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一、活动来源</b></p><p> 大自然是活教材,它向幼儿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泥土是一种最古老、最具生命力的玩具,是地球取之不尽的游戏材料。孩子们对玩泥有浓厚的兴趣,然而现代社会的孩子接触泥土的机会越来越少,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亲近泥土、感知泥土特点的机会。同时挖掘本土陶瓷资源,我们开展了“摔响碗”这一区域活动,活动选择了幼儿感兴趣的实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主要是让幼儿感知泥土的特点,体验民间游戏的乐趣,练习幼儿手部小肌肉的动作,并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快乐!</p><p> </p> <p><b> 二、活动过程实录</b></p><p> 记得那天午餐前,电视上播放着小猪佩奇“踩泥坑”的片段,孩子们自己也讨论起玩泥巴的有趣事情。只听见昕昕生动地说:“昨天,我在家里玩泥巴,还做了很多很多的东西。”“你的泥巴是哪里弄来的啊?”豪豪连忙问。昕昕得意地说:“我家花坛里面有,我还有个挖泥巴的工具呢!“这时,只见一个个小朋友都凑上来询问昕昕,孩子们都很积极地想知道玩泥巴的滋味。为了满足孩子好奇心,决定让孩子一起体验下我们童年的游戏——摔响碗。</p><p><b> 1.寻泥</b></p><p> 活动前让孩子先了解响碗的做法及形状,也让幼儿了解泥土家族的成员很多,并不是每种泥土都适合做泥玩具的!</p><p> 起床点心后,我们来到了操场,带上玩沙的工具,穿好围裙,一切准备就绪!孩子们立刻兴奋起来,分工合作,开始了他们的大工程。孩子们在探索了沙子,菜地里的土、花园里的泥土后,最后选择了花坛中的泥土,因为花坛里的泥土比较有粘性,还有柔韧性,较好塑性。</p><p> <b>2.和泥</b></p><p> 场景一:豪豪把一桶水全部倒进土中,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土变成了泥浆,孩子们边搅拌边叫喊:“呀,好脏啊!” 听到一个小朋友的叫喊,孩子们都很小心起来,没有一个人愿意碰到泥巴,老师见状,把手伸进泥中,“老师最喜欢玩泥巴了,看老师用手来和泥,又快又好玩。” </p><p> 场景二:晨晨和泥的时候发现,水加多了土就变成了泥浆顺手流淌不易成型,于是她尝试着往泥浆里加土又发现泥巴太干,不易成型.....云云说:“我妈妈和面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她还边和面叫我边加水,她喊停的时候我就停”,晨晨她找来一个桶先装了一桶土,然后用瓶子装了一瓶水,边搅拌边加水......</p><p> 在这一个过程中,老师的适时介入,使大部分孩子把手伸进了在他们看来很脏的泥巴,幼儿还发现和泥的时候很难把握那个量,迁移“妈妈和面”的经验,依葫芦画瓢终于成功了,在分享的时候,我针对如何把握土、水的量和出软硬合适的泥土引导幼儿梳理、总结经验,小朋友们觉得可以用碗,量杯,称等来量它们的比例,按一定的比例混合,然后经过和、团、捏、摔使泥土趋于光滑平整。我肯定幼儿发现的同时,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能否找到更适宜的材料,来减少准备原材料的过程,更好地去体验摔响碗过程的乐趣。问题的提出犹如一个石子投入水中,瞬间引起幼儿激烈的讨论。</p><p> 有的说:能不能用超轻粘土试试?</p><p> 有的说:我家有很多陶土,不知道好不好用?</p><p> ……</p><p> 孩子们的思维活跃,也为我们下一次的探索提供了新的方向。</p> <p><b> 3.玩泥</b></p><p> 活动一开始孩子们就带来了丰富多样的材料,有超轻粘土、陶土、黑土、瓷土等。