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游览西柏坡

GQ

<p>参观游览西柏坡,是我们在一起工作和交往了四五十年的8个老弟兄老姐妹的夙愿。2019年9月19日上午,我们结伴来到了西柏坡。</p><p>&nbsp;&nbsp;&nbsp;&nbsp;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部,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决定解放战争走向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西柏坡是我国五大革命圣地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西柏坡,是河北省平山县的一个村庄名称。西柏坡景区包括五个部分:一是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二是西柏坡纪念馆;三是廉政教育馆;四是西柏坡国家安全教育馆;五是西柏坡丰碑林。我们这次到西柏坡主要是参观游览了西柏坡纪念馆(亦称西柏坡陈列展览馆)和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9月18日上午我们一到西柏坡,首先参观的是西柏坡纪念馆。西柏坡纪念馆的陈列主题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纪念馆围绕主题,以时间为主线、着重突出重大事件,共设立了12个展室,每个展室均展出大量展品,系统形象地反映了中共中央和领袖们在西柏坡期间的革命实践活动,并且从这个小山村,踏上了“进京赶考”的征程。</p> <p>根据陈列主题,按照时间节点,展馆一开始,即介绍了在1947年3月份,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为何要撤离延安,又是如何逐步迁往河北省西柏坡的。</p><p> 1947年初,蒋介石调集精兵强将,重点进攻我山东和陕甘宁解放区。敌众我寡,形势严峻,党中央决定放弃延安,转战陕北,在运动战中消灭进攻延安和陕北的国民党胡宗南部队。</p><p>&nbsp;&nbsp;&nbsp;&nbsp;1947年3月18日晚,在国民党军进攻延安已清晰可闻的枪炮声中,毛泽东、周恩来等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居住了十年的延安,开始了转战陕北的伟大历程。1947年3月19日上午,西北野战兵团主动放弃延安。当天下午,国民党军胡宗南部进入延安,“占领”了一座空城。</p><p> 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委、以习仲勋为副政委的我西北野战军撤离延安后,按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确定的“蘑菇战术”,依靠陕北优越的群众条件和有利地形,与比自己多达10倍的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邓宝珊的几十万军队在陕北高原周旋,不断地调动敌人,使其始终无法准确获知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的位置,而不得不往返奔波,疲于奔命,造成补给等方面的严重困难,士气低落。而人民解放军则选择有利时机与地形,寻机歼敌,并于3月25日、4月14日及4月底、5月初,连续进行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次歼灭战,共歼灭胡宗南部1.4万余人,有效地策应了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奠定了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重点进攻的基础。</p><p> 3月29日晚一一30日毛泽东在陕北枣林沟村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会议,讨论中央机关行动问题。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前敌委员会(简称中央前委),由中央书记处的3位书记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留在陕北,主持中央工作;成立中央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央工委),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组成,刘少奇为中央工委书记,朱德为副书记,董必武、彭真、康生、陈伯达为常委。并决定中央工委立即东渡黄河,前往晋西北或其他适当地点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p><p>&nbsp;&nbsp;&nbsp;&nbsp;下面照片为毛泽东等转战陕北时期行军途中留影。照片上方的一段话为毛泽东关于主动撤出延安的谈话摘要,即:“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少则一年,多则二年,我们就要回来,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此后几年全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实践与结果,充分证明了毛泽东的这一决策的正确性和这一预言的准确性!</p> <p>1947年5月初,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组成的中央工委从陕北来到石家庄西北建屏县(今平山县)的西柏坡村,开始负责中央委托的工作。为了适应战争环境,当时,中央工委对外保密,称“工校”或“劳大”。中央工委在西柏坡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整党工作。</p> <p>西柏坡当时所以被选为中央工委的工作所在地,并在往后成为解放全中国、筹备新中国的指挥中心,不仅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而且有多年来建立起来的革命基础和政治优势。平山县革命发动较早,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到1946年,全县党支部达608个,共产党员由1931年的60人发展到19,535人,人民群众听党的话,群众基础较好。