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公亮人雅书狂

德宝楼主

<p class="ql-block">作者收藏杨公亮晚期书法四屏轴作</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郑州的书画市场还未正式形成,在市西郊互助路有一个周末雏型自由交易市场,郑州及各地当代名家的作品在这里常有岀现,我在此处收得不少心仪之物。那时我还在读大学,极喜书法,此地便成了我收藏生涯的初始点。当时杨公亮先生的书法在这里是最热俏的,其中之高价的多为外地人购去,常会卖到近千元。张海、王澄等当时书界新锐也就百元左右,我当时喜好的和经济能力能买的以他二人的作品为多,杨老作品价位是承受不起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天,忘年交赵国珍约我一道去拜访杨老,我高兴极了。赵老师是极崇拜杨老的,那次他带了几幅未钤印的杨字实是去补印章的。杨老什么样子呢?因为常见其草书笔歌墨舞、气局开张、精力弥漫,所以我见杨老前感觉他应是书史上"颠张狂素"式的人物。我们敲开了门,一个儒雅斯文的老人出现了面前,慢声细语,但思维清晰,涵蕴仙风道骨。他的房间不大,一张床,一个书桌,两个单人沙发,床头桌上摆满了他的小玩意儿,他此时是住在女儿家的,条件十分简朴。当我们问他在什么地方写字时,他指了指床边立着的一个木板。那时先生在社会上名气极大,常有爱好者托关系寻到家里求书,虽然他不卖字,但对痴迷的知音和重要朋友之要求如不便拒绝时也只好临时在床上搭板书写。那次他与我们聊的全是文化、养生方面的话题,颇有趣!当赵老师取出了藏字并求钤印时,杨老却说印找不见了。赵老师在床头桌上马上找出了印并自己盖上了,他也只好苦笑,由此可见杨老是不轻易在书法应酬上"润"笔的。那次我虽未见他写字,但他的儒雅多识的形象却印在了我的脑海,至今仍记忆犹新。后我又见了全国各地很多书画名家,比他地位高的、名大的也有,但在风神上却皆逊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公亮(1906--1997),又名明唤,号三山老人,他的草书技超时人,曾影响过河南许多重要书家。他的声名现在并不显赫,但他是一位地道的为艺术而艺术的纯粹书家,也是近现代中原书坛上一位实力派大家、一位不能被遗忘的书法家,他的作品在书法史上是站得住脚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公亮1906年出生于江苏徐州铜山县山前杨村,祖上曾为山东、江苏两省巡抚,喜文墨,富收藏,其中以唐宋、欧、虞、苏、米墨跡为多。嘉庆二十三年,致仕返籍,重修旧宅废园,延请当时碑刻高手将所藏名墨精工临刻,名曰:帖园。世称杨氏园,共刻碑一百余方。《帖园记》载:不惜重价,寻觅良工,刻诸窟壁,以贻子孙。杨老自小在帖园中长大,对祖上自留的大量家珍目染积久,手触能详。徜徉于翰墨园中,对古代书法作品有了素丝初染式认识,这为他后来的书学道路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公亮少承庭训,书从塾师,吟诗学联,习书作画。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他从幼年就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端正的品格。少年时他就读于徐州中学,青年考取了同济大学,曾参加当年全国文官统考,名列第六。杨老于诗书画印均有涉猎,晚岁以草书名世,在郑州书、藏圈向有"中原草圣"之誉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代书坛颇有地位的李刚田先生在书法上最是推崇杨老,请看他的评论:书法诸体中,最难写的是草书,一难在入规矩,草书有严谨的法度,差之毫厘,便会谬以千里。二难在自如、开合有度,擒纵合节,绝非三、五年工夫能得到。杨老的书法特点正在能于元气淋漓之中见谨严法度。他曾用十年工夫临写了孙过庭的《书谱》八百遍,临写王羲之《十七帖》等历代草书名迹数百遍,尤其对明代祝枝山的研究,足见其功底深厚。他的草书斩截、果断中见圆劲;结体能于奇趣之中见文雅;章法重一鼓作气,神气首尾贯达,而不屑斤斤安排,一任自然。他不但是一位书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书作常常写自己的诗,其诗不拘格律,但一任自然流露。杨老其书淋漓,其诗坦诚,其人如也。杨老是一个艺术中人,他年青时学过中西绘画,故他的草书重整体形式感,既夺人眼目又耐人寻味。杨老又是一个性情中人,少年颠狂与老年沉着在他笔下能同时展现。观其笔墨淋漓,意态恣肆,何其狂也;察其执使转用,皆合古法,又何其精也。能寓狂放于法度,尽精微而致广大,一要笔墨纯熟,二要胸怀开阔,集功力与胸怀于一人者,三山老人杨公亮。</p> <p class="ql-block">让人尴尬的河南书协网上的杨公亮词条</p> <p class="ql-block">杨公亮青年时曾习油画,后来又研究传统中国文人画,跋题多寓含哲理的大白话,极有趣味。杨老偶治印,但不太拘泥于汉印,却很注重书法的表现属性和章法关系。其诗也不恪守格律音韵,却能道尽胸中块垒,抒泄胸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他与中州书家李悦民、刘景阳、王冠英、秦叔年、王乃容等人翰墨雅集,互为唱和,晤言一室之内,纵论千古翰墨丹青之事,其乐融融,曾影响了郑州书界一代青年学子。杨老一生经历沧桑,屡遭坎坷,但他坦然豁达,机智风趣,受到朋友们的尊敬和爱戴。河南书协当年所办的书法函授院曾请杨老任导师,培养了不少书界时锐,现河南书协官网上仍有杨老简介,竟将他列入"古代书家"一栏,或杨老之书与古代大家之风格难分欤?或水平相伯仲乎?呵呵!1991年,中国书协曾于曹州召开常务理事扩大会,杨老作为特邀专家参加书写活动,受到擅长草书的沈鹏先生之尊重,合影时被专门请坐至前排中间位置。另外杨老对古今草书名家之得失、认识也常直接批评,与其自署斋号"唇舌斋"文意相合。当年他曾纠正过来豫讲学的王学仲教授论书之误,对近代草书大师于右任提倡的标准草书也大有诘疑,并认为草法是没"标准"的,这些实例皆可见杨老对草书的研究和认识之深,他的"中原草圣"之号绝非虚誉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书画界官本位思想的严重干扰,时人收藏之风也发生了变化,在书法收藏方面,众人皆以书协"官位"高低来评定书家身价和实力,杨老因当年在河南书界年高望重而后不愿(实不屑)俯首与刚露头角的新锐们争名位而逐渐淡出了当今"收藏"怪圈的视野,无"官"位可值炒作,但其作品却仍不断为几代知音重视和递藏,这岂不亦真正收藏者(家)们之福分吗?!启功先生生前曾说:"如果有一天,书法局面已经到了不能控制的地步,那就必须要解散书协。撤销大家书法家的称号,这样大家才能够凭自己的真本事去吃饭。"仔细想想确是有道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公亮先生及其他中原老一辈书家们的今日落寞状值得深思!杨公亮先生的书法值得重视、收藏和深入研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公亮一生推崇祝枝山,此印可证也!</p> <p class="ql-block">祝书局部</p> <p class="ql-block">杨书局部</p> <p class="ql-block">杨书局部</p> <p class="ql-block">杨公亮中期书法四屏</p> <p class="ql-block">人书俱老的杨公亮晚期书法</p> <p class="ql-block">晚期杨书</p> <p class="ql-block">杨公亮画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