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然处世,随缘自适——读《记承天寺夜游》窥苏轼之性情

馨心斋主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泰然处世,随缘自适</b></p><p class="ql-block">——读《记承天寺夜游》窥苏轼之性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馨心斋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短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之时的一个生活片段,体现了他与好友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也抒发了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彰显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挚,言简意赅,“行于所当行、止于且当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p><p class="ql-block">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宋代文学的一座丰碑,在中华文坛独树一帜。其《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虽短短的84个字,无从划分段落,却从胸中自然流出,韵味深远,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交口称赞。此文的魅力究竟在何处呢?</p> <p> 首先,请看《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p><p> 用现代白话文译出,大意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想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了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同游聊天之人,就到承天寺去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以为是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却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相交相知赋闲无奈的人罢了。</p> <p>  阅罢这一游记短文,或许有人会说不过如此,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啊,哪值得赏析并流传千古?可是,当你了解了此文是在什么背景之下写出来的,就会觉得真不简单!</p><p> 苏轼早年成名,文采盖世。他写的作品,都别有一番风采,特点鲜明,充满想象,总是让人如身临其境。</p><p> 苏轼在嘉祐二年(1057)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后还朝,为判官告院。苏轼入仕登朝之际,英年气盛,不谙圆融,却遇上了“王安石变法”。朝廷上革新派和守旧派两军对峙。苏轼虽是朝中新贵,却站在守旧派的立场上,并多次上书宋神宗皇帝,请求尽快制止变法。未果,他本着“道不同不相为谋”、不与政敌为伍之念,上书请求外任。在此期间,苏轼针对新法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写了一些讥讽新法的诗文,引起一些人的嫉恨和构陷。他任湖州知州后不久,便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p><p> 元丰二年(1080)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录出苏轼针对新法的有关诗句,上告他以诗讪谤,将他逮捕入狱。经过一段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差一点丢命。因诗获罪,苏轼是否开先河,未加考证,不敢妄言,但反映了大宋朝的昏暗。尽管明、清时期大兴“文字狱”,也有人步其后尘,但苏轼无疑是“黜官先贤”。十二月他获释出狱,被贬谪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还明令他“不得签书公事”。</p><p> 由此看来,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只算是保住了性命。朝中权贵们将他逐出朝廷,免罪罢官,发配到地方上做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官,还算是“手下留情”了。苏轼在这种近乎流放的情境下,内心充满忧郁,自然难免。但是,他仍然心怀一颗豁达、泰然、进取之心,则是难能可贵的。</p><p>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文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作者的笔触由书生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成年的无奈和经世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p> <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作者在被贬黄州三年(1082)之后写下了著名的《寒食节诗二首》,其手稿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今天,我们不谈其书法艺术成就。则要从中管窥苏轼当时生活之艰难,遭遇之坎坷。</p><p class="ql-block"> 《寒食节诗二首》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p><p class="ql-block"> 此诗何等孤独,何等寂寞,又何等意味深长!其中“病起须已白”的悲催,“小屋如渔舟”的窘迫,“空庖煮寒食”的艰辛,“破灶烧湿苇”的无助,“君门深九重”的隔离,那是极其炽热的声音,却是非常冷静的笔墨。这虽是遣兴之作,却是苏轼被贬黄州所抒发的人生之叹,是苍凉凄苦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他惆怅孤独的心情。