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五一假期,回到自己曾经生活和成长的惠民县城,来到古城墙遗址,感受古城墙的沧桑和魅力。</p><p>“秦邑曾传厌次名,至今尤见有遗址。”(清李熙龄《厌次古城》)</p> <p>北宋时期,惠民县是边疆重镇,战略位置险要,为加强对北方的控制,抵御外侵,宋朝崇宁元年(1102年)开始,工部尚书牛保奉诏督修棣州城,历时9年竣工。棣州城工程之浩瀚,防守之坚固,堪称州城之楷模。史料记载:“(棣州城)周十二里,崇三仞有三尺,上阔丈余,基倍之。东南西北门四,各三重……到明代,城墙使用青砖包砌。</p><p>随着岁月的侵蚀,原本能同时容纳6 辆马车并排通行的墙体早已破落不堪。城墙古迹也只剩下东北角、西北角和城东南角的魁星阁,依然倔强的屹立着,仿佛在诉说曾经的辉煌。</p> <p>古城呈矩形,南、北、东、西四门各设翁城和城门楼。青肃门(东城门)、明远门(南城门)、景山门(西城门)、靖安门(北城门)。自明代始配有火炮(现存明代火炮2门、清代火炮1门)。为防辽兵袭击,城内四角均设兵营,如今西北营、西南营、东南营(现称宋家营)、东北营(现称大王营),如今已是城内的村子。</p><p>图为重修后的靖安门(北城门)外景</p> <p>靖安门(北城门)内景</p> <p>站在城墙底下,依然能感受到它曾经的铜墙铁壁和历史的厚重感。</p> <p>古城墙</p> <p>古城砖</p> <p class="ql-block">城外护城河绕城一周,河宽30米,水深10.8米,全长17里。古城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近千年来在此发生的大小战事不下30次。最著名的当属明朝宣德帝“圣驾亲征”一役。“宣德中,汉庶人凭其地谋不轨,圣驾亲平之。”(明嘉靖《武定州志》)汉王朱高煦因对宣德帝不满,便在乐安州(今惠民县城)纠集其它7个王子,欲以乐安为基地,造兵买马,密谋发动政变,夺取皇位。当时,本地在朝做官的李浚正探父病居住在家,知情后,秘告于朝廷。宣德闻报,勃然大怒,立即亲率10万大兵,兵临乐安城下,并在城北4000米处筑高台(即今之筑跸台遗址)坐镇指挥,命令军士发神机铳、射箭攻城。朱高煦众叛亲离,被迫投降。宣德帝生擒汉王,胜利回京。此后,遂改乐安州为武定州(以示武力平定此州)。至雍正12年,武定州升格为武定府。</p> <p>曾经的故事已成历史,前进的脚步仍不停歇……</p> <p>【附】</p><p>惠民县,隶属于山东省滨州市,地处山东省北部,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兵圣"孙武的故乡。惠民县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夏商周三代时期。</p><p>秦:置厌次县,属齐郡。秦始皇以东南有天子气,乃东巡以厌(厌读压)之,次舍于此,故名。县治在今桑落墅北。</p><p>汉:西汉改厌次县为富平县,属青州刺史部平原郡。</p><p>王莽建立新朝后,改富平为乐安亭。</p><p>东汉明帝永平五年(62年),复改为厌次县,仍属平原郡。</p><p>三国:为魏地,名厌次,属乐安郡。</p><p>晋:名厌次,属冀州刺史部所辖乐陵国,刺史部驻厌次。</p><p>北魏:名厌次,县治迁马岭城(今何坊乡二郎堂村北二里处),属沧州乐陵郡。北齐:556年(天保七年)废厌次,将原厌次县并入阳信县,县治马岭城,属乐陵郡。隋:初为阳信县,属渤海郡。586年(开皇六年)废渤海置棣州,县属棣州。</p><p>隋朝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厌次县,属棣州,县治迁至今辛店乡先棣州村一带。606年(大业二年)废棣州,厌次县属沧州。不久,废沧州,复置渤海郡,厌次属渤海郡。</p><p>唐:复置棣州,厌次属棣州。625年(武德八年),废棣州,厌次属沧州。643年(贞观十七年)复置棣州,州治驻厌次,厌次还属棣州。天宝初,改棣州为乐安郡,厌次属乐安郡。758年(乾元元年)改乐安郡为棣州,厌次属棣州。</p><p>五代:厌次属棣州。907年(后梁开平元年)棣 州刺史华温琪为避水患,将州治与县治均迁于厌次东南(今清河镇乡古城马村一带)。</p><p>宋:厌次县属河北东路棣州乐安郡。1015年(大中祥符八年)迁州治、厌次县治至阳信县界乔子镇之八方寺(今惠民县城址)。金:厌次属山东东路棣州防御郡。</p><p>元:厌次县属济南路棣州。</p><p>明:1368(洪武元年),废厌次县,域地入棣州。1403年(永乐元年),改棣州为乐安州。1426年(宣德元年)改乐安州为武定州,属济南府。</p><p>清:初仍为武定州地,1724年(雍正二年),武定州为山东布政使司直隶州。1734年(雍正十二年),武定州升为武定府,始置惠民县(因城东南20里有惠民沟而定名)。为武定府的附郭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