自抗日战争以来,平山县为晋察冀和晋冀鲁豫边区两大根据地所环抱。平山县是晋察冀边区的模范县,西柏坡是个模范村。西柏坡1937年冬就建立了党组织,到1948年时已有党员40名,占全村人数的12.3%,40名党员分布在33户人家,占全村户数的33%。</p> <p>平山县地方党组织早期领导人:于光汉、栗再温、王昭。</p> <p>1938年10月,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带领医疗队到达平山,与平山抗日军民并肩战斗。下面照片为聂荣臻(中)与白求恩(左)亲切交谈。</p> <p>为了总结前一段土改工作的经验,推动解放区土改工作的发展,中央工作委员会于1947年7月17日至9月13日在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会议由中央工委书记刘少奇主持,历时近两个月。在战争时期,能集合各地这么多代表,以这么长时间讨论土地问题,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彻底反封建的土地制度。</p> <p>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关于按照《中国土地法大纲》在晋察冀边区进行土地改革的联合布告。</p> <p>《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实施后,全国各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暴风骤雨般掀起。下面照片即是当时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时的情景。</p> <p>在进行土地改革一年左右时间内,解放区约有1亿农民获得了土地。由于贫苦农民分得了土地,从而引发了人民群众参军支前的热潮,仅晋冀鲁豫解放区就有148万翻身农民参加人民解放军。在三大战役中,各地支前民工达540万人。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p> <p>解放石家庄是晋察冀军区遵照中央军委指示在华北地区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从1947年4月8日起,到10月22日,我人民解放军杨得志、罗瑞卿兵团经过几次石家庄外围的正定、栾城和清风店作战,为最后歼灭石家庄守敌,解放石家庄创造了条件。11月6日,我军向国民党石家庄守军发起了总攻,经过6天6夜激战,于11日12日解放了石家庄。这次战役共歼灭敌人2.4万多人,拔除了敌人在华北的一个战略要点。由于石门即石家庄的解放,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了一片,为全国解放打下了基础,也保证了中央工委在西柏坡的安全。朱德总司令得知石家庄解放的消息后,当即给晋察冀军区全体指战员发了嘉奖电,并欣然提笔写下了七律《攻克石门》:</p><p>石门封锁太行山 勇士掀开指顾间</p><p>尽灭全师收重镇 不教胡马返秦关</p><p>攻坚战术开新面 久困人民动笑颜</p><p>我党英雄真辈出 从兹不虑鬓毛斑</p><p>&nbsp;&nbsp;&nbsp;&nbsp;下面照片显示的是庆祝解放石家庄时的真实画面和朱总司令的七律《攻克石门》。</p> <p>1947年3月底,中央枣林沟会议决定刘少奇、朱德等组成的中央工委前往河北平山担负中央委托的工作后,又于4月11日决定由叶剑英、杨尚昆等率领中央机关大部分工作人员到山西临县,组成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统筹后方工作。</p><p> 留在陕北的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主持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工作。中央机关、解放军总部工作人员以及警卫部队共八百多人组成四个大队,统归“直属司令部”(代号“九支队”)指挥,由任弼时为司令,化名史林,陆定一任政委,化名郑位。为了保密和安全起见,毛泽东、周恩来也分别用李德胜、胡必成的化名,表示解放战争必胜,中国革命必成。</p><p> 从1947年3月撤出延安起,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中央军委坚持转战在陕北,物资供给等各方面条件极端艰苦,与敌周旋之环境极其险恶,但却从容地指挥着西北和全国各个战场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行动,真可谓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p><p> 4月12日至6月8日,党中央在陕北安塞县王家湾停留56天,一个新的全国战略部署在这里酝酿形成。在此期间,毛泽东连电前方各战场高级将领,部署各路大军的作战行动,要求各解放区在内线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和山东的重点进攻,并准备转入战略反攻,将战场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从根本上动摇国民党蒋介石的反动统治。遵照党中央的部署,5月中旬,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战场的孟良崮地区一举歼灭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74师3万余人;5月下旬至6月中旬,西北野战军由安塞地区挥师西进,发起陇东战役,痛击西北二马;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2万余人,突破黄河天险,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p><p> 1947年6月16日,党中央转移到靖边县小河村,在这里停留了45天。7日21至23日,在小河村农家院子里临时搭的凉棚下,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扩大会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小河会议。会议依据一年来的战况和各战场的形势,着重讨论了战略进攻的部署和解放区土地改革、财政金融工作等问题。会上,毛泽东提出计划用五年时间(从1946年7月算起)解决同蒋介石斗争的问题。