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荷文学社】 路 (程尧尧/高行亮)

蔡集初中雨荷文学社

<p><br></p><h1>刊首语:</h1><h1>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写作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而这个“厚积”既要靠平时的大量阅读,还要结合日常的语文学习。在学生的学业繁重、课外阅读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将教材中要求的写作积累起来,课文练笔与推荐发表相结合,训练学生写作,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播撒文学创作的种子。</h1>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叫程尧尧,是蔡集中学八4班的一名中学生。我性格活泼开朗,对生活充满希望。我的家乡在贵阳的一个偏僻小村。印象中的泥泞小路已经铺成了水泥路,竹树林也修上了小凉亭,老人们在那里喝茶下象棋……家乡越来越好了。回乡之路漫长啊,但家乡始终是一条不断的纽带,一头系着我的梦的起点,一头系着诗与远方。</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路</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文/程尧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人的一生总是在路上,无论走多远,路的尽头都将成为路的起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儿时,窄窄的小路,是懵懂无知的我们探索新世界的渠道,承载着我们无限的好奇心。看看长辈去赶集,去串门,我们赶紧摇摇晃晃地跟上。摔倒,我们就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再跟上。那时,我对路的认知多么简单而又奇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稍大点,我开始上学,路便成了我们这群野孩子的“天堂”。每天嘻嘻哈哈于路上,个个期盼着成为童话中的公主,遇到帅气的王子。我们在路上打打闹闹,直到黄昏,才匆忙奔往各自家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来,我要跟母亲离乡远去,曾经熟悉的路,在我眼中倒平添了几分陌生。那通往天边的路,很远,很远,看不到尽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他乡,四通八达,马路也很宽阔。路上的人行色匆匆,车疾驰而过。我们在那里有了新的家,新的生活,新的朋友。但,我终归只是过路人。</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又值月圆夜,月光洒在空荡荡的路上,有道是“月是故乡明”,不知千里之外的故乡,是否也满路的月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每年春节前,我都会十分兴奋。装着数箱思念,我和父母踏上三天三夜的归乡路。这些年,家乡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条条大马路纵横交错,看起来那么陌生又熟悉,我趴在车窗玻璃上,仔细地盯着窗外,生怕错过些什么,恨不得将家乡的风景装在眼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快到家了,我走在久违的泥巴路上,贪婪地吮吸着泥土的芬芳。路两旁,当时的竹树林已经变成小凉亭,老人们在此喝茶、下棋。小时候我们经常在上面玩耍的草地也变成了水泥地。但我觉得还是泥巴更柔软,更亲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忽地,一儿时好友从我旁边经过,与我对视一眼,我们却相顾无言。真是“近乡情更怯”。弯弯曲曲的小径尽头,亮着一家灯火,那是......家!我奋力向前跑去,忽然觉得,这条路好长,好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纵使回乡路很漫长,但家乡始终是一条不断的纽带,一头系着我们梦的起点,一头系着诗与远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指导教师:高行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点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路是文章的叙事线索和情感线索,贯穿着文章的始终,使得文章脉络清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路在作者笔下,有着丰富的内涵。儿时,咿呀学步,从路开始;上学时,路是孩子们的“天堂”,可以遇见公主,遇见帅哥,嘻嘻哈哈中流露出少年时的快乐;稍大点,离开家乡,走向前方路;再大点,佳节回乡路,重温泥土路的柔软与清香。以时间为顺序,赋予路不同的认知和感触,将路的内涵丰富起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结构上收尾呼应,从路的感知出发,突出文章主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高行亮,江苏省正高级教师(教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教师、宿迁市“千人计划”第一层次培养对象等诸多荣誉称号。开设省市区级观摩示范课60余节,并多次应邀到南京、镇江、连云港、徐州、兴化、扬州等地开设讲座或示范课。倡导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模式“初中语文‘113’课堂教学”(2013年被确立为宿迁市首届课堂改革示范项目,2017年被确立为宿迁市首届中小学特色项目)。倡导语文教学要简捷,提出“简捷语文”教学主张。主持省市级规划课题多项。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江苏教育》、《语文知识》、《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界》、《作文教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人大转载1篇。</span></p> <p>主 编:高行亮 蔡宏泽</p><p>责任编辑:蔡文娟 高先梅</p><p>编 者:王 奇 蔡东海</p><p> 唐晓宇 池光华</p><p> 王德兵 史运东</p><p> 张艳红 杨 军</p><p> 杨丁林 </p>

语文

家乡

高行亮

系着

写作

教学

我们

宿迁市

路上

江苏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