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记昌平区小学教师抗疫团队(二十一)</h3> <h1><b>开篇语:</b></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齐心同战役,满目尽春晖。</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此时艰日,协力最为贵。</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研前头率,骨干共发挥。</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微课细琢磨,资源精选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虽无斩妖技,教育尽我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学子宅家中,收获更不菲。</div> 来自城南中心应春银副校长的一首小诗,尽显疫情面前“停课不停学”,学有趣、学有获、教有情、教有法的状态。小学教研室教研员与学科老师老将新兵齐上阵,骨干精英共携手,凝心聚力,共商学习方案;深耕细作,精敲教学思路,延学活动异彩纷呈。其中,一节节细心雕琢、精心打磨的微课陆续上线,学子们身临其境,见课如面,老师们成了屏幕后的英雄。<br> 以下是学科教研员和基层教师在抗疫过程中的感言,也是他们辛勤耕耘的笔记和服务教师的诗篇。从他们感言中,不仅反映出创新教研和教学方式的努力探索,更能反映出他们勇挑重担、服务基层的信心与智慧…… <h1><b>肺腑语:</b></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原来我也在这里</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疫情期间录课感受</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昌平区昌盛园小学 陈朦</div> 2020是特殊的一年,给了我们太多的猝不及防。<br> 在国家发布延期开学的公告时,我就在想学生到时要怎么学习呢?还没容我多想,就看到杜老师在群里发布了由各学校的骨干老师们录的十节微课,用于前两周学生在家自主学习。当时我就在想:哇塞,杜老师真是及时雨,这些老师太牛了,在其他人还措手不及的时候,他们已经为大家录好了微课,做好了准备。不禁想起来那句:“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只是此时的我万万没有想到,在之后我也会有幸成为录课成员中的一份子。<br> 这一切始于学校崔主任的一个电话。那天晚上,电话响了,我一看是崔主任打来的,想着这一定是有工作来了,我忐忑的接起电话,崔主任大致的意思是需要我参与后期三年级的微课录课工作,说实话当时我内心是无比慌乱的,第一感觉就是:啊?我?我行吗?崔主任听出了我的顾虑,连忙安慰说:“没关系,怎么录怎么做我都会教你,帮你。”听了这些话,心里的慌乱安稳了许多,于是决定试一试。紧接着就与同办公室的另外两位骨干老师一起加入了录课群,接到了杜老师的工作指示和各种说明指导,收到了崔主任发来的范例和录课指导。那天晚上,莫名的难以入眠,脑子里开始冒出许多想法,思考要怎样把课录好。<br> 在之后磨课录课的过程中,我多次被杜老师的专业能力所惊艳。深刻体会到我这个菜鸟与大神之间的强烈差距。大到讲课思路,在我还不知该如何下手的时候,杜老师三言两语就把思路屡清,让我茅塞顿开;小到斟字酌句,杜老师总是能够把我用的一大堆废话,转为精辟的一个词语或短语来表达,一针见血又精辟的表达让我的微课添彩不少。在整个过程中,杜老师对我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细致到一字一句的指导,真的是让我既安心又感激。转念想想,杜老师可是要同时指导三四年级二十多位老师录课啊,这不禁让我更加心生崇敬。<br> 由于家里有一个三岁的小磨人精,所以只能每天在她睡着的时候才能安心工作。回想起那些备课至凌晨的夜晚,回想起夜深人静键盘敲击的声音,回想起反复修改的焦虑,回想起录课时因为一次又一次口误直到嗓子录哑的挫败,当时煎熬的种种,都化为此时此刻内心的微笑满足。<br> 我看到新闻里英勇无畏的医护工作者们抗战一线,我看到身边的社区工作者24小时严防死守保护社区安全,我看到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为了确保国家稳定人民太平而努力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我看到杜老师在这里,崔主任在这里,许许多多同事在这里......我感觉自己是如此幸运又是如此的光荣。<br> 因为......原来我也在这里!我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着微不足道却闪闪发光的小事。我也在为学生“停课不停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做出了自己的小贡献。这是我在疫情期间的小小确幸,却让我有了大大的自豪感。就如我的职业一样,平凡而伟大。<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教师生涯中非常时期的特别回忆</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昌平学校 吴洋</div> 今年,受新冠肺炎的影响,我的教师生涯中出现这样一段非常时期。这段时期充满了严峻的使命感。作为是一名人民教师,心系学生未来固然重要,但做好眼前线上的课程,却紧紧关乎万千学子的现在。<br> 我很荣幸承担了四年级语文第一周的录课任务。录制了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话主题的复习课。后期又录制了第七周一节《论语》系列课的学习篇。做就是得到。录课的过程也是再次提升自己的过程。虽然录课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克服了困难的成就感,也是一种特别的回忆与收获。