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勒

地自偏

<p>旅馆老板是华人,许多国人自由行会在网上订房,我和冯老师进门,正逢几个中国人将离店。大家开心的聊上几句,其中一位上海人沈先生和我交换了联系方式。(在2018年沈先生参加我组织的印度自由行,那是后话了)</p><p>突兀在城东北的山上有寺院(见图),可鸟瞰曼德勒皇宫。传说佛祖当年曾到此说法,所以此山被视为佛教名山。</p> <p>第二天早上,我和冯老师骑着旅馆老板免费借给我们的自行车去游览,第一个景点是曼德勒山。坐双条车下得山来,到了山达穆尼寺,七百多座白塔上镌刻着经文。</p> <p>参观曼德勒皇宫,那是貢榜王朝皇宫,在二战中被毁。现在的建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重建,已完全没有了原物的气势和内涵,没有什么可看的。</p> <p>皇宫有护城河,二千米见方,四角建有角楼。在这范围内,除了建有王宫博物馆外,大部分区域是军事机关,一个个大院有卫兵。</p> <p>进入王宫博物馆付10美元,其实里面的建筑完全不能和原本的王宫比,基本上是空架子。二战时期缅甸是日本和英国的厮杀的战场,后应罗斯福的请求,蒋介石出动远征军进入缅甸,帮助英军。通过了三年的浴血奋战,牺牲了十万将士,最终取得了胜利。</p> <p>高个子的冯老师有1.77米,过去是排球运动员。</p> <p>我们在参观马哈伽纳杨僧学院中,又遇见了姚樊等小伙伴们,相约明天一起去因瓦古城。</p> <p>烏本桥是缅甸旅游的网红景点。由二百年前的貢榜王朝的东敏王下令修建。1200米长的桥以优美的曲线醉卧在东塔曼湖上。一千余根的柚木桥桩造就了烏本桥的百年不朽。如今游客把烏本桥看作是不朽的爱情桥。</p> <p>桥的头尾和中间,建有六个凉亭,方便路人休息。也喻意佛教的六和的思想。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同诤,意和―同悦,见和―同解,利和―同匀。</p> <p>禾本桥被情人们称为爱情桥,但在僧侣们的眼中是一座修行桥。</p><p>图中伴侣的亲密无间和僧侣低头沉思,是两种世界观对烏本桥的注解。</p> <p>满天的彩霞伴随着太阳的徐徐降落,,不断的增添着它的色彩,把古桥装扮的分外妖娆,引的无数摄友骚客快速的按动快门</p> <p>在江边的那棵千年枯树,与古桥交相辉印,互为对景。一个是深沉而显蒼劲,一个是显摆着她修长的身躯似起舞翩翩,成为湖上最靓最靓的看点……情人们喜欢以树为背景留影,彰显爱情百年树枯情不变的心志。</p> <p>渔夫在表演撒网,为美艳增添着古朴的元素。</p> <p>游人门早已占据有利地形,等待着那不久要到来的光鲜美灿。</p><p>烏本桥日落被评为世界十大最美日落之地</p> <p>记起古代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p> <p>落日江平余辉尽,却是人生最美时。</p> <p>红霞万朵洒伊江,</p><p>且借古树当仙花,</p><p>欲飞女神今何往?</p><p>遥望鹊桥奔天华。</p><p>这首小詩是我拍的这张照片后为冯老师写的应景詩,十分妥帖。</p> <p>第二天我们包了一辆车要游览伊洛瓦底江边的两个古城,一个是江对岸的实皆山。一个是因瓦古城。</p><p>经过大桥,看江上的景色,建材码头还是这样的原始,这样大的砂石船还要人力?</p> <p>缅甸人民生活很贫困,尤其是妇女,我在伊罗瓦底江的大桥上看江上一艘大驳船上,妇女们挺起腰板,头顶大框,装满石料,走过山跳往船上装货,要知道,这些活是过去中国男码头工的活呀!</p> <p>在山上看佛塔,这里的佛塔共有六百余座,象金子一样撒落在伊江边的实皆山上</p> <p>阳光透过巨树的大小枝丫,撒落在彩色的石阶。近处的寺院,远处的佛塔,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画轴。</p> <p>烏敏东寺神态各异的佛像,共有42尊</p> <p>茵瓦古城是历经四百年的茵瓦王朝的都城,在二战中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参观可步行,也可包马车。</p> <p>茵瓦古城分布座落在伊洛瓦底江的江心岛上,我们的马车在清脆的铃铛声中一路前行,穿过农田,或穿过浓郁的树林,去参观那一座座散布的残破的宫殿,寺院,佛塔。</p> <p>保存较好的宫殿</p> <p>到曼德勒一定得去参观马哈伽纳扬僧学院,那里的“千人僧饭”已成网红。</p> <p>每天中午的千僧饭开始了,引诱好奇游客围观,形成独特的旅游节目。小乘佛教有过午不食规矩,秉承佛法清规,坚守清贫修行,北传佛教中理念也如此,有十戒八戒的规矩。在缅甸,我看到的是佛教思想渗透在社会的每个角落,人民生活虽贫穷,人心坦然,礼貌,心善,乐观……</p> <p>我在这里又遇见小姚等小伙伴,他们比我晚一天到达曼德勒,我们又一起聚集游玩,晚餐。</p> <p>寺院中拜佛的尼姑</p> <p>男信众在为佛像贴金珀</p> <p>女信众不能上佛座贴金珀,只能在下面诵经拜佛。</p> <p>新媳妇和新郎回娘家,与亲友告别的场景。</p> <p>四十五天的东南亚自由行就要结束了,我和小许,朵朵一起飞回长沙。三人告别各回自己的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