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简书院】讲坛:向汾阳网架产业的奠基人致敬-----当年王育钊先生的故事

静水

<p><b style="font-size: 20px;">【致简书院编者按】</b></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致简书院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作为汾阳人,我们都知道,“网架”是改革开放后汾阳人高高举起的一门富汾新产业。汾阳网架人走南闯北,开疆拓土,一路高歌,在国内外创下了无数辉煌业绩,汾州网架,誉满全球。今天我们盛情邀请侯晓东老师做客致简,为大家分享汾州骄子,中国网架第一人一一王育钊先生的故事。敬请期待侯晓东老师的精彩分享!朋友们,今晚九点,我们不见不散!</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简介】</b></p><p> &nbsp;侯晓东,1963年11月生,山西汾阳人。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理事,汾阳市作家协会常务主席,市政协常委。2018年,被中共汾阳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汾阳人民作家”。1984年开始业余文学创作,著有人物传记《马淑玉》(与他人合著),文集《傲向苍穹》,短篇小说《泪珠子滚太阳》荣获1991年吕梁市文联建党70周年文学创作征文二等奖,短篇小说《寡居》在山西大型文学刊物《黄河》上发表。报告文学《“野心家”的狂想曲》荣获1986年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山西省总工会、《山西工人报》社“三创”征文三等奖。散文《问道凤山天贞观》荣获吕梁市文联《红色印记离石骨脊》三等奖。小说《寡居》散文《走进厦门》入选《吕梁作家文丛》2013年(散文卷和短篇小说卷)。</p> <p><b style="font-size: 20px;">【讲座内容】</b></p> <p>尊敬的致简学堂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p><p> 很高兴与大家相聚。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汾阳网架产业奠基人王育钊的故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向汾阳网架产业的奠基人致敬</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王育钊先生的故事</b></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回首汾阳网架40年历程,我们应该深情追忆、深切缅怀王育钊先生的功勋,向王育钊先生致敬。</p> <p>  致敬先贤,不单是重复昨天的故事,沉湎于过去,而是要从先贤的人生历程中、在与先贤的对话中,在一串串早已流逝的故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呼唤一种情怀、一种精神,在扬弃中重塑我们自己。</p> <p>  关于王育钊的素材,基本来自我当年的面对面采访,来自我当年的报告文学,来自我与他相处中的近距离观察,难免有个人的色彩,个人的好恶,不妥之处敬请提出善意的批评,作出有据可查、可信的修正。</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一、人物简述:</b></p> <p>  王育钊,1938年8月31日,出生于汾阳杏花村西堡。2018年11月9日下午4时30分在北京病逝,2018年1 1月 13&nbsp;日上午,在北京市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遗体告别仪式。&nbsp;王育钊同志是我国建筑钢结构事业的开拓者,是汾阳网架产业的奠基人,是全国五一劳动奖获得者,是山西省特级劳动模范,山西省第六届人大代表,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教授级工程师1984年至1998年任原汾阳建筑金属结构公司总经理。</p> <p>  引用一段话:1994年,电视纪录片《中国网架第一人》在全国64家省、市电视台近200 个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全国海外电视节目评比一等奖。