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昌平区小学教师抗疫团队(二十二) <h1><b>开篇语:</b></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齐心同战役,满目尽春晖。</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此时艰日,协力最为贵。</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研前头率,骨干共发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微课细琢磨,资源精选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虽无斩妖技,教育尽我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子宅家中,收获更不菲。</div> 来自城南中心应春银副校长的一首小诗,尽显疫情面前“停课不停学”,学有趣、学有获、教有情、教有法的状态。小学教研室教研员与学科老师老将新兵齐上阵,骨干精英共携手,凝心聚力,共商学习方案;深耕细作,精敲教学思路,延学活动异彩纷呈。其中,一节节细心雕琢、精心打磨的微课陆续上线,学子们身临其境,见课如面,老师们成了屏幕后的英雄。<br> 以下是学科教研员和基层教师在抗疫过程中的感言,也是他们辛勤耕耘的笔记和服务教师的诗篇。从他们感言中,不仅反映出创新教研和教学方式的努力探索,更能反映出他们勇挑重担、服务基层的信心与智慧…… <h1><b>肺腑语:</b></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若有召,战必回,坚守教育战线</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昌平区昌盛园小学 郭欣</div> 随着新冠病毒的肆虐,人们都窝在家里,大街上一片寂静。教师们的线上教学却热闹了。原定的开学时间虽然延迟了,但我们的学校“停课不停学”,一场轰轰烈烈的线上教学开始了。 一、若有召,“战”必应<br> 犹记得那一天,陈老师对我说:“我们想结合部编教材第七单元学过的两首边塞诗来做一期唐代边塞诗主题阅读,不知道你是否有兴趣尝试做一下这个主题?”那一刻,我是自豪的,医生的战场在抗击疫情的前线,而老师的战场则在教育的第一线,我很荣幸能够成为其中的一份子,以自己的所学所知为教育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那一刻,我也是紧张的,怎样为全区的孩子们带来一节精彩的课程,我肩上担负着沉甸甸的责任。<br> 但来不及多想,接下来的日子,我投入到紧张而忙碌的备课和录课任务中。<br> 二、在雕琢中成长<br> 由于对这一题材比较熟悉,加之前期收集比较充分,很快我成了第一稿,我信心满满地发给陈老师审阅。不久,我收到了陈老师的回复:这一稿存在这样一些问题。首先边塞诗的风格是多样的,仅仅以豪壮、悲凉概括是不准确的。其次引用意象进行讲解,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有点难。我一下子陷入了苦恼,我该怎么办呢?正当我无从下手之时,陈老师发来微信,帮我捋清了思路。通过微信我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地探讨。从边塞诗的主题情感到边塞诗的选材引用再到整个PPT的设计,陈老师都耐心细致地一一帮我敲定细节,并建议我先从其中一个主题入手进行讲解,我们后面还可以继续做一个唐代边塞诗的系列讲解。每次交流结束都已是夜深时分,但是在教研的这条路上,想到我背后的教研团队,这一路走来未见孤寂,有的是满满的信心与坚定。<br> 总结了第一次的经验,第二稿我选取了边塞诗中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这一点作为切入点进行讲解。陈老师看后认为这次主题没有问题,但是在方法上有所欠缺,于是陈老师又一次对古诗的阅读方法进行了指导。第三稿,精益求精的陈老师对我的授课语言提出了修改建议,大到整体的语言风格,小到一个语气词都进行了精心地修改,在这个过程中我迅速地成长着。在陈老师的指导下,我的稿子终于日渐成熟。<br> 回顾这一路的成长,当然离不开背后团队的帮助。每次完稿,丰志奎老师对于不合适的地方都会给出非常中肯的修改建议。每当犹豫不决想要放弃的时候,王淑阳老师又会给我鼓励,一次次的加油和指导让我勇敢地面对挑战。陈老师一遍遍的耐心引领和肯定更是坚定了我继续前行的信心。整个过程让我深深感受到教学研究那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味。<br><br> 三、在磨砺中成功<br> 录课稿终于完成,接下来开始录制视频了。我坐在电脑前,反复熟悉讲课环节。进入KK录课系统,熟悉各种操作,开始了有生以来第一次的网络微课录制。从开始时的紧张,反复出错,到慢慢进入状态,再后来是越说越流利,我内心十分雀跃。10分钟结束,我的微课录制圆满完成。<br>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为了生命的岁月静好,广大医护人员奋斗在与疫情抗战的前线。为了教育的岁月静好,广大教师们亦奋战在停课不停学的教育战线上。而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们要认真准备好每一节课,脚踏实地,不辜负学生,不辜负教师之名,坚守我们的教育阵地。若有战,战必回。我相信这场战“疫”一定会取得最后胜利。让我们一同期待校园里再次响起琅琅书声,再次看到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从录课中获得了自信</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昌平区昌盛园小学 杨雪艳</div> 很有幸能够成为昌平区四年级组录课群当中的一员,这事还得从一个电话说起。