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秦岭天生桥🌈

郭东欣

<p>  人有寂寞的时候,物也有寂寞的时候。人寂寞的时候,自己能说出来,物在寂寞的时候说不出来,需要会说话的人来表达。</p><p> 智者常教导凡人(有理想之凡人)要耐得住寂寞。的确,享受孤独是种境界,凡人俗人很难“六根”清净。物的寂寞不是来自自然,风华雪月,云雨雷电,鸟语花香🌸,星转斗移,每时每刻都能享受人类享受不到的风景。物的寂寞是没人搭理,没文人骚客抒情感叹,没商人广告炒作,没常人络绎不绝惊叹、拍照,甚至再刻个“某某到此一游”。</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1.现今的孤独</b></p> <p> 第一次见到秦岭的天生桥,是四年前。和西安本地的同事一起去登山,目的地是户县圭峰山。从环山路进乌桑峪,颇费周折。当年正值秦岭建别墅圈地“运动”,乌桑峪口开发商已开始“迁移村子”,个别“钉子户”还在艰苦留守,周边一片狼藉,基本是无路可走。隆冬季节,羊肠小道,溪水薄冰,阳光融融。三个小时的路程,暖阳汗水,阴坡冷风,极度疲惫之时,看见了这座鬼斧神工之作—天生桥,初次相见那种震撼,兴奋难以言表。没想到,真是做梦都没想到,西安附近会有如此神奇壮观的景致,我们居然没见过!😅甚至不知道!😅第一感叹,自己孤陋寡闻!西安远不只兵马俑、华清池、大雁塔,还应有终南山。终南山里不光有几千居士隐士,无数庙宇道观,还有绝美独有的山色。第二感叹,要是在东部南方早就4A景区了!😓😓😓或许这就是东西部的差别吧。</p> <p>  回单位广而告之,知之者甚少,第一感叹是对的。因专业的关系,几年来我们组织几次登山考察,车下环山路一直进不去乌桑峪口。原因很简单,进峪口的村子,拆迁成了半拉子工程,田地荒芜,周围仍旧一片狼藉,唯一有进展的是整个周边被铁丝网围了起来。户外驴友在隐蔽处,打开了个缺口,当地人也能通融进山,羊肠小道也比以前好走了许多。只要执着还是有机会。今年春天经好心人指点,“偷偷进山”再睹天生桥文采。但出来时被一当地人打扮者“警告”:“以后不能再来!”。真是很无语😓气愤!😡………!!!这不是政府设定的禁区呀!</p><p> 所以,你想去看秦岭天生桥,还不是想去就去!要么你找个当地熟人,只是寂寞了这座上天造化!😪😪</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2. 寂寞的古代</b></p> <p>  天生桥,自古就寂寞。圭峰山周围有很多名胜,名人、故事、传说、诗赋,不胜枚举。先说东北方向三公里左右的草堂寺吧。</p><p> 草堂寺,“佛教八宗”之一“三论宗”祖庭,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翻译佛经的场所,也是佛教三大译场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待考😀)的译场。草堂寺原为南北朝十六国后秦高祖皇帝姚兴的"逍遥园"故址,西域高僧鸠摩罗什译经之地,鼎盛时期有三千僧人在此译经(也有800僧侣之说)。它南对终南山的圭峰、观音、紫阁、大顶诸峰,景色秀丽。</p><p> 传说,寺内北侧有口古井,井壁有一块石头,每当一条蛇卧于石上,就有一股白气从井中冉冉升起,在寺庙上空缭绕盘旋。关中八景之一的“草堂烟雾”即由此得名。