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梧桐的美篇

秋夜梧桐

<p>女红军卓珠英“潜伏”记</p><p><br></p><p> 施菲菲文</p> <p>有34年军龄的红十三军地下女交通员卓珠英,在丈夫牺牲、哥哥被国民党杀害的情况下,强忍悲痛,坚持斗争。</p> <p>女红军卓珠英“潜伏”记</p><p> </p><p> 施菲菲 文</p><p>&nbsp;白区红火。土地革命时期,楠溪江畔曾经活跃着一支革命队伍,按当时中国工农红军的序列编排,他们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团。这支由胡公冕任军长,拥有近六千人的革命武装,凭借着楠溪山区的险峻地势,出则为兵,归者为民,曾“奇袭警察局”、“血战平阳”、“西征丽水”、“东攻虹桥”……,在浙南大地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p><p>卓珠英就是这支队伍中一名女交通员,在白色恐怖的日子里,她出生入死地为红军传递情报,警戒放哨,掩护同志,为革命事业的成功作出难以估量的贡献。</p><p>请听这位可敬的女红军的儿子金鸿南,讲述他的母亲卓珠英在烽火岁月的故事。</p><p> (一)</p><p>&nbsp;卓珠英是永嘉沙头区坦头村人,1929年参加革命,受命担任红十三军地下交通员,是一位有34年军龄的老红军。</p><p>1923年卓珠英22岁时,嫁给岩头的金手辰。</p><p>金手辰1882年出生于永嘉岩头区西岸村,在永嘉枫林徐定超先生帮助下,考取杭州讲武堂,毕业后十年中,曾在永嘉、泰顺、杭州当过哨官(旧时军队中管领的长官)。1913年曾经与胡公冕、谢文锦、陈叔平、郑恻尘等在杭州“金兰结义”。北伐战争时期,金手辰担任北伐东路军前敌指挥部政治部主任、浙江政务胡公冕的副官,一同率部东征。</p><p>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金手辰为避免遭迫害,与胡公冕等革命党潜回永嘉山底,以垦荒造林为掩护,秘密地组织革命力量,伺机东山再起。不幸的是1928年农历八月二十六,惨遭反动派杀害。当时卓珠英正躺在床上临盆,生第二个儿子.可怜儿子金文扬出生之后,就没见过父亲的面。</p><p>沉重的打击让卓珠英痛不欲生。在金手辰战友的关照下,在娘家的接济下,卓珠英带着两个孤儿艰难地度日。</p><p>金手辰遇难后,他生前的盟兄弟陈叔平曾出面,召集亲朋好友为孤儿寡母今后的生计问题商量排阵。许多人同情他们的遭遇,有的送粮食,有的送衣物,有的赠银元,还有人免掉了金家所欠的债务。革命大家庭的温暖,亲人的关怀让卓珠英有了活下去的信心。在金手辰的战友们影响下,卓珠英擦干了眼泪,决定继承丈夫的遗志,牵着两个孩子,坚强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p><p>1929年冬,红十三军筹建,斗争需要在温州市区建立一个地下交通站,经胡公冕、金贯真等红十三军领导同志筛选,认为卓珠英革命立场坚定,也识几个字(跟丈夫学的),聪慧勤劳,还带着两个孩子,便于隐蔽,是最好的人选。组织决定派她去温州,担任这项艰巨的红军地下交通员任务。</p><p>他们先帮助金家母子在温州“藏鱼(温州方言,即“水母”)巷”租下一间房子,卓珠英在这里以帮人家洗衣服作掩护,秘密地执行一项项红军组织布置下来的任务。当年,红十三军领导人胡公冕、王国桢、金贯真经常在交通站策划农民暴动,组织安排军事行动的具体方案。他们彻夜地开会讨论,卓珠英就要为他们站岗放哨到天亮。寒冬腊月,气温下降到零度,她也坚守职责,直到会议结束,同志们一个个都安全离开,才放下一颗心。后来考虑到“藏鱼巷”环境不好,容易暴露。