一天晚上崔主任来了一个电话:“教研室邀请你去参加四年级组的录课任务。”我的第一反应是,我可从来没录过课,不会呀!万一讲不好多丢人呀!崔主任也鼓励我说:“那个不难,也不用紧张,录课时照不到你的正脸,写好脚本做好课件,平时怎么上课就怎么讲,你没问题的。”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答应了崔主任。其实,心里边也是很高兴,给了我一次学习他人提升自我的机会。一向很不自信的我接受了这次挑战。 确定好录课的内容——商不变的性质,来自期末试卷上的一道填空题。坐在电脑前不知从何入手,就想着这道填空题一点也不难呀,学生怎么就不明白商不变的性质呢?于是按照平时讲课的过程,把概念和本题一讲,完成了第一个脚本,传给了崔主任。崔主任及时给我做了点评,很单一,如果再加上点拓展就更好了。于是我又写了一个脚本关于本题和拓展方面的方案,把两个方案都传给了杜老师,等待着杜老师的回复。第二天收到杜老师的语音电话,她的声音还是那么亲切:“打开你的脚本,我们一起来说说。把两个脚本合并一下,开头用第二个方案的开头,然后解读商不变的性质,怎么样把商不变性质中的“同时,一个相同的词,说的简单而明白,错例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结尾怎么说……”就这样,我和杜老师的语音已有40多分钟之久,经她这么一说,我豁然开朗,不愧为我心目中的大咖。每个环节清晰可见,每句话又是那么简单精炼。比如:在解读商不变的性质中理解“同时”和“一个相同的数”,不像我啰啰嗦嗦说了一堆,也没有杜老师的那句“同时干同样的事。”就这么简单的几个字把商不变的性质解释的清清楚楚,学生听起来很容易理解。从这次杜老师的指导中我学到了包括怎么提问,怎么和学生交流,怎么样以学生的口吻回答问题,怎么评价学生的想法,什么情况下要自问自答,如何给学生思考的方法等等。<br> 在杜老师的帮助下很快我完成了第二稿,刚发过去就收到杜老师的回复又详细地把细节的地方进行了修改。完成第三稿开始做课件,一遍又一遍的录课,终于完成了。得到了杜老师和崔主任的肯定,夸我进步了。听到这句话,我心里那幸福感油然而生,虽然经历了失眠,经历了一次次的修改,经历了精雕细琢的过程,经历了录课中一次次的重新开始,但最终获得了自信。<br> 在杜老师身上,她的专业能力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我也更加欣赏她那认真工作的态度,每次发稿,都能及时给与回复,提出更好的建议,这就是敬业的精神。通过这次录课,自信给了我力量,我也要把这种敬业精神带到我的工作岗位。<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战“疫”云课堂,同行伴成长</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昌平区第二实验小学 冯雪</div>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我们不能像白衣战士一样奋战一线,所以“停课不停学”就是这个特殊时期教师执着的坚守,“云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br> 延期开学期间,我有幸参与了教研员刘玛丽老师组建的三年级英语复习微课的录制工作。我共承担6节微课的录制,每一节课都在刘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反复研磨、修改,过程中我积累了很多教学经验和方法,促进了自我成长。<br> 一、关注学情,多维教学<br> 根据全区学生不同的语言水平,我通过讲授法讲解重点语言知识,通过提问法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以图片环游方式渗透阅读策略。通过歌曲、猜谜、游戏、舞蹈等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并获得学习的成就感。<br>二、知行合一,提升技能 <br> 一次次的实践与磨练不仅优化了课程内容,也让我的专业技能有所提升。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有趣的动画效果,增强线上教学的互动性。利用视频软件自制韵文、绘本等视频动画,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在每节微课前我设计了防疫提示或正能量的小动画,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心态面对当下的生活,科学防疫。结尾处通过眼保健操或健身的动态图片指导学生健康用眼、加强锻炼身体。<br> 三、团队助力,引领成长<br> 每一次备课,我都会先撰写简案、制作PPT,然后和刘老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因为平时都是针对自己学校的学生展开教学,这次面对全区三年级学生,在设计中很容易脱离学情,这个时候刘老师都会从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和教师语言的角度给我很多建议,让我获益良多。我也会观摩团队内其他教师的微课,学习他的教学方法。<br> 在刘老师的引领下,我顺利地完成了几次微课的录制,实现了个人在线上教学方面的一次飞速成长。“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守护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和成长,共同战“疫”,教育助力;坚守初心,倾己之力;你我同行,未来可期!<br>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0年5月7日</div> 编辑:杜志红、刘玛丽<br>制作:陈军<br>审稿:杨新荣、陈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