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古城博物馆 微 / 课 / 堂 开课了!<br data-filtered="filtered">邀您走进历史,品鉴文物,传承文化<br data-filtered="filtered">一起开始学习吧!<br data-filtered="filtered">今日微课内容:了解古代潼关防御体系 第六讲:古潼关防御体系<br data-filtered="filtered">主讲人:郭 倩 古人云:“建邦设都,皆凭险阻。山川者,天之险也;城池者,人之阻也,城池必以山川为固。”自古建邦设都,都是依险设阻,自然山川是天然之险,城池防御是人为之阻,而人为之阻的城池防御只有凭借自然天险而建才能更加稳固。潼关城有“天然形势之雄”,不仅具备自然天险的防御条件,同时筑有坚固的防御工事。而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军事重镇,潼关城的防御体系主要由城墙、城楼、烽火台、隘口四部分构成。 首先是城墙,城墙是城池防御中的第一道防线,因此会根据不同的地域情况而建造。潼关城墙南高北低依地势而建,遇山爬山遇河跨河。城墙南面由版筑而成,此处防守力量较弱因此将墙体增高加固到30米,东、西、北面根据地形筑有砖砌城墙,墙高约15米。城东南至西南以象山、麒麟山、凤凰山为凭借筑成牙齿状的女墙,南边的水关楼连接着东西两方城墙。东北一带有山相连,外围以黄河为带。 其次是城门。在古时,城门的主要作用一是用来控制出入关城的人员,二是可以远窥敌情,因此城门的大小、数量和位置会根据交通和防御性能而定。潼关城共建有东西南(上南门、下南门)北(北门、小北门)6座城门,其中东门和西门作为入关和出关的唯一通道比其他城门规模要大,同时在东西门外筑有箭楼,利于射击和防守,除此之外还在东门外建有入关第一道关卡--金陡关,成为东面入关的重要防线。 最后是烽火台和隘口。为加强潼关城南部防御,就在城池南面沿禁沟西自南而北设有十二连城,并建有二十余座烽火台。同时在禁沟南端与秦岭相通的地方设有6座峪口关,设兵驻守,依险设防。既可以防御禁沟之东西,又可以防御禁沟之南,三者相辅成为潼关城南部的坚固堡垒和重要屏障。 纵观潼关城,整个城池主体建在深山沟壑之中,扼踞秦岭黄河之间,依山筑关,依水建城,同时建有稳固如山的城防工事。进可攻中原,退可守三秦,内外联防环环相扣,形成严密完整的立体化军事防御体系,从而让潼关这座“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的天险重隘,成为历史上一道不可逾越的雄关。 <div><br></div>课堂提问:<br>1.古潼关防御体系由几部分构成?<br>2.古潼关共有几座城门?<div><br></div> <div> 潼关博物馆地处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潼关古城内,距离潼关县城北部7.5公里。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之处,周边交通网系发达。 博物馆自2018年9月1日对外开放,是目前陕西省县级博物馆面积最大,文物最多,布展形式最丰富,设计手法最新颖的博物馆,总占地面积3374平方米,总投资约5000万元。</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