并经会议决定:刘邓大军直出大别山;陈谢兵团由西进陕北改为渡黄河南下,挺进豫西;西北野战军改南下关中为独立坚持内线作战,牵制并逐步削弱胡宗南集团;华东野战军一分为二,即外线兵团由陈毅、粟裕指挥,在鲁西南掩护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然后挺进豫皖苏,内线兵团由谭震林、许世友指挥,牵制山东国民党军。至此,一个三军配合、两翼牵制、中央突破、经略中原的战略部署形成。</p><p> 按照党中央的部署,8月中旬,刘邓大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行动;彭德怀牵着胡宗南的“牛鼻子”往北跑,在沙家店一个回马枪,陕北战局翻过了“山坳”;8月下旬,陈谢大军强渡黄河,东逼洛阳,西叩潼关;谭震林、许世友率山东兵团进行胶东保卫战,转入了内线反攻;9月下旬,陈粟大军分路越过陇海路南下豫皖苏边。党中央关于战略进攻的一系列构想全部变成了现实。</p><p> &nbsp;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取得的这些重大胜利,都是毛泽东在转战陕北那种极端艰苦而险恶的环境中指挥的。那时,周恩来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代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指挥。1947年10月10日,在陕北佳县神泉堡,毛泽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宣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八项基本政策。这个宣言第一次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军”全称,第一次以宣言的形式郑重向国内外宣布“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p><p> 1947年11月22日,党中央移住陕北米脂县杨家沟。12月25至28日,毛泽东在杨家沟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扩大会议,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二月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书面报告,并就敌我形势、统一战线、英美苏关系等重大问题发表讲话。会后,党中央集中全力解决新形势下土改、整党、工商业、统一战线、新区工作等方面的具体政策问题,尤其注意纠正党内“左”的偏向。</p><p> 1948年3月23日,在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在望的时候,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从吴堡县川口渡口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临县,到达晋绥解放区,然后途经五台山,前往河北平山西柏坡。4月21日,延安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p><p>&nbsp;&nbsp;&nbsp;&nbsp;下面照片显示的是周恩来、任弼时在转战陕北中的情景,右下角一幢房子为毛泽东在前往西柏坡途中,于1948年4月11日夜宿五台山时的路居旧址。</p> <p>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从1947年3月18日撤离延安到1948年3月23日在吴堡县川口村东渡黄河,在陕北转战一年零五天,行程2000余华里,驻留38个村庄。其中,杨家沟村是驻留时间最长(4个月)的地方,在这里除召开过中共中央扩大会议外,还召开过西北野战军高级干部军事会议、庆祝宜川大捷会议、东渡黄河动员大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毛泽东等东渡黄河后,于3月25日抵达兴县蔡家崖。4月4日离开兴县,途径神池、雁门关,越过五台山,到达河北阜平。又于5月26日到达西柏坡与先期到达的中央工委会合。</p><p> 下面照片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到西柏坡路线图”。</p> <p>从毛泽东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到达西柏坡与中央工委会合后,西柏坡这个小山村就成为中共中央的所在地。</p><p> 1948年9日8日至13日在西柏坡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九月会议”,会议为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做了重要准备。</p><p> 1948年9月16日至24日,华东人民解放军执行1948年7月16日党中央确定的“攻克济南”的指示,组成14万兵力的攻城集团,对国民党重兵守备的济南,经过8昼夜的激烈攻坚作战,在徐州、青岛之敌尚未集结完毕驰以北援的情况下,全歼守敌10.4万余人,并且俘获了包括山东省政府主席、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在内的23名高级将领,从而使山东境内最大的内陆城市,也是南京与天津之间最大城市的山东省省会济南宣告解放。就此揭开了我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序幕。</p><p> 下面照片是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位中央书记(蜡像)在西柏坡一起研究工作的场景。</p> <p>济南战役后,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指挥了震惊世界的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场战略性战役。</p><p> 首先进行的是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同年11月2日结束,共历时52天。中国共产党称之为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称之为“辽西会战”,又称“辽沈会战”。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挥作战的是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国民党部队指挥作战的是卫立煌、杜聿明、范汉杰。