我们一起玩儿起了摔响碗,经过探索活动,通过对比、实验,发现陶土是最合适的材料,因此我们挖掘利用本土陶瓷资源,选取了经过合理配比的陶土作为我们游戏的主要材料。</p><p> 第一次活动:活动中孩子们各自取一块泥土,开始做响碗,老师边做边说,做好了,看老师摔碗――砰,哇,好响!看老师摔出的响碗变成了什么?哇,真好玩!孩子们迫不及待学着将手中的泥团圆,边揉边捏,捏成一个碗的形状,摔到地上了,没听到响......我的碗变成了一团泥 ......</p> <p> 第一次活动中孩子并没有获得成功,活动后与幼儿一起讨论:怎样才能让泥土发出响声?发出响声的泥土,会在顶部出现一个大洞?引导幼儿了解响碗的原理:圆形中间是空的有个底当你用力摔到地面时由于空气瞬间被灌进泥巴导致空气膨胀冲破底部,就会发出声响.小朋友讨论后觉得:摔下去碗变成了一团可能是泥土太湿了,太软了,不好成型;碗的四周要厚实,碗沿齐、碗底要薄而且均匀比较容易冲破。</p><p> 第二次活动:小朋友纷纷取一块泥,团圆,然后再用大拇指伸进去挖了一个洞,做出”窝窝头”的形状,中间底部压薄,做好后用力往地板上摔......老师,我的响碗破了,但是声音不大...咦,我的响碗跑哪儿了?找一找吧?</p> <p> 掌握了方法,幼儿第二次尝试的时候有部分幼儿成功了,但是发现响碗”不响”,响碗不知道跑到哪儿去了?活动后引导幼儿梳理、总结经验,做响碗的泥土不能太干,太干了要给它喷点水,做好了响碗要检查一下碗底部是否完整,底部漏气就成哑巴碗了;摔响碗的时候碗口朝下,用力要快、准、狠。空气被灌进泥巴冲击力大声响就大。</p><p> 第三次活动:你看哲哲摔响碗了,只见他右手端起自己的小响碗,高高举过头顶,向外稍伸开成四十五度角,两脚叉开,弯下腰来,臀部向上微翘,然后用力向下一摔,“啪”清翠而宏亮的声音回绕在我们的头顶上空!再看,泥碗的底部全都摔裂开了...“砰”小宇小朋友的响碗也成功了,老师“我的响碗炸得好响,而且开的口比哲哲的还要大呢”......</p> <p> 活动中幼儿发现响碗炸开的口有大,有小。于是游戏后组织幼儿讨论:会有什么原因导致响碗炸开的口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小朋友觉得跟做的碗的大小有关,碗做的大,炸开的口就会比较大;有的小朋友觉得,跟用的力气大小有关,力气大,声音响,炸开的口就大;还有小朋友觉得碗要做深一点等等。</p><p> 幼儿摔响碗的兴趣和能力不断的提升,能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大胆在同伴中分享自己摔响碗的经验,并借鉴与迁移同伴的成功经验,有效的解决问题。以照片、文字、绘画等形式在屏风上展现幼儿探索摔响碗的成果,巩固幼儿探究摔响碗的兴趣,激发幼儿持续探究的热情与愿望。</p> <p> <b>三、活动价值</b></p><p> (1)幼儿在自主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摔响碗的活动中,幼</p><p>儿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游戏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将数学、科学、工程、技术的学习加以整合,使幼儿跨学科的学习。</p><p> (2)大胆与同伴分享自己摔响碗的经验,并借鉴与迁移同伴的成功经</p><p>验,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p><p> (3)把泥巴做成小碗的样子训练小朋友手上的精细动作和力量,要不</p><p>断的调整底部的厚度,思考怎么样让自己的泥巴碗摔响,需要手眼协调。</p><p> (4)养成坚持、敢于探索、乐于学习品质。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了坚持,</p><p>敢于大胆尝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