清代诗人朱集义曾有诗云:“烟雾空朦叠翠生,草堂龙象未分明。钟声缥缈云端出,跨鹤人来玉女迎。”这“玉女迎”有故事。皇帝姚兴送鸠摩罗什很多美人,因为鸠摩罗什太聪明,皇帝想改良……读历史还真需要勇气!😓😓😓😡</p><p> 由草堂寺上圭峰山走乌桑峪是最佳路线。山顶有寺庙,据说圭峰禅师曾在此修行。圭峰山有“天上一轮月,圭峰十二圆”之美誉,范仲淹也曾在此饮酒赏月。只是奇怪千年来,历代名家没留下关于天生桥的一字半文。莫非他们不待见这一奇观?!😀</p> <p>圭峰山的东边不远是紫阁峪。</p><p> 紫阁山原名紫盖山,古时为终南名山之首。由于山势俊秀,景色绝美,距离唐代长安城又近,所以吸引许多佛道修行人士前往清修、隐居,寺庙岩洞、草棚木屋都是学法道场;从汉代就有名人张良在此无量洞避暑、隐居,北周时的法藏也在此修行,后有唐代许多高僧如道宣、楚金、飞锡、慧昭均曾在此地修行。亦有许多士子利用山上现有寺庙习业,与义学僧侣问学、切磋,学有所成则下山应试,或以隐居方式苦待邂逅“权贵”,因为终南山同样是京城权贵休闲的好去处,所以“终南捷径”也是士子步入仕途的另一途径。无论是真隐、假隐,紫阁山是当时士人所向往的修行隐居之地。</p><p> 在唐代,曾到过紫阁山并以诗赞誉者就有李白、杜甫、韦应物、岑参、贾岛、张籍、白居易、邵谒、姚合、顾非熊、张籍、张蠙等人。宋朝有李騊、程颢、章敦等人写诗词描写紫阁。</p><p>  明清两代紫阁山一样是当地文人及仕宦的最爱,明代的有王九思、康海、王九皋、王九峰、熊子修、韩期维、薛昌朝;清代的有王心敬、长松居士、兰谷等。其中明代的王九思,清代的傅龙标为紫阁山留下相当多赞美诗篇。</p><p> 乌桑峪离紫阁峪不过五六公里,这么多名人,居然没人来天生桥抒发点情怀,表达一点惊讶。😇😇😇</p> <p>春天乌桑峪黄花烂漫,峪口至天生桥大致有三个平台,落差不大,所以瀑布轻跌,溪流潺潺。</p> <p>  天生桥的东边还有圭峰寺。地处秦岭北麓祥峪和高冠峪之间的巨龙岭圭峰山山顶,有“终南五峰”,即圭峰、 金锋 、妙峰 、宝峰、 紫峰,峰上有隋唐千年古刹,这里号称“南五峰千佛乡”。始建于隋代或更早,为华严第五代祖师圭峰宗密大师弘化、闭关、荼毗及舍利塔所在之地。</p><p> 天生桥东边还有太平峪。太平峪昔年曾为隋朝皇帝的避暑地,内建有太平宫。虽千年过去,太平宫已荡然无存,但太平峪以盛产紫荆花闻名。赏花避暑,千年延续,人潮涌动。天生桥近在咫尺,还是无人搭理天生桥。😆😆😆</p> <p>  在乌桑峪的西侧两公里左右是化羊峪。一听名字就知道肯定有故事,有传说。</p><p> “名邑今重过,终南第一游。山中白雪唱,天上彩云流。柳散秦川色,花含杜曲愁。同是霄汉吕,十载卧荒丘。”明时与邑人王九思同为“前七子”的文学家何景明先生这样描写化羊峪的。</p><p> 化羊峪,亦称化阳峪、华阳谷、扈羊谷,古称扈阳谷。传说,扈阳峪口有户人家,靠放羊维持生计。一天,山中跑出豺狼,叼走了羊,放羊娃伤心大哭😭😭,下凡巡查的天差动了恻隐之心,就点石为羊。🐏🐑🐏还有传说是放羊娃听神仙传道,忘记了山坡上吃草的羊🐑🐑🐑结果羊被神仙点化成了漫山的石头。放羊娃干脆跟神仙云游四海!😀😀😀</p><p> 峪口有化羊庙。化羊庙,又称化羊宫、东岳庙,建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主要供奉天齐仁圣大帝黄飞虎。