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微讲堂】我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篇(一)友善的内涵

富利

<font color="#167efb" style="">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其中,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font><br> <b><font color="#167efb">友善待人,和睦相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font></b> <font color="#167efb">《说文解字》里说,“善者 吉也”就是有善,有一颗善心,才能吉祥,才能达到最美好的生活,最美好的世界。所以对邻人,对他人,甚至对陌生人,都应该有一颗友善之心,这就儒家讲的“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文化的根本,也是我们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里头的核心。这是善。</font> <font color="#167efb">那么“友”呢?“友”这个字就更有意思了,我们现在叫友善,它其实讲的就是“义”。朋友之间,古代是最讲“义”,我们说仁义礼智信。仁和义是排在前面的,就是善和友。这个义,这个友,还不只是我们现在朋友之间要真诚相待,还要有一种担当和追求,我们先来听一个古代“驴友”徐霞客的故事。</font> <font color="#167efb">所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能够担当,和你一起铁肩担道义的这种人,才是真正的朋友。所以中国古人所说的这个“义”,这个“友”,不只是友善、友爱,还有因为对生命的热爱延伸出来的对生命价值的追求。</font> <font color="#167ef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友善,是建设和谐家园,实现民族梦想的重要精神条件和价值支撑。友善就是人与人的和谐友好、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要做到真正的友善,就需要我们对人要善、对事要善、对物要善、对己要善。友善是公民优秀的个人品质,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关系的道德纽带,更是维护健康良好社会秩序的伦理基础。</font> <font color="#167efb">友善中的“友”字有朋友之意,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朋友的真正含义呢?</font> <font color="#167efb">甲骨文里“友”这个字是两手紧紧相握状,是两个人紧紧地握着手。所以《说文解字》里就说了,什么叫做“友”?“同志曰友”。《说文解字》里就说,同志为友,能志同道合的仁人志士,才能真正是最好的友人,成为朋友。</font><div><font color="#167efb">我们都知道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他们两个人高山流水觅知音。但是伯牙是什么人、</fon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子期是什么人啊?</span></div><div><font color="#167efb">据考,伯牙是晋国的上大夫,在古代不得了,贵族</fon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地位何其崇高。而子期只不过是江边的砍柴的人。如果是按身份,按地位,这俩人永远坐不到一起做朋友,但是伯牙、子期怎么样?伯牙不以子期为贱,子期不以伯牙为贵,两个人惺惺相惜,成为千古知音。</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后来,子期去世之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复弹奏。</span></div><div><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所以当你带着纯洁的心灵,当你带着信仰和追求,带着核心的价值去和别人交朋友友的时候,你一定会交到真正的朋友,也一定会有真正的友善和友爱。</span></div> <font color="#167efb">《周易》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就是说人们应当向大地那样,拥有厚实和顺的美德,拥有容载万物的胸怀。《易经》呈现的这种博大、宽松、友善的精神,已经沉淀为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一部分,历久弥新,代代相传。</font> <font color="#167efb">《管子》说“善人者,人亦善之”,《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所以,让我们都常怀一颗常存善念的心,不忘初心、不失本性,友善待人、友善处世。</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