该片主创人员这样说:“我们最终感谢的还应该是那丰富多彩、内蕴深厚的生活和在生活中拼搏不止、奋斗不息的人物形象。记得最初我们选择汾阳网架公司总经理王育钊作为拍摄对象时,只是作为中央电视台《中国报道》节目的一个人物短片,但随着采访的深入和了解。我们越来越为他身上洋溢着的强烈的时代气息和高昂的生命力深深吸引,尤其是他那种敢想敢拼的胆略气魄,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的经营谋略,极具法则性又善于灵活应变的竞争技巧和管理手段,让我们时时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p> <p><b style="font-size: 20px;">二、晋商血脉</b></p> <p>  王育钊的身上澎湃着晋商的血脉。姥爷是清代远赴中俄边境重镇恰克图的商人。父亲王子谦于清末民初至解放前夕,建立起以北京前门大街49号“同诚信绸布庄为总号,天津、青岛、太原各设分号,上海设内庄负责进货的巨大商业网络。</p> <p>  关于王育钊的父亲《山西省地方志通讯》、《太原市文史资料》均有这样的记述。清末民初至解放前夕,北京繁华的前门大街,曾有过两家属于山西汾阳籍商人开设的大商店。一家是“颜料大王”樊世荣开设的“德昌公”颜料庄;另一家是王子谦任经理的“同成信”绸布庄。“同成信”总号设在北京前门大街49号,迄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民国十六年(1927)任“同成信”采购员的王子谦毛遂自荐,出任连年亏损濒于倒闭的绸布庄经理。王子谦长于应酬,能随时掌握商业及政治信息,适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在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岁月里,建立了以北京为总号,天津、青岛、太原各设分号,上海设内庄负责进货的巨大商业网络,靠“同心、守成、信实”的商业道德和“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多、人多我廉”的经营方略,滚动白银百余万两。同成信,从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四八年这段时间,为我方换购了各种军需物资,源源送到解放区。</p> <p>&nbsp;王子谦(中) &nbsp;照片拍于民国30年(1941年)。</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三、儒商骄子</b></p> <p>  王育钊父亲,先后有妻室2人,王育钊的母亲为续弦。王育钊排行老六,原名王毓钊,与哥弟同毓,第三字都带金子偏旁。文革遣返回杏花村后改名“育钊”。他戏称回村后,村里赤脚医生、记工员、大队广播员文化都不太高。经常把我的名字喊错。王流钊到大队取信,王梳钊到小队开会,把毓经常念错。为了大家好人我就把毓钟灵毓秀的“毓”改成了教育的“育”。王育钊名字由此而来。</p> <p>  四哥:王毓銮,男,主任医师、教授。1957年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毕业。1985年赴日本研修,1992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一直从事内科、肿瘤、血液病等临床和科研工作,在山西省率先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血浆置换术治疗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和多发性骨髓等肿瘤,被专家评定为国际先进水平。</p> <p>  七弟:王毓钟&nbsp;,男,1946年5月出生,山西汾阳人,汉族。1983年加入九三学社。1964年至1970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1970年至1984年历任西山矿务局中学教师、掘进队技术员、职工大学教师、技校教师、工程师。1984年至1997年历任山西煤管局环境保护研究所工程师、研究室副主任、所长、高级工程师。1997年至今任九三学社山西省委员会副主委。曾任九三学社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山西省第五届委员会常委,第六、七届委员会副主委。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第七届政协委员,第八届政协常委。</p> <p><b style="font-size: 20px;">四、蹉跎岁月</b></p> <p>  王育钊的少年时代,缤纷绚丽,潇洒浪漫。