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 读书让教育更精彩</b></p> <p> 自2019年9月入职以来,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体会到了作为教师的酸甜苦辣。前不久看了钟杰老师的《教育西游记》一书,丝绪万千,感慨不已。既感叹其教育思想的时代生和切实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针对生、多样性,“同为人师,为何一些简单不过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运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为看本书的同时时常徘徊在脑海中的习题。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我们的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教育人。</p> <p>《教育西游记-我和“后进生”的故事》</p><p>内容简介</p><p> 作者以生动幽默的文字记述了自己(在书中自比孙悟空)是如何教育转化班上的“后进生”(作者把他们比做唐僧),帮他们成功地除掉身上的各种毛病(作者把这些毛病比做妖精)。全书模仿《西游记》的编写体例,全书分为 81 回合,将学生比作不谙世事、亟待磨练教育的唐僧,自比为护送唐僧、一路斩妖除魔的孙悟空。而不诚实、任性、骄傲自满等不良品质则是各路妖魔。不得不说甚为贴切。涉及各种“后进生”。作者的教育思想与技巧对于广大班主任教育“后进生”、有效地管理班级,具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p> <p>作者简介</p><p> 钟杰 网名艾岚,现供职于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石佛职业中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资阳市优秀班主任,乐至县知名教“班主任工作半月谈”团队核心成员。主攻方向:班级管理,学生心育艺术,教育叙事研究。撰写班级教育故事200多万字,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共发表教育论文30多篇。已出版教育专著 《治班有道——班主任智慧手册》。</p> <ul><li>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教育西游记》--我和“后进生”的故事精彩案例,看看我们的美猴王是怎样和众妖精们斗智斗勇。钟杰老师是个颇具智慧的老师。在书中,她多次用到冷处理法、激将法和离间计应对学生的各种突发情况。记忆犹新的是第三回“醉酒郎携女同归,冷猴王伴装不睬”。这一回大致是有个走读男生带着寄宿的两个女生到家里喝得酪酥大醉的事情。钟杰老师把女生带回学校后什么话也没对她们说,隔天也没有找男生做“思想工作”。我想,一般教师遇到这种情况都会直接将学生带到办公室问话吧。而钟杰老师却能淡定的装作不知道,坐等他们自己到办公室“负荆请罪”。从书中案例钟老师之所以轻易把两个孩子收服了,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孩子怕老师,而是老师把这件大事化小了,没有公开,顾全了他们的面子给他们留了余地,所以他们内心充满了感激,因感激而生出的愧疚,落实到行动上就是顺从。</li></ul> <p>第八回 猴王三扬芭蕉扇,借火焚烧懒妖精 (对付不完成作业的学生)</p><ul><li>......心怀感激进了教室,却收到不愉快的信号——赵风又没写日记,但这种行为不是第一次了,赵风就是这种牙膏型的人,你挤,他出。你不挤,他顺势躲着。反而会认为老师不找他是一种幸运,放任自流。 (这是我们老师在教学工作中经常看到的现象,头痛的问题,这里可以借鉴一下钟杰老师的做法)早有哲人说了“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于是何不将赵风陷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里,再用芭蕉扇一扇。我扬起芭蕉扇,诱惑大家:“同学们想不想初中毕业后得到我的一份礼物?”说到礼物,哪个孩子不想要?我说:“我每天写一篇班务日志,毕业时装订成册作为你们的毕业礼物。”孩子们异常兴奋,因为孩子很喜欢读我的文章,这份礼物对他们来说如同珍宝。于是,我再一次扬起我的芭蕉扇。我说:“如果我工作忙,家务缠身,为自己偷懒找由,那怎么办?”快嘴邱丘立说:“我们提醒你”我回答到“我抗议!不公平,我偷懒,你们就要提醒,那么同学们偷懒了,怎么不理会我的提醒呢?”我摇头摆手。表示不从。火是要慢慢点的,火旺了,赵风这小子才会有苦头吃,傻子都知道众怒难犯。心急的同学急不可耐烦问“是哪个不守规矩,不接受提醒?”。A3组组长抢先替我回答了:“就是赵风,他都好几次都没有按时完成周记了。”赵风被揪出来,我故作大方地说“没事,没事,之前的班务日志我不是也没有写完吗?既然同学们要提醒我,何不将赵风一块儿搭上啊!”于是我笑着说“做人要厚道啊,你们别只盯着我,如果同学说话不算话,我也是可以反悔哦!”我脸上心里都在笑,如果他不写周记,猴王我一旦罢写,孩子们定会追着他满山“打”。</li></ul><p> 最后收效:</p><p> 赵风不但擅长写文章,还写出兴趣来了。我想要赵风不交日记,他还说我小瞧他了呢。</p><p> 教育不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情,教育必须让师生形成合力才能有效,老师把学生群体中大多数孩子的积极性激发起来,再借助这股力量去激发个别孩子的积极性,这无疑是“借力打力”的最佳境界,而孩子们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之后,他们就不会抵触老师给他安排的作业,而是会把作业当作一件礼物来接受。</p> <p> 读了这本书最大的感悟是教育之所以被称为最复杂、最伤脑筋的工作,就是因为它面对的是不同的人。适合在张某身上用的办法搬到李某身上就失效了。不同的班级氛围,学生各自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家庭背景,都会使教育方法迥异。教师只能形成一种理念,然后用理念去指导自己行事。比如师爱,哪个教师不知道教育需要爱?但是爱的表达方式千姿百态。我以为,只要学生本人喜欢,这种爱的释放就行得通,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模式。当然,这给我们教师提出了难题,怎样知道学生喜欢哪种爱的表达方式呢?这就需要教师用一双亮眼、一对聪耳、一颗慧心、一张巧嘴,仔细观察、认真倾听、用心体会、得体表达。而这些本事,是需要教师不停地学习和修炼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