战役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在兵力数量方面超越国民党军队。</p> <p>下面照片是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并发往东北野战军的辽沈战役作战方针(摘要)。</p> <p>下面照片反映的是关于辽沈战役实况的几个镜头,其中右下角一张是东北野战军于1948年11日2日解放沈阳,解放军战士冲进国民党部队东北“剿总”大楼时的情景。</p> <p>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灭东北“剿总”及所属4个兵团部、11个军部、36个整师及地方部队计47.2万人,俘虏国民党军少将以上军官186名。东北野战军伤亡6.9万余人,炮兵司令员朱瑞在战役中牺牲(是我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最高将领)。辽沈战役的胜利,使东北野战军成为一支强大的战略机动力量,东北解放区成为巩固的战略后方。连同这一时期全国其他战场上的胜利,使中国军事形势出现新的转折,毛泽东指出:“原来预计,从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约需要五年左右时间,便可能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政府。现在看来,只需从现时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p> <p>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p><p> 为保证淮海战役的胜利,经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振林组成党的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淮海战役前线一切事谊。国民党军队指挥作战的将领是刘峙、杜聿明、邱清泉、黄伯韬、黄维。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整个战役分三个阶段进行,经过66天的决战,由国民党徐州剿总司令刘峙指挥的5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p><p>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p> <p>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淮海战役作战方针(摘要)。</p> <p>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发往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组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的作战指示的部分电报手稿。</p> <p>指挥淮海战役的我人民解放军总前委组成人员(从左至右):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振林。</p> <p>淮海战役历时66天,共歼灭国民党军队555099人。</p> <p>平津战役,国民党称“平津会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将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抑留于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予以各个歼灭的战略决战性战役。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在平津战役中,我人民解放军指挥作战的将领是林 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国民党部队的指挥将领是傅作义、卫立煌、郭景云、陈长捷。平津战役从1948年11月29日开始,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在这次战役中,林彪、罗荣桓和聂荣臻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共100万大军,以北平、天津为中心,以伤亡3.9万人的代价,消灭及改编国民党作战部队52.1万人,解放了北平、天津在内的华北大片地区。</p> <p>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个“剿匪总司令部”、1个警备司令部、3个兵团部、13个军部、50个整师及非正规军4个师,共52万余人的巨大胜利,基本上解放了京津地区。使古都北京的文物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平津战役的胜利,连同辽沈和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的精锐师团丧失殆尽。从此,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局面已经基本确定。</p><p> 下面照片显示的是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平津战役作战方针(摘要)。</p> <p>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发给林 彪、罗荣桓、聂荣臻、刘亚楼等将领关于平津战役作战指示的部分电报手稿。</p> <p>平津战役前线指挥部领导人合影。左起:黄克诚、谭政、聂荣臻、肖华、罗荣桓、刘亚楼、高岗、林彪。</p> <p>《太行 新华日报》于1949年1月31日印发的关于“北平宣告解放”的捷报。</p> <p>1949年2月12日,北平市市长叶剑英在北平和平解放庆祝大会上讲话。</p> <p>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历时142天,共争取起义、投诚、接受和平改编与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个师,合计共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的胜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p><p> 下面照片是在三大战役中广大人民群众支援前线的“动员民工”、“组织担架”、“出动各种车辆”、“捐献猪牛羊”和“捐献粮食”等方面的统计数量。