15岁那年,他曾发起组织“珠穆郎玛峰‘探险’队”,打起背包、高举红旗,走进北京郊外的森林深处风餐露宿。他曾激扬文字,把难抑的激情,抛洒在绿茵茵的稿纸,寄于《中国青年报》。那时,他澎湃的生命似浪花在飞溅,和当时的众多热血青年一样亢奋激越。长城、故宫、天安门、颐和园……留下他青春的脚步。《三国演义》、《三侠五义》、《岳飞传》以及豪放的诗词歌赋,升华为侠肝义胆、精忠报国的精神图腾。崇拜英雄,报效祖国,一种纯朴稚嫩的心理感受,融聚为一种不安分的、不甘寂寞的精神激情,将他载入工程师的摇篮——北京工程地质学院,也将他载入1957年那个燥热的夏天。就在那个夏季,19岁的他被划为学生右派。1960年夏天,他被分配到北京天河汽车修造厂工作。靠着敏锐的头脑和冲天的干劲,赢得了群众本能的信任与上司谨慎的赏识。1961年2月,摘掉右派帽子,随之在设备动力科担任了主管技术员。</p> <p>  1965年冬天,经人介绍,他认识了首都洗染厂一位姑娘。她叫阎忠清,是清朝光绪年间户部尚书阎敬铭的后裔。政治的风霜虽然给他的生活与爱情增添了许多无言的酸楚,但他依然是那样的英俊洒脱,依然蕴含了让姑娘一见倾心的魅力。</p> <p>  1966年8月。那天他下班回来,只见箱子没了。镜子破了,妻子结婚的手表也不翼而飞。妻子和小妹正坐在床头哭泣。年迈的父母不知去向。他扶着门框仰望苍天,百思难得其解。第二天,两位老人跌跌撞撞地走回家门,父亲的头上,一处伤口还渗着血浆。听母亲讲,“红卫兵”勒令他们三天之内滚出北京。</p> <p>  l966年9月2日,在北京生活了56年的父亲,卷起两卷行李,厮跟着母亲离开了京城。7日后,他递交了“辞职申请”,带着小妹回了故乡汾阳。</p> <p><b style="font-size: 20px;">五、落户汾阳</b></p> <p>  从首都北京到山西汾阳杏花村,虽然挣脱出了政治的惊涛骇浪,却陷入了经济的穷困潦倒。女儿丫丫生下来就没有奶水,每月“贴伺”牛奶、白糖就得20元钱。大小三口全靠妻子31元工资,日子越发紧张。衣服卖掉了,床板抬走了,结婚时置下的一辆自行车也插上了草标。9平方米的小屋,只留下一个水缸、一只火炉、一张当做床铺的破桌面。经济的极度拮据,心情的异常苦闷,这条硬汉子终于病倒了。在妻子的搀扶下,他又一次进京。捂着疼痛的胸口一路呕吐着进了北京友谊医院。经医生检查,被诊断为十二指肠梗阻,需住院手术,但300元的住院费无情地将他拒之门外。夫妻俩囊中羞涩,噙着泪水退出医院。是妻子连夜的奔波,从洗染厂和亲戚家筹措了150元钱,住进了当时设备简陋的天坛医院。14天后,当他拖着虚弱的身体,再次回到杏花村时,胃只留下四分之一,1.74米的汉子,体重竟不足100斤。</p> <p>  落户汾阳期间,他在故乡的田野上扶犁耕种,走村串户修理农机具,受雇于柳林、中阳等山区小县当临时技术工人。</p> <p>  1976年冬,新中国政治生活中一缕黎明的曙光,悄悄地进入他的生活,并迅捷改变了他生活的轨迹。在农村度过凄苦的5年,又浪迹吕梁漂泊7载后,他被破格招收为汾阳县五金厂一名正式职工,继而右派改正,主管技术。</p> <p>  关于这段经历他在八十年代山西省各界人士为四化服务经验交流会上曾这样说:苦难是一门难得的学问,在吕梁山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他认识了社会、认识了乡亲、体味着人生,像涅槃的凤凰在烈火中再生;动荡的岁月、凄苦的生活、荒漠的山野,塑造了我的铮铮铁骨。</p> <p><b style="font-size: 20px;">&nbsp;六、创业初期</b></p> <p>  1979年,国民经济大调整的浪潮,无情地冲击着刚刚焕发生机的小厂面对这一切,王育钊肩负起了神圣的历史使命。坎坷的人生历程,塑造了王育钊的性格。他不是科研室里的学者型人才,他是行动派,是实干家,他的科研热情要投放于新技术的推广、新产品的开发和新工艺的创新。县营小厂特殊的环境,也不容他在一切条件都具备后再“粉墨登场”,不容他将一切都想到、想透后从从容容地完成自己的课题。他的基本套路是边干边学,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p> <p>  “人过三十不学艺”,40岁的王育钊却大胆地闯入了这块介于机械和建筑两个行业之间的“交叉地带”。1979年12月,汾阳县招待所餐厅落成。新颖别致的斜放四角锥钢网架结构,引来了众多欣喜与新奇的目光。一项覆盖面积仅648平方米的小网架,凝结了王育钊的精神与智慧,融聚了一批施工者的心血与汗水。</p> <p>七、开拓焊接网架新技术---研制焊接球研制</p><p> 开拓建筑钢网架结构新技术。面对的首先是如何实现焊接空心钢球的专业化大生产。在巨大的钢网架结构中,焊接空心钢球是万向受力的节点,传导着力,分解着力,也聚合着力。没有节点的联结,就没有网架结构的恢宏气势,就没有网架结构的巧夺天工。