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遍苏州之七:留园(下)

海春居士

留园的中部有大型假山和宽阔的水池,极具文人写意山水园的典型特征。 在留园的中部,可以观赏到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 每当春天,曲桥上紫藤开花,树木发芽,似乎凸显出一幅立体的春色图。 这墙上有“花步小筑”四个字, “花步”即装卸花木的码头, “小筑”就是小的建筑。此处园主以墙为纸,墙角散置湖石,花坛中堆石笋,植天竺、爬山虎冲宵而上,又垂下几缕绿叶,整幅图画给人以运笔凝练洒脱之感。 “绿荫轩”,轩名取自明代诗人高启的“艳发朱光里,丛依绿荫边”诗句。原来,在绿荫轩旁曾种有一棵老榉树,一棵老枫树,树枝像两把大伞遮在屋顶上,所以叫“绿荫轩”。 “明瑟楼”,《水经注》中有“目对鱼鸟,水木明瑟”的说法,意思是看到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鸟虫鱼,让人感到山青水秀,环境幽雅。 楼下取杜甫“秋水方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二三人”之句,起名为“恰航”。 楼旁的湖石假山非常巧妙地将登楼的踏道藏于其中,边上刻有“一梯云”,取自“上楼僧踏一梯云”,将山石比作可以助人升腾的云朵,使人有一种飘浮于仙境之中的感觉,暗含“月中折桂”的意思。 地面上的铺地,用卵石、缸爿、瓷片拼成各式各样的图案,俗称“花街”,这一片铺地上的图案有“金鱼”、“莲藕”、“仙鹤”等,象征“年年有余”“百年好合”“健康长寿”,既起到了装饰作用,又寄托了主人的美好愿望。 这儿是园主人观赏夏景的地方,名为赏荷台。 每当夏季,池中荷花竞相绽放,美景尽收眼底。 此处,还可以观赏到前面的假山。 留园的假山比较特殊,下面黄石填底,给人一种稳健的感觉,上面湖石为顶,非常秀丽,因而兼有阳刚、阴柔之美,真可谓“横看成岭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 留园曲廊是苏州园林三大名廊之一,全长约700米。另外两廊是拙政园的水廊和沧浪亭的复廊,各有特色。 留园的这一段曲廊(爬山廊)高低逶迤,墙直廊曲,明暗相间,有的地方贴近墙面,有的地方又有间隙,还种了一些花草,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方法,使廊显得更加活泼。 爬山廊的旁边墙壁上有明代董汉策镌刻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法帖。与众不同的是,此处的法帖只收“二王”书法,点评全放在释文的后面,可以让游人,特别是书法爱好者自己欣赏评点。 所谓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留园墙上保存了379方法帖,留园墙上的这些书条石不仅收录了历代书家名帖,还记载了很多留园珍贵的史料,是当之无愧的“书法长廊、艺术长廊、园史档案”,堪称园林一绝。 沿曲廊前行,可直达山上的“闻木樨香轩”,这里是观赏秋景的地方。 “木樨”就是桂花,这儿四周遍种桂花,每年仲秋,丹桂飘香,晚上还可以看到明月高悬,倒映水中,随波荡漾。 过了山涧、小桥,来到可亭。“亭者,停也”,也就是说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了。可亭是观赏冬景的场所,它的四面种有梅花,坐在亭中可以看到园林远方山顶的积雪,冬日的夕阳…… 观赏园林有动观和静观之分。如果说走廊是我们动观园林的地方,那么亭子就是我们静观的场所。可亭的周围有一些图案,有铁拐李的葫芦、汉钟离的扇子、吕洞宾的宝剑等,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暗八仙”图案。亭中的桌子是用安徽灵璧石做成的。 往下走,池中有一小岛名“小蓬莱”。 曲溪楼,书圣王羲之曲水流觞,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从这个名称也可以看出园主对书圣的景仰。曲溪楼前的四方亭是濠濮亭,为垂钓观鱼之所。 留园随拍。 留园北部有一月亮门,门洞上有 “又一村”三字,取自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走过此门,呈现在面前的是生机盎然的花圃和盆景园。 盆景园以苏派盆景为主,是中国盆景的主要流派之一。 苏派盆景历史悠久,成于唐宋,兴于明清,盛于当代。 苏派盆景有其独特的造型结构和艺术风格,布局构思精细入微,取法自然,混同天生,绝少斧凿之痕,极富艺术情趣。 在处理虚实,曲直、疏密、开合、明暗等关系上,脉理清晰,卓具匠心。 这些将古老的树桩经精心剪扎和培养而制作的树桩盆景,千姿百态,生机盎然。 这是盆景园内的木屋“小桃坞”,充满诗情画意,给人无尽的暇想。 园内种值了杏树、桃树,碎石路上还搭建了葡萄架,一派自给自足的农家气息扑面而来,隐约可见一丝田园气息。 出树桩盆景园,前面是剑池。沿壁剑峰林立,池中睡莲绽放。 过了剑池就是水石盆景园。 由于没有资料介绍,只能上几幅照片以供欣赏。 这是留园的西部山林,假山采用了土包石、土石相间的做法。 假山为徐氏修园时从中部挖出的泥土堆砌而成,山上种植了许多枫树和香樟。这里石峰挺立、绿树浓荫。 这是西北角山坡上的“至乐亭”,意思是此处假山树木可以让人心胸开阔,陶冶情操,令人快乐。 顺着山路一路攀登,在西南角山坡上,可以看到另一座亭子,名为“舒啸亭”,源于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登高舒啸和临溪赋诗是两晋名士的雅举,表达了主人对自由逍遥生活的向往。 西南角山坡下有一条小溪,溪中养殖着观赏鱼。 溪水较宽,两岸种有桃树和柳树,如果选对时间,会在这里看到桃红柳绿的迷人景色。 沿着小溪前行,脑海中不由得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诗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叶缤纷……” 溪水东端有一小桥,对岸有一半踞岸,半跨水的建筑,名为“活泼泼地”。 “活泼泼地”,听起来似乎很俗,其实出典于唐代无住禅师“无为无相,活泼泼平常自在。” 留园历经沧桑,几度兴废,风风雨雨四百多年,园主的“长留天地间”的期望在今天真正成为了现实。留园不仅是苏州人民的骄傲,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THE END—</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