</p> <p>下面照片是在三大战设中人民群众给前线作战的解放军运送粮食等军需物资的实拍场景。</p> <p>由于各个解放区按照党的全国土地工作会议制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认真地进行了土地改革,使广大的贫苦农民分到了土地,因而解放区的农民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支援前线,并鼓励其子弟积极报名参加人民解放军。这样就较快地壮大了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并为最终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p><p> 下面照片左下角是当年贫苦青年踊跃报名参军的场面;左上角为由参军青年组织起的“保家独立团”。正如毛泽东讲的:“有了土地改革这个胜利,才有了打倒蒋介石的胜利。”</p> <p>下面照片显示的是哈尔滨市顾乡区靠山屯全体翻身农民于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十日写给毛主席的信及信封原件。</p> <p>陈列展览图板上显示的毛泽东在瑞金于1934年1月27日讲的一段话:“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p> <p>毛泽东题词:兵民是胜利之本</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三大战役结束后,解放战争的胜利已成定局。在这胜利的前夕,中国共产党为了解决新形势下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于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西柏坡举行了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下面照片是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的通知。</span></p> <p>七届二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召开的唯一的一次中央全会。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34人,候补中央委员19人;列席会议的11人。会议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组成的主席团主持。会议做出的各项决定和政策,不仅对迎接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且对新中国的建设具有重大作用。会议提出了促进革命迅速取得全国胜利和组织这个胜利的各项方针;说明了在全国胜利的局面下,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规定了革命在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应采取的基本政策,以及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和主要途径。会议特别指出,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路更长,工作更艰巨,因此,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警惕居功自傲、贪图享乐思想的滋长,警惕资产阶级用糖衣炮弹的攻击,必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p> <p>毛泽东主持了七届二中全会开幕会议,并于1949年3月5日代表中央政治局作了《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27人在会上发了言。会议听取并集中讨论了毛泽东的报告,批准1945年6月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批准由中国共产党发起的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批准毛泽东关于以八项条件作为与国民党南京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基础的声明。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决议》;通过了《关于军旗的决议》,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为红底加五角星,加“八一”二字。</p><p>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p><p><br></p> <p>朱德 刘少奇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p> <p>周恩来 任弼时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p> <p>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性胜利的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重要会议,为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战争转向生产建设,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渐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做了政治、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等多方面的充分准备,描绘了建设新中国的宏伟蓝图,使全党在新的形势下,达到高度的团结统一,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p><p> 油画:在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 朱德 刘少奇 周恩来 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在一起。