节点的开发与生产,既是建筑钢结构领域里的科学命题,更是机械加工行业的技术难题,国内没有成功的经验借鉴,没有现成的资料可查阅。为求得数据的准确无误、工艺的合理完美,王育钊一次又一次出入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天津大学、太原工业大学、煤炭部太原煤矿设计院,求教于刘锡良、李瑞骅、尹德钰、刘善维等一大批教授、学者。</p> <p>  试验开始了,但压成的半球不是表面裂纹,就是壁厚不均,有的像粘腔似的紧贴模具取不下来。王育钊一次又一次蹲在车间,与工人一道边试制边观察,一次又一次改进模具。一块窝窝头,几片老咸菜,多少次伴他从夜色朦胧到曙光初照。他参阅了大量资料,不断测算模具角度,计算用料面积,终于得出了“半球形壳扭拉伸数据”、“材料公式”和“两半球配合公差”,攻克了钢球试制的第一关——模具关。随后又连克“车加工关”、“下料关”。到太原工业大学、太原重机厂、山西机械研究所、天津大学进行了钢球承受压力、拉力的试验,多次进行了球体金相分析和焊缝超声波探伤。</p> <p>  1981年8月,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为主体的16个单位的专家、教授,对王育钊主持研制的钢网架节点——焊接空心钢球,进行了严格的技术鉴定,并审查通过了由他起草的《焊接空心钢球产品系列》。</p><p> l982年12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天津大学、煤炭部太原煤矿设计院等单位的专家、教授莅临汾阳。审定了由王育钊起草制定的国内第一个焊接空心钢球标准——“晋Q434~83”,并对他开发的焊接空心钢球进行了投产鉴定。自此,以“宇宙”牌商标注册的焊接空心钢球,成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定型网架唯一指定产品,并于1983年荣获国家经委技术开发优秀项目奖、优秀新产品金龙奖。1984年,获省政府优质产品奖。</p> <p>  产品开发成功的喜悦,鼓荡着他不懈进取的激情。他清醒地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变企业面貌,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实现专业化大生产,实现高起点、高科技。要实现专业化大生产,技术装备跟不上,一切都是空谈,先进设备是专业化大生产的载体。沿着这一清晰的思路,王育钊超前决策,以组建年产3000吨焊接空心钢球专业化生产线,组建以无损检测为主体的质量检测体系为目标,实施了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技术改造。</p> <p><b style="font-size: 20px;">六、艰难选择</b></p> <p>  1980年的早春,大地从沉睡中苏醒,人间显露出新的生机。</p><p> 他披着一路风尘从外地走进家门。妻子含笑将两封信递到他的手上:一封是天河汽车修造厂的来信,请他回厂工作;另一封是北京建工局安装公司总工程师刘育毅的来信,这位昆明会议上结识的老前辈,恳切地邀请他到该单位协助工作,并答应解决孩子的户口和爱人的工作。“怎么办呢?”妻子眼盯着丈夫,催促他赶快作出决定,他却手握着两封展开的信件,陷入了深深的思虑……</p> <p>  北京,伟大祖国的首都,在那里他曾度过28个春秋,那里曾留下他绚烂的梦幻,留下他的笑语、欢歌,有与他一起长大的朋友、同学。现在,母亲已定居北京,正盼望着合家团聚……</p> <p>  凄风苦雨里,妻子阎忠清毅然离开父母,从繁华的北京,来到吕梁山下的农村,和他携手共渡难关。现在回京的机会终于来了,他怎能不为共患难的妻子着想呢?他不忍心让妻子为看不到天安门、王府井掉眼泪了。但是,他能离开这片贫瘠的故土吗?走,还是留,这困难的抉择犹如飞旋的砂轮,在他的思想上冲出一串串飞进的电光石火。</p> <p>  他没有忘记,1966年9月,当他像瓦楞上的一株小草,要在故乡贫瘠的土地上扎根时,杏花村的父老乡亲暗中相约凑起几百块钱,照顾他在大队院里办起“农机修配组”。</p> <p>  他没有忘记,1968年的一天,当他拖着虚弱的身体离开北京医院,带着7寸长的刀口回到杏花村时,乡亲们提一兜鸡蛋,拿几斤白面,圪夹两包汾阳产“工农牌”饼干看望他、宽慰他的一幕幕情景。回忆着往事,一股暖流从心底涌上眼眶,顺着清瘦的脸颊流下来。他仿佛又一次听到了当时的县委书记杨澍与他交谈时情真意切的话语。这位当年曾用20吨碳铵,把他从杏花西堡修配组“买”出来帮助筹建县化肥厂的老领导说:“县里优秀的工业干部和技术人才太少了。汾阳的发展,多么需要你这样的人才啊!”</p> <p>  是啊!在故乡最需要自己的时候,我怎忍心离去呢?