也正是这种心情和境况下的有感而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饱经磨难、备受凄凉的苏东坡。</p> <p>  写下《寒食帖》的翌年,即元丰六年(1083)的十月十二日夜,作者与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排遣忧郁心情,又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此时他被贬到黄州已有四年。</p><p> 文章开头在点明事件时间后,即写月色,把月光写得富有人情味。“月色入户”中“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p><p>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己,欣然相迎。可以想见,一个被朝廷冷落而贬谪的“罪人”,此时友朋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惜墨如金的他仅用寥寥四字即写出了当时的喜悦和兴奋。</p><p>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表明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及其友情之深厚。“亦”字写出这一对朋友情怀相似;对方“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中的。</p><p>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三个短句,没有写月一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却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是从松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又有正面与侧面描写之分,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这个透明的境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这几句看似写月光,却正是写作者“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心境。它是一首美妙的月光曲,也是一个透明的梦。</p><p> 作者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澄的水中交错着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隐喻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之时,作者却轻轻地点出:“盖竹柏影也。”使读者恍然大悟。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呈现。</p><p>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安慰。最后一句有两层意思:一是对那些追名逐利小人的鄙视,他们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怨愤。</p> <p> 文章中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唠家常,娓娓叙来。虽没有奇景之处,却不能删改一个字!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逻辑分明,语言精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毫无修饰,却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之影比作水中藻荇,已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深思。</p><p>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说自己和张怀民都是清闲之人,闲来无事才赏月,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傲。月夜处处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懂得欣赏;有人欣赏的月夜才能算作美,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我与张怀民共同欣赏。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贬落黄州,其内心深处他压根儿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之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于浅白中寓深意,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赏析此文,窃以为至少能从中领略以下三美:</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是月色之美。</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月这个意象,在文学中代表着阴性的一面,如果太阳的美是父性的,是阳刚的,那么月亮的美就是母性之美,是阴柔的。月是博大的美,是包容的美,是柔和的美。</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当一个人身在异乡的时候会望月思乡,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当一个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望月静思,比如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当一个人和亲人离别时,会望月思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月使人安静,使人遐想,它美得宁静,美得纯洁,“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苏轼的笔下,月更加澄澈明净,《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对月的描写,采用了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写法。