</p> <p>照片:参加七届二中全会的其他领导同志在会议期间的部分留影。</p> <p>陈列馆中的图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摘要。</p> <p>会议还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做出了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等六条规定。</p> <p>参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34名中央委员的照片。</p> <p>参加七届二中全会的19名候补中央委员的照片。</p> <p>下面照片上的画面所显示的意为参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的合影。</p> <p>党中央在西柏坡筹划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的部分活动情形。</p> <p>党中央在西柏坡制定新中国的经济政策的部分情况。</p> <p>陈列馆图版: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的 “ 两个务必 ”。</p> <p>西柏坡纪念馆入口处的正面是一组大型人物铜雕,这些人物是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的77位委员和候补委员,背景是雄伟绵延的太行山山脉和西柏坡中央大院,下方有八个大字:【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是1988年原文化部长黄镇来西柏坡参观时所题词,也是西柏坡纪念馆的主题。铜雕的两侧是具有纪念碑意义的四处革命纪念地:上海一大会址、井冈山、遵义、延安组成的浅浮雕群,寓意着中国共产党经过二十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从西柏坡这个普通的小山村走向了北平,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p> <p>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组织指挥三大战役,召开七届二中全会,筹建新中国,同时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青青的西柏坡岭,蓝蓝的滹沱河水,简朴的农家小院,到处记载着革命先辈工作、生活的足迹。领袖们的音容笑貌,战友们的欢歌笑语,将永远成为人们缅怀历史的美好回忆。</p><p> 下面照片中的上边一张是毛泽东、江青和女儿李讷在西柏坡;下边一张是毛泽东和一位领导同志在交谈。</p> <p>下面照片中的上边一张是周恩来与邓颖趁在西柏坡;下边一张是周恩来、邓颖超与孙维世在西柏坡。</p> <p>下面照片是(从左起)云泽即乌兰夫、张闻天、彭德怀等在西柏坡。</p> <p>我们的团友在参观过程中听纪念馆讲解员讲解。</p> <p>根据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迁入北平。在北平,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挥了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及江南广大地区,并且指挥了进军大西南,解放大西北等诸多战役,从根本上推翻了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北平,中共中央进行了建立新中国的大量的筹备工作,并于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p><p> 下面照片即是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并且亲手(按电钮)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一一五星红旗!</p> <p>陈列图版 毛泽东题词:努力奋斗 为人民工作</p> <p>从西柏坡纪念馆出来后,团友们在纪念馆门前留影。</p> <p>参观完纪念馆后,我们来到了领袖风范雕塑园。领袖风范雕塑园是一所寓雕塑于园林的综合性建筑,园内树木苍翠,鲜花盛开,映衬着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位书记的风范铜雕。这些雕塑由著名雕塑艺术家程允贤先生创作,生动形象,栩栩如生。</p> <p>我们同行的全体团友在领袖风范雕塑园合影留念。</p> <p>接下来,我们参观游览了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完好地保存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五大书记等中央领导旧居和七届二中全会、九月会议,以及军委作战室等13处旧址,并配有文物、文献、图片、资料等大量展品,再现了中共中央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当年的风貌,承载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柏坡战斗、生活的丰厚历史记忆,传递了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的政治教育基地。</p> <p>走进西柏坡中央旧址,曾在峥嵘岁月里指挥千军万马的“统帅部”,其实只是一座座旧时北方最常见的民居“土坯房”。1947年,中央工作委员会先期到达西柏坡,借用了村东头的13户民房,又自己动手修了部分房屋,围起了一道土坯墙,形成了一个院落。就在这个院子里,坐落着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等同志旧居以及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九月会议会址、七届二中全会会址……。</p> <p>我们首先来到毛泽东旧居。毛泽东旧居是前后两个小院,前院设有警卫值班室。院里有磨盘和猪圈,毛泽东不让拆掉这些东西,留待搬离后老百姓使用。夏日里,磨盘旁便成了毛泽东和战友们商讨军国大事的场所。西柏坡也因此有了 “ 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 ” 的佳话。</p><p> 我们的团友在磨盘旁留影。