最困难的时候,是故乡这片贫瘠的土地收留了我、养育了我……</p><p>在人生崎岖的岔道口,在灵与肉的天平上,他作出了抉择,把事业——开拓钢网架结构新技术,深深地植于他的生命里。</p> <p>  焊接空心钢球技术,以金杯托起、金龙腾飞的辉煌,填补了国内空白。在此基础上,写几篇高水平的论文著书立说,对一个事业有成的知识分子来说,本顺理成章。可他却率领年轻的网架施工队,走进了火热的建筑工地,栖身于低矮潮湿的工棚。这是为什么呢?他说:我这样做是为了在这片国土上,让更多的人尽快看到钢网架结构的崛起,是为了在施工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网架施工工艺。”</p> <p>  建筑网架专业化施工,国内没有前车之鉴,若照搬发达国家的施工模式,昂贵的专业化大型施工设备,不仅会使刚刚走上活路的小厂背上沉重的包袱,即使是大、中型建筑企业也会望而生畏。若不从事专业化施工,一项新技术将重现无人问津的厄运;刚刚获奖创优的产品,将重蹈滞销积压的复辙。王育钊在思索中奋起,他决心将钢网架新技术迅速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他决心打破“大跨度、大吨位、高难度”网架施工必须用大型现代化专用设备的欧美神话。由此,他又开始了网架施工技术的探索与创新。</p> <p>  选择了钢网架专业化施工,就是选择了走南闯北,选择了栉风沐雨。网架工程因结构、造型、单体跨度、承载能力、施工现场的迥然不同而千变万化。可以说,每一项大、中型网架工程,都面临着一次技术的创新。也可以说,没有网架结构的设计与施工的一次又一次创新,就没有建筑风格的缤纷绚丽。王育钊在一次又一次的施工实践中,逐步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焊接球点网架结构工程施工工艺。即:“单元预制、立体拼装、地面整体吊装、高空整体滑移、高空分片分条对接、高空散装。”</p> <p><b style="font-size: 20px;">九、典范工程</b></p> <p>  凭着不断创新的勇气与智慧,王育钊在共和国的土地上横枪跃马、驰骋征战。一次又一次刷新着由他创造的纪录……</p> <p>  太原晋阳洗煤厂“输煤走廊”,宽3.7米、长40米、高7米的桥形网架,在40米高处一次吊装成功。俄罗斯专家投来了惊讶、敬慕的目光。长春一汽八万米网架,他一分为四,每块8000平方米,吊装后空中对接巧夺天工。德国专家当场夸奖:“你们干得真巧,用这种机具欧洲人干不成。”</p><p>在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的秦俑二号坑网架工地,他以“地面整体拼装、群体拔杆、整体吊装”这一当时世界绝无仅有的施工方式,用3个半月时间圆满完成了这一当时国内单体覆盖面积最大最重的网架工程,仅免去搭脚手架一项,就节约资金80万元。亚运会工程——石景山体育馆,是国内唯一的“双曲抛物线型双层网壳结构”。网架高低落差17米,呈蝴蝶形。施工难度之大,令许多建筑界人士望而生畏。白雪皑皑的工地上,他亲自指挥,用12条钢索架在空中铺上木板,搭成居高临下的指挥台,凭一身绝技,苦战40天圆满完工,轰动京城。站在气势恢宏的网架下,他风趣地说:“这是一道必答的风险题,是专门为我设计的。”</p> <p><b style="font-size: 20px;">十、开拓市场</b></p> <p>  对于网架施工企业来说,一项工程的竣工,就是一个市场的终结。市场的不确定性,把企业推向永远的开拓进取之中。</p> <p>  1983年盛夏,秦皇岛玻璃厂一个跨度为42米×60米、重达105吨的网架亟待施工。秦皇岛市建一公司请来本市造船厂、铁桥厂两位工程师。一个说:他们做需要4个月,造价40万元。一个说:工期3个月,造价60万元。昂贵的造价、缓慢的工期,使市建公司不得不把目标转向外地。他们从渤海之滨来到汾阳城。听了他们的介绍,看了设计图,王育钊马上拍板:“好!我们做,工期2个月,造价10万元。”结果,一支年轻的网架施工队,激战50天圆满竣工。《秦皇岛日报》以“新闻人物王育钊”为题,在醒目的位置作了报道。这是汾阳网架最早走出山西的代表性工程。</p> <p>  1986年,一场激烈的“擂台战”在首都拉开了帷幕。北京、江苏、辽宁、河南等8家网架施工企业聚会北京,参加第11届亚运会工程建设总指挥部召集的投标会。强手林立的投标会上,王育钊出奇制胜。在人们掂量分量、权衡利弊的节骨眼上当机立断,勇敢地亮出自己的标底。他风趣地说:“我们是县营小厂,比起在座的兄弟,是最轻量级的运动员,算不上马,只不过是山西的‘河津毛驴’,但这种驴正是以吃苦耐劳少吃草而著称。亚运会工程举世瞩目,我们愿意在保证工人工资、奖金的前提下,放弃利润承包工程。”一招致胜,大学生、月坛、海淀、朝阳、石景山5个体育馆,首批7项网架工程中的5项,以每吨800元的造价一举承接,以优惠40万元的慷慨义举轰动首都建筑界。