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板画

邵永祥

<h3> 瓷板画是画家在瓷板上创作的艺术作品,然后经过上千度的高温烧制使之成为可以历经几百上千年保存而不坏的画作艺术品,这其中又以釉下彩保存时间更长,夸张点说只要不摔碎可以永久保存,但是釉下彩在烧制过程中需二次入窰这在创作难度上要高出许多,所以留存至今的瓷板画作品大多数还是以略低于千度的低温釉形式制作的,粉彩画因为良好的表现效果而被广泛应用,当然其致命的低温瓷缺陷有时会显现出来,那就是会掉釉以及容易碎裂,今天就把我自己亲历的瓷板画掉釉和瓷板碎裂最后采取的补救措施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也算小有成就感啦 。这张图片是我客厅里红木大条案上的一个民国瓷板画插屏,二十多年前就作为配套收藏而得的。</h3> <p class="ql-block"> 这张图片是近景图,可以双击后放大观看,全图以英雄独立命名,主题为雄鸡与菊花、背景是一棵英雄树,旁边有用彩釉书写的落款:癸亥年冬月于珠山之西客次同春轩出品,遗憾的是典型的彩釉脱落,落款只能在侧光下才能分辨读出,照片上很难显示!整个画片艺术水平很一般,也许是景德镇同春轩某个工匠所作,艺术水平当然也不能苛求,癸亥年为公元一九二三年民国年间出品,至今九十七年。最难容忍的是右下部一条裂纹也就是说此园瓷板画已碎裂了,我们说瓷器一裂身价爆跌,尤其是插屏完全是以观赏为其主要功能,破了相的画何来观赏价值?那是有一次搬家我自认为包扎很到位了结果还是酿成了没顶之灾!最近狠下决心拆了插屏拿下瓷板画换了一块园云石,使这老红木插屏恢复了欣赏价值,这纯天然的大理石画面为崇山峻岭并云雾缭绕气势磅礴,艺术效果不亚于瓷板画,下面来讲解一下具体过程。</p> <h3>  这就是从雕花框上卸下来的瓷板画,原来可能是用糯米汤伴石灰相粘接的,先辈们技艺还是应该好好传承的,强度还不小,关键问题是要保证红木框不被拆坏,还好我的装备也不差,整整用了一个多小时才分离了瓷板,一看这瓷板画主要画面还尚存,毕竟是上百年的老物件尽量想法补救!截取精华部分改成小画面?最后还是取得了满意效果,下图为证。</h3> <h3> 合理又恰到好处的取景是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就如一张照片的主题布局那么的重要!看着还想利用的大半块碎裂瓷板画这时可不能当机立断,必须深思熟虑慢慢推敲,甚至睡觉前还放在枕头边(有点夸张),曾经想切割成扇形但很难兼顾所有,哈哈,突然灵感出现,既保证了整体美感又兼顾了那棵树冠的所在位置,只是木框制作难度系数有点高,两难取其善嘛!辩证法认为次要矛盾必须服从主要矛盾。瓷板画是不可能改变的,而木框是可以人为的呀!认定这就是最佳方案了。</h3> <h3>  俗话说没有金钢钻就别揽瓷器活,可时代的发展完全颠覆了此理论,瓷板画虽然是低温瓷却也是经七八百度高温烧造的,其硬度也达到摩氏六度左右,切割还是需专用工具的,装修用的瓷砖切割机我有,但刀片粗抖晃利害不适用,左边的那个是切瓷砖用的。上网邮购专用刀片十五块送到家,没问题!</h3> <h3>  别了!来自百年前的一个碎裂角。</h3> <h3>  瓷板画讲完了,也算有了个完美的结局。可事情还没完,老红木插屏必须还它一个曾经的辉煌,找出二十年前去云南买的一块天然画面云石,尺寸稍微大了点,那就好办多了,大理石的硬度比起瓷板那可是小巫见大巫,硬度只有三四度,任你裁割。这块画面石想当年出差去云南,特地去大理石厂买的,而这块也是很有缘份的,可谓是一见钟情当时的五十块钱也不算便宜,但我毫不犹豫的掏钱就买下,想不到它等的就是这一天!呵呵,先见之明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