首先看侧面描写。一开始,苏轼已经躺下准备睡觉,但是“月色入户”,他不忍辜负如此美好的月色,于是“欣然起行”,高高兴兴地穿上衣服,准备好好赏月。可是这么美的月色,个人独赏太奢侈了,需要有人来分享,而谁又能与自己一起分享呢?仅有张怀民。那么今晚的月到底有多美,值得他躺下了又起来,还要专门去找人分享呢?苏轼并没写,但已经通过侧面烘托,吊足了读者的胃口。</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接下来苏轼开始正面写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的几个字,把月光的美写到极致:乍一看,庭下有明晃晃的一滩清水,水里还有疏影横斜、交错互动的藻荇。接着仔细一瞧,恍然大悟,原来似水并非水,而是月光,水草也不是水草,而是月光照映下的树竹之影。到这里,意境全出,一个澄澈空明、亦真亦幻的月夜景象便生动地描绘了出来。“空明”一词让读者感到,仿佛月色的明净,洗净了作者的烦恼,自己心境也变得无尘无碍,与月一样清澈透明,一切烦恼都已抛到脑后。</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至此,不仅月光美到极致,而且人也正好,只有苏轼和张怀民。月夜本来就是宁静的,即使是好友也无需太多,多了会打扰月夜的宁静美。两个人足矣!再说,只要是知音,只要是懂你的人,一个就够了。月夜让无数纷争平息,让世间归于安宁,这个时间点上没有喧嚣袭扰,这里只两个人漫步庭院,抬头是月,低头是月,没有功名之争,没有政见相对,只有霁月光风,心境也可以无限释放,自由驰骋。这月光美得恰到好处。</p> <p>  二是友情之美。</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宋代文坛有一个传统,就是喜欢结盟。一代文豪欧阳修曾是众生盟主,当他看到苏轼的文章时,对苏轼的才情大加赞赏,他在《与梅圣俞书》中说:“读轼(苏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在苏轼遭遇“乌台诗案”之前,很多文人就仰慕苏轼,若自己的文章能得到苏轼的赏识或者指点,会感到是莫大荣幸。苏轼门前,慕名而来的文人络绎不绝。谁能进苏轼之门,就会兴奋多日。</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然而在“乌台诗案”之后,真是“门前冷落车马稀”,苏轼被贬出京城时,昔日挤破脑袋往苏轼家走的人,早已躲得不见踪影,只有一人肯为他送行。也难怪,“乌台诗案”给苏轼定的是谋反之罪名,人以群分,谁要是在此节骨眼上跟他走得近,怕自己也被莫须有地认定是同党。虽然此事后来风波已平,苏轼也都免罪获释,但别人仍然是心有余悸。人人自保和恐惧都是可以理解的,但阁中同僚前后态度反差如此之大,苏轼心里不可能没有人情冷落、世态炎凉之感。</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此时,不势利的人和物少之又少。一是月亮。“月色入户”,月亮真是一位好朋友,自己走上门来了,它不计较苏轼的被贬身份,实在难能可贵。二是张怀民。他是唯一能在友情上给苏轼以安慰的。困境中的此时此地,有谁愿与自己接近?又有谁能和自己交心?唯有张怀民。张怀民也被贬在黄州,和苏轼惺惺相惜,心心相印。这个美好的月夜自己不忍去睡,想必张怀民也未睡。果然是知音!于是两个互不嫌弃的“闲人”乘着月色边走边聊,交谈至夜深。</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顺境中的友情固然可贵,而逆境中的友情更为难得。身处困境还有如此心意相通的朋友,真是人生之大幸也!</p> <p>  三是散淡之美。</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有八九。而苏轼总能在不如意中寻找人生的乐趣。他的思想集儒释道三教合一,他曾说“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后读《庄子》又觉得“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之后又读佛家的书,“后读释氏之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见《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这样,儒家的思想使苏轼在顺境的时候,或者说只要条件允许,他都会积极用世,施惠于民,正是这一思想指导,他能“达则兼济天下”;而佛道的思想让苏轼在遇到逆境时,能够处变不惊,安之若泰,又“穷则独善其身”。笔者曾到海南儋州专程拜谒“东坡书院”,探寻他几次遭遇贬谪的生活轨迹,真是心生感慨,肃然起敬。</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乌台诗案”之后的苏轼,看透了人情世态,也学会了收敛自己。月的静美,一如他散淡的心境。人生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可以享用,人生的乐趣处处都有,何必只在官场寻找?</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写《记承天寺夜游》之时,苏轼的身份仍然是朝廷黜官、黄州团练副使。这“团练副使”是个什么官呢?</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国自唐初开始设团练使,是负责一方团练的军事官职。有都团练使、州团练使二种,皆负责统领地方自卫队,地位低于节度使。一般都团练使多由观察使兼任,州团练使常由刺史兼任。“团练副使”是团练使的副职,是属官、散官。宋朝常用以安置贬黜官员,相当低微,没有实权。是统领地方自卫队的副职领导,级别相当于八品,还没有签署公文的权力。但这有什么关系呢?</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苏轼远离庙堂,有更多自由,“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美好的景致呈现眼前,只是缺少像自己和张怀民这样的不汲汲于名利、能从容地流连光景的人罢了。即使身在黄州,故交零落,苏轼仍能在自然之中寻找人生的无限乐趣。《记承天寺夜游》正体现了苏轼性格中的这一特点,本文的魅力,不仅在于写出了那澄澈如水的月,还在于那难得的友情和苏轼散淡的处世态度,这些都会让无数读者沉迷其中。