</p> <p>  1988年,在亚运会工程总指挥部举办的庆功宴上,张百发举杯赞叹,他对王育钊说:“你领来的是一支铁军。建国以来,从来没有一个县营企业在首都承接这么多工程,我服了!今后首都有难活就找你。”话毕,两位建设者一饮而尽,杯底朝天。张百发时任北京市副市长,亚运工程建设总指挥,与李瑞环齐名参加过人民大会堂建设的全国劳动模范。第二年,王育钊又承接了9项亚运会工程。1990年10月7日,在北京展览馆,亚运会工程建设总结表彰大会上,王育钊率队承建的三项工程荣膺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特别鲁班奖。他本人荣获亚运会工程建设优秀工作者金牌奖。</p> <p>  1990年的长春,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引进“高尔夫小轿车汽车生产线”8万平方米网架工程,引起了众多施工企业的注目。这些同行与对手都把目光投向这空前规模的大工程。同行的竞争,“炒”高了建设单位的身价。当王育钊经理跨进基建处的门槛时,资深的老处长仅抬头扫了一眼,漫不经心、不温不火地说:“对不起,你已经是第10位了。”说着,在宽大的办公桌上,排出了9个施工企业厂长(经理)的名片。面对这位老处长,王育钊不卑不亢,一双明亮的眼睛闪出机敏而自信的光芒。他对老处长说:“工程投标不在于先来后到,在于如何中标。对此,我信心百倍。说实话,我就是冲着激烈的竞争来的。我不在乎一两个工程的得失,但也决不放弃每一个高难度网架工程,我的目标是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是中国钢网架技术的全方位崛起。”这么大的工程,任何一个单位单独承包都是不可能如期完成的,分散施工又会影响质量与衔接。“我想以我为主,再选两家优秀单位加盟,在这片热土上,共同把网架托上蓝天。我愿以我的人格与企业资产独立承担施工风险。”金石铿锵、掷地有声,资深的老处长与一汽工程指挥部的决策人为之一震,不得不对这位钢浇铁铸般的男子汉刮目相看。</p> <p><b style="font-size: 20px;">十一、走向国际建筑大市场。</b></p> <p>  主要指1993年第一次赴新加坡工地。1992年4月,经中国著名钢结构科研设计专家、中国冶金建筑总院钢结构分院院长陈永波举荐,王育钊在首都北京参加了新加坡PSA钢结构仓库屋面螺栓球网架工程投标。1992年8月27日,汾阳建筑金属结构工业公司与中国冶金建筑总公司有了第一个域外工程——新加坡PSA钢结构工程施工安装协议。新加坡PSA工程,有120米×96米A型仓库4座、70米×96米B型仓库2座,均为钢结构和斜拉悬索的螺栓球网架结构,覆盖面积6万平方米,总重量3100吨,网架就位高度15.4米。对于此项工程,国内某公司夺标呼声最高,并以螺栓球台网架元老自居,认为非他莫属。</p><p>&nbsp;&nbsp;&nbsp;</p> <p>  来自有关部门和领导的疑虑和担忧,王育钊慎之以待。他把领导的忧虑,当做冷静思考和科学制定工程方案的巨大动力,他以“网架施工领域里的基辛格”的风格,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面对简陋的设备,涌动着爱国激情的王育钊,想到这些笨重的机具运往异国的港湾,不仅有损企业的信誉,而且会让祖国蒙羞。他下定了这样的决心,筹资更新施工设备,既保证中国建筑企业的技术特色,又与国际施工惯例接轨。然而,更新施工设备粗略估计需180万元资金,钱从哪里来呢?面对如此大额的缺口,王育钊依然成竹在胸、谈笑自若。一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公瑾风范。他运筹帷幄三管齐下,一方面上下奔走呼号寻求支持,一方面组织选购施工机具,同时慎定方案,训练出国队伍。所涉部门共秉丹心,一路绿灯,预定的设备如期运至新加坡口岸。</p> <p>  1993年2月18日,从首都机场起飞,王育钊直抵新加坡。开始在国际建设大市场上策马扬鞭。</p><p>1993年3月18日,汾阳建筑金属结构工业公司40名网架施工精英飞抵新加坡,进驻PSA工地。</p> <p>  1993年5月19日,PSA工程中第一座A型仓库面积为11520平方米,总重量600吨的巨型螺栓球网架,经地面整体拼装后,用12台卷扬机16分钟就起吊到15.4米的就位高度。在不同肤色的众多目光里,王育钊与他的网架铁军,改变了螺栓球网架搭设高空制作平台工期长、费用高的施工方式,创造了世界建筑钢结构安装史上的又一奇迹,受到了新加坡及有关国际专家的高度评价。新加坡港务局主席林金山,我国驻新加坡大使杨文昌亲赴工地参加了起吊仪式。