<br> 1. 方法上的收获<br> 在教学实际中,与学生的互动充满你来我往讨论的乐趣。录课,如何能带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虽然只是面对屏幕,却也能有兴趣一直探索下去?在录制《了解起因经过结果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一课,我想到了闯关式的任务驱动,让学生带着问题,一步一步闯关,完成了问题链的闭合,也就完成了主任务。这样的方法,让我更有信心去实践于实际教学中,希望能在实际教学中,有所突破,有更多感悟。<br>2. 研究上的收获<br> 当得知要录制《读<论语> 品学习之道(二)》一课时,我内心有点忐忑。因为对于《论语》,我并不是懂很多。陈丽老师提醒我一定要把《论语》的解释等细节搞明白,弄准确。是啊,学生对于第一次接受新事物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所以必须提供给学生最准确的东西。我写完一稿马上给陈老师看。陈老师对我的解释提出了一些疑问。我觉得单单从网络上找解释,并不能信服。于是我询问其他老师并百度“《论语》最经典注释版本”了解到了《论语》的解释有许多“门派”,其中最经典的当属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当看到注释,问题来了。杨伯峻先生用的语言与我们现在的语言还是有一些区别?学生能看懂吗。带着这个疑问,我又查阅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唐汉先生的《论语新解》等几个版本。对比之下,各有千秋。都有一部分的解释与我们现在常用的解释对应。这可怎么办?这时候陈老师给了我许多指导和帮助。她告诉我,给孩子讲,就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既要有出处可依,又要明白易懂,容易接受。这番话如醍醐灌顶,于是我将不同版本最容易接受最容易理解的译注写在一起,捋通顺。让这些解释既有据可依,又明白易懂。经过反复推敲研究,让我更深刻的感受到了教学上需要准确性与灵活性统一,一切以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为本,从学情出发,以学生的收获为教师的收获。就像我们学校说的“将学生的成长,当做我们的最高荣誉”。<br>3. 知识上的收获<br> 这次研究论语,在知识上还有一点收获:虽然孔子关于学习的名言很多,但是他对学习的重要性,也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首先: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与我们现在所说的“德智体美劳”是一样的。“德”始终排在第一位。当“德”修行好了,如果还有余力的话,再去学习文化知识。然后,学习要努力做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最后,如要学有所成,再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这样的学习观念依旧提醒着今天的我们,绝对不能以学业好坏作为评判一个学生的标准。<br> 在这段特殊时期里,阅读孔夫子的教诲,我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录课给我留下的这段特别的回忆,记忆中满是收获和成长。作为人民教师,最幸福的莫过于学生今日之爱戴与明日之怀念。爱戴与怀念不会凭空产生,需要我们拥有有教无类的爱心与责任心。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愿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录微课 谈感受</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昌平区南邵中心 孙利英</div> “停课不停学”工作启动后,我幸运地参与了昌平区小学三年级英语微课录制工作。我非常感谢刘玛丽老师对我微课录制过程中的细心指导。<br> 我录制的是一节语音复习课。刘老师对我讲解了语音复习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并提出了教学的建议,使得我的微课准备工作效率特别高。我查阅了大量的语音教学资料,找到了符合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韵文和绘本。根据刘老师提出的建议,我撰写了教学设计和录制讲稿。<br> 在微课第一次录制完成后,刘老师特别仔细地观看了我的微课,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使我领悟到微课教学和现场教学的师生互动方式不同,为此我在录制一些教学环节时要留出学生思考的时间,以便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另外学生看不到老师,只能通过老师的声音来感受,所以录制时老师的语速,声音的吸引力与感染力,以及与学生在关键点时的沟通都是很重要的。我依据刘老师的建议又对微课进行了修改,反复检查微课视频之后,第二次将视频传给刘老师,得到了刘老师的赞扬与肯定。 在这活动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刘老师对工作的热爱、负责任的工作态度,以及对年青教师耐心指导的优秀品质,同时我也为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能够为我区小学生的英语学习贡献一份力量而感到自豪。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0年4月30日</div> 编辑:杜志红、刘玛丽<br>制作:陈军<br>审稿:杨新荣、陈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