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杨亚伶老师《基于目标分解下有实证的评课研究》有感

曹南南

<p>今天我有幸聆听了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杨亚伶老师的讲座,受益颇深,感受也很多。</p> <p>杨老师从研究思路的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别是研究初衷,研究方式,研究工具,研究前提。</p> <p>研究初衷是需要构建一种指向学生深度学习和促进教师快速发展的新模式,使得年轻教师在听评课活动中能够从“鹦鹉学舌”中摆脱出来,称为一个个“有思想的芦苇”。</p> <p>研究方式是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一种研究方法,一种工作流程,一种团队合作,它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p> <p>研究工具是观察量表,包括课堂教学实间分配记录表,课堂提问记录表、教师提问后处理方式记录表、学生活动记录表。</p> <p>研究前提:目标分解。杨老师讲到了备课中如何分解目标,并对《测量》单元目标进行了解读,最后对《吨的认识》这节课进行了非常详细具体地目标分解,这使我对目标分解的认识更进了一步,我更加强烈的意识到以后的教学中每课时都要做目标分解,希望能够快速地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p> <p>布卢姆曾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期望达到的目标”。所以所有的教学设计都需要解决三大问题:你要将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学目标的设置);如何到达那里?——(教学策略的选择);如何判断学生是否到达那里?(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p> <p>作为年轻的教师,我知道了去做一个研究型老师的重要性,只要研究型教师才能胜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和课堂教学水平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