</p> <p>  1993年5月20日,新加坡联合早报以《首个巨型钢顶装好》为题,以朴实的语言报道了网架起吊的详实情况,并配发了网架起吊就位时记者拍摄的新闻照片,展示了气势恢宏的网架工程现场……</p> <p>  在新加坡工地上,年轻的网架施工精英们,被一种强烈的爱国激情驱动着,焕发出了澎湃不息的冲天干劲。作为经理的王育钊,大脑的集成电路图上,时刻显现着整个工程的起落浮沉,时刻显现着每一道工序的瞬间变化。他以粗犷豪放而又精巧细微的施工风格,创造着一种氛围,创造着一种精神,创造着一种效益与速度……</p> <p>  在新加坡工地上,王育钊独具匠心的起吊工艺。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几台卷场机、几根拔杆,欲将万米网架托上蓝天,有人急切地等待着,有人冷漠地关注着,更多的人心中产生着怀疑,投来了不信任的目光。起吊期愈逼近,怀疑的情绪愈澎胀,不信任的目光愈强烈。一次又一次召集技术论证会,王育钊一次又一次面对国际专家与新加坡业主,阐述自己的技术报告,回答各种各样的当场提问。有善意的忠告,有本能的怀疑,也有恶意的刁难。站在异国的技术论证会上,作为高级工程师的王育钊不卑不亢、旁征博引。对善意的忠告,他致以真挚的谢意;对本能的怀疑,他予以科学的解答;对恶意的刁难,他愤然予以还击。他说:“我们论证的是技术,并不是让我讲解手钳子等简单工具的使用,在场的都是工程技术人员,难道让我从1+1=2说起吗……我的身后是强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我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我敢以国格、人格和雄厚的技术作担保,难道你们不相信强大的中国吗?”磅礴的气势,压倒了阴风冷雨,赢得了论证的最后胜利。</p> <p>  在新加坡工地上,面对光怪陆离、灯红酒绿的世界,面对太平洋岛国热带的气候,面对迥然不同的生活习性,作为长者的王育钊,深感责任重大。他以风趣的语言告诫年轻的网架队员:“酒肉穿肠过,祖国心中留。”他每天亲自下厨房掌勺做饭,生怕一人身体不适,他每顿饭都要询问队员:“好吃不好吃,口味还行吗?”队员们吃着香喷喷的饭菜众口喝彩。在这里,和谐的关系情同父子。他叮嘱每一个队员:“吃得胖墩墩的,回去见父母、见爱人、见对象。”一位新加坡监工,摆着一副臭架子,对年轻的网架队员横眉立眼指手画脚胡乱训斥。队员们向王育钊诉说心中的愤懑。王育钊拍案而起:“这口气,我给你们出。我王育钊带出的队伍决不受胯下之辱。”在工地上,王育钊找到那个监工:“你懂华语吗?”监工点了点头。王育钊接着说:“那好,我就用华语教训你,你小子再欺负中国人,小心我的拳头。我们不是旧中国的南洋劳工,我们是新中国的建筑钢结构工人。我们的背后是一个强大的中国,你懂吗?你见过这么大的钢网架吗?你不是一个合格的监工,你是个典型的小把头……”王育钊义正言辞、铿锵有力,那位外籍监工理屈辞穷、张口结舌、在场的网架队员个个扬眉吐气。在新加坡工地上,王育钊和汾阳建筑金属结构工业公司的声誉与日俱增,PSA工程尚未竣工,又承接了新加坡荣耀钢铁公司近4000平方米螺栓球网架工程。</p> <p>  1993年11月25日,王育钊率网架铁军圆满完成新加坡工程。港务局主席紧紧握住王育钊经理的手表示最诚挚的敬意。PSA工程项目经理站在崛起的网架下兴奋地说:“中国工人的技术非常娴熟,并富有创造性,我相信,你们还会完成更优异的工程。”</p> <p>  回首这段历程,王育钊深有感触地说:“新加坡工程是我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又一次全面地检阅了我的钢网架工程技术、检阅了我的处世准则与人生信念。承建新加坡工程,我最少有这样三点体会:一是任何时候都要坚信自己能够战胜对手;二是永远以良好的信誉树立自我形象;三是必须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以及企业整体素质。”他还深有感触地说:“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孤立一隅、闭守山寨,而不知招贤纳士、互相学习,势必落伍。”</p> <p><b style="font-size: 20px;">十二、赋闲京城</b></p> <p>  1998年,正在新加坡工地的王育钊奉命回国,随后免职、退休。从那时起,他喧嚣归隐。</p> <p>20年后的2018年4月,斥资亿元捐建汾州府文庙的民营企业家孔祥生主动把《汾州乡情》第三次封面人物让给王育钊,并邀我与文联立新主席同行赴京重访王育钊,闻讯,跟随王育钊多年的多位弟子纷纷响应,说走就走。老孔说:“王育钊是汾阳的第一功臣,汾阳能够真真走向世界的,除了老祖宗留下的汾酒核桃,就是王育钊开拓的建筑钢网架了。他让多少农村贫困家庭摆脱贫困,他让多少农家子弟走向世界。”</p> <p>&nbsp;&nbsp; 2017年,京华四月,我如约而至,端坐于他的面前。