1930年,地下交通站迁移到朔门城墙墙脚边一座民房内,后来还搬到公园路。</p><p>作为红十三军地下交通站,卓珠英明白自己肩上担子的份量,她多次出生入死,机智地把重要情报送到目的地。多次从虎口中营救红十三军领导,为革命作贡献。她说:看到那些同志天天在危险中生活,从不考虑自己的生死,我也就没有什么可怕了。</p><p>1930年2月,地下党得到一情报,永嘉的反动政府要出兵围剿在楠溪活动的红十三军。军情万分火急,马上要派一个熟悉地形、机警敏捷的人,将情报快速地送到革命根据地,让部队迅速转移。金贯真同志决定让卓珠英去完成这个危险的任务。他再三叮嘱:要日夜兼程,抄近路,赶在敌人到达前把情报送到部队。卓珠英二话没说,欣然受命。她把情报缝在内衣夹层中,当夜出发,过江河,翻山岭,走了一天一夜,及时把消息送到楠溪根据地。得此情报的红军部队马上转移,让敌人扑了空。</p><p>一次组织要求卓珠英把藏在坦头村卓平西家里的一支手枪和一架望远镜取出来交给老陈,由老陈带到上海。</p><p>接到任务后,卓珠英抱起小儿子就出发了。她从坦头顺利地取出枪支和望远镜,将枪支别在腰间,抱着孩子,用儿子的身体挡住枪支;将望远镜放在藤篮里,上面盖上女人的裤子和孩子的脏尿布。到了安澜亭码头,国民党士兵用竹竿在码头的出口处拦成喇叭口,严格地搜查各个过往的行人。卓珠英很机智,她早就料想到会有如此险境,故意在儿子屁股上拧了一下,弄得孩子哇哇地哭叫。再说篮子里的几件衣物又脏又臭,士兵们只看了下篮子,也不愿伸手去掏。屏住呼吸,卓珠英紧张地闯过了这一关。当她把手枪和望远镜安全地交到老陈手中时,才感到因为过度紧张,全身的骨头像要散掉那样疼痛。</p><p> </p><p><br></p><p> (二)</p><p>1930年秋末,红十三军的战斗屡屡失利,部队暂时疏散隐蔽,胡公冕也准备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此时,反动派到处张贴告示,扬言要捉拿这位红军的“要犯”。 卓珠英受命到坦头村老家等候,保护胡公冕安全转移。</p><p>当胡军长灰尘仆仆地走进坦头卓家老屋时,突然发现十几名警察端着枪已经进村,他们到处搜查,来势汹汹。卓珠英急中生智,拉着胡公冕上了阁楼,把他按在床上,盖上一床大棉被。然后拉来一把竹椅,坐在床前哭哭啼啼,装着很悲切的样子。警察进了卓家,卓珠英故意悲伤地哀求:“老总,我妈重病快咽气了,你们行行好,轻点吧!”当警察问有没有看到一名共党的逃犯时,她指着后窗说:“刚才看到有个男人从这里跑过去,不知道是不是逃犯。”警察冲出后门追赶去了,胡公冕脱险了。当晚,卓珠英带他安全离开楠溪,前往乐清,然后转移到上海。</p><p>朔门的交通站独门独户,傍着城墙,打开楼上的侧门,就可走上城墙,便于紧急情况中及时疏散。当时的红军领导人各有自己的代号,他们常常聚集到交通站开会议事,联络交往。风声紧时,就躲藏在交通站好几天。严峻的革命斗争,让卓珠英变得做事非常谨慎周密。她规定了许多的联络暗号:白天窗口挂竹篮表示安全,窗外竹竿上挂小孩子的裤子表示有情况;夜里亮台灯表示安全,开着吊灯表示有情况;轻轻敲门表安全,重重敲门表情况紧急……</p><p>永嘉解放那天,卓珠英带着两个儿子路过江北岸的龙桥,碰到当时任职永嘉县副县长的汪瑞烈同志,他热情地握住母子的手,声称今天是“老战友相逢”。原来,他们之间发生过一则《斗米充饥,夜宿楼头》的故事:解放战争时,汪县长带着一支武装队伍活跃在楠溪江畔。一次深夜执行任务,又饿又冷又疲倦的战士投奔到坦头村卓家。卓珠英见状,热情接待了他们。当时卓家的米缸也空了,卓珠英赶忙到后屋三娘家借了两斗米,架火烧了三大锅饭,给战士们充饥。然后把软簟铺在楼板上,搬出自家可以御寒的所有棉被、棉胎、棉衣、蓑衣给战士们盖上。战士们躺下入睡,她则站在门外为他们站岗放哨,直到天亮。第二天,又雇了一只船,送战士们上船,离开码头,向目的地转移。