化羊庙历史悠久,相传皇帝宋真宗、元成吉思汗、宋朝关中第一状元杨砺、明永寿王、保安王、文学家王九思、何思明、清代诗人王心敬等均来此游览、题词。</p><p> 化羊八景诗曰“牛首览胜画图看,金峰乳泉水涓涓。扈潭寻幽环绝谷,玉崖悬瀑卷飞帘。蛙鸣石门不夜天,云林涛声带雨寒。翠屏如飞十二岭,款东仙域冠终南”。</p><p> 明代王九思有《重游华阳峪赠樵夫》,“问樵夫,来何处?云山依旧,风景何如?贫则贫,梦不惊,苦则苦,心不虚。宝马香车长安路,那些儿容得樵夫。功名抱虎,光阴烂斧,谁是安途。”</p><p> 化羊峪里的 吉狮岭,传说是上届赐予华阳峪大王的吉祥狮子所化,岭南有饮狮泉,十二峰是十二个顽皮的小狮娃儿。峰为狮,石为羊,多么丰富的想象。😃</p><p> 《秋雨声中忆化羊》诗曰“化羊峪中峪无羊,杨砺衣冠何处藏?春风盈野终南秀,秋雨漫山渭水长。”</p><p> 化羊峪西侧山峰像牛首,这是名山。《山海经》对它的山水、温泉、矿产就有记载,历代《户县志》记并注“左右两泉,古传为牛首乳,东镇清流,尾盘胡岭。其东为天齐庙,香火极盛,下为金峰寺,唐僧一行住歇于此。”又记“南有万仞层山,而又小洞起于下,宛然若伏牛焉。”</p><p> 《和王觉生旅行华阳峪》中有“点地千村小,沙溪一线长”,“恨不胁生翅,与之游帝乡”。写的形象生动,极富幻想,几近绝唱!👏😃</p><p> 再 听听对化羊峪的赞美:“云飞舒卷迷遥岭,过燕高低下远峦”;“溪水雨添生碧浪,林风霜醉染丹颜”;“温泉浴罢临仙境,忘却尘寰半日闲”。</p><p> 徒步登高 入化羊峪,听“点石化羊”的故事,思“玉兔拜神”的情景,寻“砚石劈蟒”的传奇,探“观星救人”的神秘。爬山行程宛如文化之旅,目之所及,山水草木皆有灵性,神灵造化皆垂青于此!😲😲😲</p><p> </p><p><br></p><p><br></p> <p> 听了这么多,真为东侧的乌桑峪汗颜😅咋找不到一句描写天生桥奇观的诗哪?!传说、故事、名人几乎和它无缘,真是不招人待见的天生桥。😪😥寂寞已久,或许是古人的认知,无法理解、接受这一神来之物,说它像羊?狮?狗?…没这样的动物,总不能形象地说像家里的板凳?!它不符合中国文化的风雅,所以历代名人雅士都集体失语,视而不见。😥😥😥</p><p> 那么天生桥是如何生成的的吶?🤗🤗</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3..神奇的诞生</b></p> <p>  乌桑峪天生桥 ,海拔1100米,长50米,净跨38米,高25米,底座宽21米,厚2米左右,单孔,呈弧形,天然生成。又名遇仙桥,叫法有些勉强。因为时至今日,天生桥常人很难上去,所以该桥只能是仙人桥,凡人只有仰望仙人过桥的份。该天生桥的形成也不是“流水冲刷而成”那么简单,而恰恰相反,是火山爆发岩浆浇筑而成。就像人类从古至今,修建石桥要先搭建架子,石桥垒成后再把架子拆掉。水流的作用只是把建桥的“架子”拆了,如此而已。</p> <p>岩浆从高处沿沟槽流下来,慢慢冷却成坚硬花岗岩,在此过程中将沟槽周围底部的岩石烘烤成“灰”,然后流水冲刷带走这些被岩浆烤化的灰,先成洞后变大成桥。</p> <p>  按现场考察的情况,此桥是左右两侧两股岩浆浇筑合拢而成。至于形成年代,现代地质学能说清,虽说误差按万年记,但那不重要。就像传说神仙在上走过一样,有没有?对不对?没有实际意思,就当是文化,山川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