</p> <p>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若没有达观处世之态,就不会有“东坡肉”传世,自制一顿美食,生出无限趣味;也不会有日后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轼。一个对生命随时感到满足的人,有什么想不开的呢?</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总而言之,由《记承天寺夜游》我读懂了苏轼的心胸宽广,不过就是随缘自适;读懂了苏轼的豁达开朗,不过就是直面人生;读懂了苏轼的困顿不颓,不过就是苦中作乐;读懂了苏轼的矢志不渝,教化民众,不过就是心有悲悯,造福于民乃初心也。</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东坡先生身处逆境而自强不息的精神,实在令人感佩啊!他的一生颇为坎坷,而正是这一路的艰辛挫折,成就了他一次又一次的登上巅峰。回首望去,正是那些生命中的坎坷磨练了他的意志,丰富了他的人生。如果他一生都顺风顺水,他的文采绝对不会横跨几个世纪,依旧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涤荡着人们的思想。</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窃以为,没有随缘自适的苏东坡,就不会有那“诗酒趁年华”的倜傥风流;就不会有前后《赤壁赋》光耀千秋;就不会有“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云水情怀;就不会有“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生活感叹;就不会有他悼念亡妻时的深情念白(“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试想,如果千百年来历史的洪流中没有出现过苏东坡这个人,那么估计在月圆之夜,我们仰望星空,也就不会吟诵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千古名句;如果没有苏东坡,我们在面对竹林之时,也就不会联想到那“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的经典名言;如果没有苏东坡,我们在把酒临风时,就不会有那脍炙人口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感慨;如果没有苏东坡,我们在感到际遇坎坷之时,也就不会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淡定,最后也就自然不会接出另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p> <p>  作为一个有文化自信的人,他坚定的理想主义生活态度、独善其身的努力、浊世佳人般的洁身自好,以及“请以先觉语将来之觉者”的文化自觉,都不为当权者所容忍。故苏轼的一生大多与逆境分不开。在王安石实行新政的时候,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很多弊端,苏轼对这些弊端直陈批评,被革新派认为他是守旧派的人。而当新政废止,守旧派以为苏轼是“自己人”启用他时,他又说新政有很多好的地方,不该全部废止,又被认为是反对派,再次被贬。所以,连苏轼家丫头朝云都说他“一肚子不合时宜”。苏轼调侃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但无论在那里,苏轼都体现了他随缘自适、处之泰然的性情。</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正如一句名言所说“没人能打败你,除非你愿意”。同样也可以说:没人能使你悲观,除非你愿意。苏轼便是一个没人能让他悲观的人。</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是一个数说不尽的人。他的思想就像一口从不干涸的井,只要你肯用心下桶,就一定能满载而归。有人言,“东坡之后再无东坡。”</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笔者不揣浅陋,惶论东坡之性情,不免“团辞试提挈,挂一念万漏。”纵观苏东坡一生,他是一个难以琢磨的人,没有人能够猜透他的内心,摸透他的秉性。我们只能从他的作品中去感悟。</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0.04.22—30草于北京</p> <p>【苏轼简介】</p><p>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p><p> 《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苏轼的著名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等。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80)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州)。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p> <p>【作者艺术简介】</p><p> 馨心斋主,本名甘海斌,别署茶圣故里人,湖北省天门市人,1959年出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北京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传统文化研究院顾问。原总后勤部机关正师职退休干部,大校军衔。曾受聘为八一书画院副秘书长、副院长。自幼雅好诗词书画,勤耕砚田,转益多师,弘道守正。数次在全军书法篆刻作品展中获奖,有书法、篆刻作品被《中国书法》《书法》《今日中国》杂志和《解放军报》《书法报》《书法导报》《羲之书画报》等刊载。有作品被北京千灵山风景区、广东珠海风情园和江苏南通忠孝园刻匾镌石。为电影《第二个也是铜像》《蒸爱大师》和电视连续剧《别墅里的农家院》题写片名。有《梦之痕》《聊天心语》《诗海撷珠》等著作出版和《甘海斌书法作品集》行世。</p><p>☆☆☆☆☆☆☆☆☆☆☆☆☆☆☆</p><p>( 本美篇图片均下载自网络。特此说明,不另致谢!)</p><p>☆☆☆☆☆☆☆☆☆☆☆☆☆☆☆</p> <p>馨心斋主感谢您阅读!欢迎留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