看着他头上稀疏凌乱的白发,两只深陷而暗淡的眼睛和长白的眉毛,看着他不修边幅瘫坐在轮椅上的孱弱身躯和一脸沧桑,我泪眼朦胧,顿生万千感慨。老人已喧嚣归隐20年,曾经在中国钢结构领域的撼天动地威风八面,早已被岁月的风尘深深掩埋。而今,坐在我面前的他,只是一位靠一日四次透析来延续生命的耄耋老人。老人退隐后一直寓居在北京。但不是亲眼所见,不知道他的居所远离大都市的满目繁华,深藏于京郊昌平区僻静的都市芳园里,屋内装饰与陈设的简陋与陈旧超出了我的想象,而储备一年的透析用医药品占去了大半个卧室。眼前的一切,让我心中涌起涩涩酸楚。说起当年的创业史,老人依旧激情难抑。</p> <p>  2018年1 1月 13&nbsp;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81岁。</p> <p><b style="font-size: 20px;">十三、推送汾州乡情发表我写的中国网架第一人-----王育钊的几多网上留言</b></p> <p>&nbsp;献给网架第一人王育钊先生的歌网架人不会忘记 在茫茫的人海里你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你是哪一朵在开发网架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你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你不需要我认识你 不需要我知道你你把青春融进 融进祖国的江河山知道你江河知道你网架人不会忘记不会忘记你山知道你江河知道你汾阳不会忘记不会忘记你 在茫茫的人海里你是哪一个在奔腾的浪花里你是哪一朵在开拓网架的大军里那默默奉献的就是你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那永远奔腾的就是你不需要我歌颂你 不渴望我报答你你把满腔热血 融进祖国的大地山知道你江河知道你网架人不会忘记不会忘记你山知道你江河知道你汾阳不会忘记不会忘记你天知道你大地知道你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你不会忘记你不会忘记你</p> <p>  今天就到这里吧。让我们一起向王育钊先生致敬。!关于汾阳网架就讲到这里吧!谢谢大家这些日子的相伴。大家有关注的问题,可互相交流。</p> <p><b style="font-size: 20px;">【附录群聊】</b></p><p><b style="font-size: 18px;">冀金梁老师——</b></p><p> 鲁迅说“ 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王育钊先生就是这样的脊梁!</p><p>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p><p>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玫瑰][玫瑰][玫瑰]</p><p><b>杨述然老师——</b></p><p> 致敬王先生!</p><p><b>桥老师——</b></p><p> 向王育钊先生致敬。🙏🙏🙏</p><p><b>小简子老师—— </b> </p><p>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王育钊先生虽已离去,但他的魂已植根于汾州。向先生致敬!同时也向侯老师致敬!辛苦了!</p><p><b>正气老师——</b></p><p> 王公育钊是汾阳当代乡贤!</p><p><b>贺长龙老师——</b></p><p> 事业已归前辈录 </p><p> 典型留与后人传</p><p> @侯晓东 侯老师谢谢您![抱拳][抱拳]</p><p><b>杨宏山老师——</b></p><p> 谢谢侯老师的讲座。悠悠岁月,弹指瞬间。汾州古城,人杰地灵。功不唐捐,玉汝于成。斯人虽逝,风范长存。</p><p><b>柔安老师——</b></p><p> 看完侯老师的讲课,仿佛看了一部精彩的创业者与时代并进的电视剧👍讲得太好了!</p><p><b>武丽君老师——</b></p><p><b> </b> @侯晓东 曉東哥哥講得真好!辛苦啦[咖啡]</p><p><b>张益平老师——</b></p><p> 用一首美国电影《音乐之声》插曲“雪绒花”,献给吾乡英杰王育钊,及侯哓东老师!</p><p><b>张树明老师——</b></p><p>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性情中人。</p> <p>  桥老师的一首《祖国,慈祥的母亲》,荡气回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