</p> <p>后院有座西向东的房子三间,其中两间为家属住房,一间为书房兼资料室(左一);座北向南的两间房分别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和卧室(右一、右二)。室内现陈设的办公桌、沙发、转椅、茶几等物品,都是当年毛泽东使用过的原物。</p> <p>下面照片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在西柏坡的三百个日日夜夜里,毛泽东在这间小平房内,坐在这张办公桌边写下了许多著作,仅收在《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中的就有20多篇。《人民日报》的报头也是在这里题写的。</p> <p>下面照片是毛泽东的办公桌上摆放的毛泽东使用过的文具及用具。台历架上的台历时间定格在了毛泽东等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的那一天,即1949年3月23日。</p> <p>毛泽东臥室中的床铺。</p> <p>接下来我们来到了朱德旧居。在中央五大书记中,朱德居住的是窑洞,其他四位住的是平房。讲到朱德居住窑洞,据导游说还有一段小故事。大体上是这样的:朱德、刘少奇等带领的中央工委是1947年5月份先期到达西柏坡的,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带领的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是在陕北转战了一年零五天后,于1948年5月26日到的西柏坡。在毛泽东等未到西柏坡之前,朱德、刘少奇等仿照延安窑洞建造了三间窑洞,准备毛泽东等到来后,供毛泽东居住。可是毛泽东到来后,说什么也不住,他的意见是朱德年令大了(当时62岁),窑洞冬暖夏凉,条件比较好,应该叫朱德住在窑洞。朱德是叫毛泽东住,毛泽东叫朱德住,窑洞一直空着。两个人相持了一个多月后,朱德才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从原来住的平房搬进了这三间窑洞。在这三间窑洞中:一间为办公室,一间为会客室,一间为寝室。</p> <p>朱德办公室中的办公桌。</p> <p>朱德会客室中的沙发和茶几。</p> <p>朱德的寝室。</p> <p>刘少奇旧居。</p> <p>刘少奇的办公室。</p> <p>周恩来旧居。</p> <p>周恩来办公室。</p> <p>任弼时旧居。</p> <p>任弼时办公室。</p> <p>董必武的办公室。</p> <p>距中央首长住房不远处有当时的中央军委作战室。西柏坡时期,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军委下设总政冶部、总参谋部、总后勤部、作战部等部委。其中作战部分四个局,一局即作战局驻西柏坡。作战局设有办公室,其旧址即是下面照片中的这处普普通通的土坯房子,亦称中央军委作战室。</p> <p>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是中央机关自己动手建造的。座北朝南,建筑面积69.4平方米,共5间土坯小平房,西边一间为资料室,东边四间相通并放有三张办公桌的房子即是中央军委作战局的办公室,亦称中央军委作战室 。其工作任务是研究汇集敌我双方的作战情况,及时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告。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给各野战军下达指令。当时,作战局的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工作人员绘图、制表用的红蓝铅笔都是从敌人那里缴获来的。为了节省铅笔,他们就用大头针别住红蓝毛线来表示敌我作战区域,用红蓝电光纸作成小旗来标明敌我战场情况。据不完全统计,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在西柏坡短短10个月里,组织指挥了24次规模较大的战役,仅发往前线的电报就有197封之多。周恩来副主席曾风趣地说:我们这个指挥部是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我们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就是天天发电报,就把国民党打败了。在这里,作战室的全体人员曾设计、研究、讨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的图案,七届二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军旗的决议。</p> <p>作战室墙壁上悬挂的1948年6月绘制的【全国战略形势要图】。</p> <p>中共中央旧址院落里最大的房子是七届二中全会会址。这里原是中央机关的伙房,土坯垒就,白灰砸顶,稍加布置即成会场。主席台上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两面墙上悬挂着党旗。1949年3月5日至13日,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就在这里举行。毛泽东在会上提出的 “ 两个务必 ” 时至今日仍然警钟长鸣!如今,看着会址里的狭长木凳,仿佛还能遥想到大会当时热烈的场景,还能感受到新中国呼之欲出的激情与希望。</p> <p>团友们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留影。</p> <p>为了预防国民党飞机轰炸,保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及中央机关全体人员的安全,在中央机关住址的后山挖了个防空洞,防空洞全长二百三十二米,共有四个洞口,分别在毛泽东旧居后面,刘少奇旧居后面,七届二中全会会址的东边,朱德旧居的对面。毛泽东旧居后面山上有个报警钟,敌机来时便敲钟发出警报,敌机走后,发出解除警报的信号。</p><p> 下面照片是我们在讲解员的引领下,进入防空洞参观。</p> <p>下面台柱上放的钟就是当年在后面小山上挂的那个报警钟。</p> <p>在西柏坡纪念馆快到出口处,竖立着一块长方形黑板,上面写有题为《不夜的山村》的短文,短文高度概括了西柏坡在中国革命史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地位。</p> <p>我们参观游览结束后,在景区出口处看到一块标语牌上写着:“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句话说到了全国老百姓的心坎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