主人为了打家具将楼梯拆除做了木料。 现在只好通过爬西厢房梯子上房顶再过独木板达到北楼,我冒着危险,鼓足勇气才过去。 榫卯结构的建筑风格使得百年风云依然不倒不塌。 板桥村红白理事会会长,古村落工程监理蔡旦小每带我到一处都进行详细讲解,他知识渊博是与他喜爱收藏古瓷、玉器分不开的。 王家大院女主人邓金凤开门迎接我们,并介绍了小楼一些细节情况。 以前王家大院布局复杂,从前街大门到庭院最深处,须经13道门槛。院内偏门、角门、厢房、侧房古建众多。有人这样描述,“斗折曲径,如进迷宫,大院深深,气势峥嵘。”如今他家就是王家大院的一部分。几年前,他拆除了部分老屋,建起了新房,但依然保留了老宅的布局,仅仅他的家就是三进院。<br> 疫情还没有结束,出门还需谨慎,对面交流还需戴口罩。尽管诸多不利因素,但不能阻挡我对古村古镇古建筑的拍摄。在诸多建筑毁坏之前,修缮之前留下一些照片是当务之急的要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