</p><p>作为红军地下交通员,卓珠英不仅把温州交通站作为红军联络点,还把坦头的娘家也当作红十三军的交通站。在这里与她的哥哥卓平西多次接待过往的红军战士,掩护过多个红军领导人转移。当时的枫林国民党警署给卓家扣上“窝匪、资匪”的罪名。1943年,卓珠英的哥哥卓平西被捕,在永嘉绥靖处被毒刑拷打,他坚决不开口。后来,敌人将他押到枫林后山枪毙。相依为命的哥哥也牺牲了,卓珠英的人生之中又遭遇痛失亲人的苦难,但她依然挺直着腰杆。那天天下着雨,卓珠英带着儿子,还有娘家的亲人去枫林后山给哥哥收尸,枫林师范学校的许多师生也来为就义者送行。</p><p>敌人的血腥镇压,并没有吓倒卓珠英,反而使她变得更加坚强。</p><p> (三)</p><p>1931年春天,为解决红军活动经费困难的问题,胡公冕派红军参谋长刘蜚雄秘密来到朔门地下交通站,与卓平西、胡黄金等人策划绑架茶山大地主诸岩松的孙子,让诸岩松以重金来赎孩子。这次行动,红十三军的几位领导经过了反复构思,周密安排,他们还特地将地下交通站转移到公园路,以便隐蔽。</p><p>领导布置给卓珠英的任务是做岩松相家佣人戴金花(此人是永嘉五尺人,其丈夫也是红十三军战士)的工作,让戴金花在行动中做内应,打开后门,指引诸宅内线路。</p><p>行动在周密的策划中取得成功,他们将岩松相的孙子移送到楠溪坦头村,好生伺候,好菜好饭供养,等候诸岩松送银元来赎孩子。后来又将孩子转移到朱山村陈时镜家。不想此事泄密,被陈时镜邻居发现,告密。敌人派兵包围了陈家,孩子被劫回,陈时镜、戴金花都被逮捕并惨遭杀害。</p><p>大祸临头,卓珠英得到消息后,马上关闭交通站,带着孩子离开。想不到在安澜亭码头被敌人截获,逮捕入狱。他们用严刑拷打,逼她说出胡公冕、雷高升、卓平西、胡黄金等人的下落。如果不说,就与戴金花一样的下场。卓珠英说:“我当然知道胡公冕,也知道雷高升。可是我也明白,我一说,他们就更危险了。我不说,一个农村妇女,顶多不过一死,他们又能怎样?”</p><p>敌人见卓珠英不开口,就用烧红的铁条在她背上、肩上、手臂上烫,卓珠英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但她坚贞不屈,咬定自己是个寡妇,为养活儿子,到温州来做相邦、给人家洗衣。卓平西是自己的亲兄弟,偶尔来温州看望在温州打工的妹妹。</p><p>卓珠英被关押半年,人被折磨得面黄肌瘦,遍体鳞伤。敌人看看确实也没有什么口供可以榨出来,怕母子病死在狱中,就以保外就医的名义给予释放。</p><p>出狱后,红十三军派卢金寿护送母子回老家,还送来20枚银元和一条夹被,帮助他们度难关。</p><p>在红十三军失利时,卓珠英还千方百计地联系地下党组织,曾经接触过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领导人刘英同志,聆听过他的教诲。</p><p>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卓珠英带着孩子在坦头村以农耕谋生,她把娘家老屋作联络点,仍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秘密地进行通风报信的交通工作,直至温州解放。</p><p>直到1983年,政府有关部门才发文件,确认卓珠英为“军龄有34年”的退伍红军老战士的决定。此时,已80岁高龄的卓珠英是温州市第一位得到组织承认、享受老红军待遇的光荣的革命战士。</p><p>&nbsp;</p><p>&nbsp;</p><p>&nbsp;</p><p>&nbsp;</p><p><br></p> <p>军用的腰带</p> <p>革命烈士卓平西</p> <p>晚年卓珠英与孙辈合影</p> <p>五尺烈士碑与塑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