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竞亚老师是赣南医学院微生物学教授,2020年4月11日驾鹤西去。 噩耗传来,我所在班群中三十多位同学深表哀悼;一位七七届学生当即写了怀念文章,情真意切引起共鸣一片。为了秉承童竞亚教授教书育人、诲人不倦的大爱精神,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弘扬职业精神,当前,赣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正在通过各种形式活动追思缅怀童竞亚教授。作为童老师的学生,我对恩师的印象更是刻骨铭心。 从大学时代起,童老师就是我们班医学基础课微生物学课的任课老师。童老师高挑的个子,齐耳的短发,微笑的脸庞,走路轻盈,精神抖擞。听她的课真是如浴春风:那清脆悦耳的一口标准普通话让教室里每一个同学听得入心入耳;那行云流水般的板书字体秀美,章节清晰、重点突出;那拿捏到位的课时把握每每整堂课的小结结束下课铃声响起……这样的老师真让我们肃然起敬,每位听过她讲课的学生都记忆犹新,至今有毕业几十年的学生在群里晒童老师当时主编的教材和当年听童老师课的笔记。 毕业后有幸留校任教。当时医学基础课很多教研室缺老师,临床很多科室也需要补充新人。当得知微生物学教研室需人时我第一选择就是去那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童老师在我学生时代留下的深刻印象。<br> 从1977年毕业留校到1984年调离赣州到九江工作,在微生物教研室数年时光,童老师不仅教我们年轻人如何从教、如何搞科研,更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事,谆谆教诲令人终身难忘,一辈子受益。 严格要求。作为教师,留校后的第一关就是教学关。记得第一次试讲,面对台下所有的教研室老师,我手足无措,眼睛一直不敢直视他们,嘴里机械的背着讲课内容。童老师作为教研室主任,她当即叫我停下试讲。她说,你站在讲台上是老师,就把我们当学生,你的眼神不与我们交流,学生怎能听得进去?调整心态后我继续试讲,为图板书快,我习惯性的写了个不规范简体字,童老师再次叫停。她说,你写的字我虽明白是什么,但作为老师,不能把这种不规范东西带给学生,我们的一言一行是会影响很多学生的。继续试讲后童老师又一次叫停。她指着我擦掉的板书说,一堂课要有整体设计,板书也一样,擦去什么,留下什么,要事先考虑好,为强调重点和课堂小结作准备。第一次试讲的三次叫停让我终身受益:一个教师必须重视教学各个环节,严格备好每堂课,严谨上好每堂课。<br> 珍惜时光。我们年轻人最初几年主要在实验室工作,准备实验用品,上实验课。当实验用品准备完毕等待学生来上课往往还有一定时间。这时我们就会叽叽喳喳聊天说地,实验室时常传出欢声笑语。有一天,童老师来到实验室,她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空余时间聊会天我不反对,但闲聊时间不宜过长。你们现在正是学习的大好时光,要珍惜时间啊!接着,她从口袋里掏出英语小卡片说:你们也可以准备些小卡片,零星时间背背英语单词,日积月累词汇量就会丰富起来。后来我们发现,童老师在分秒必争地抓紧学习,不仅阅读厚厚的英语专业书刋,而且在自学第二外语——俄语。一个年近半百的老师如此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使我们内心受到震撼。童老师以言传身教告诉我们: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而这一桶水要靠我们平时抓紧时间学习积累的。从此,实验室年青教师外语学习蔚然成风。 一丝不苟。 在校期间,有幸参加了童老师主持的科研项目——小鼠淋巴系统变化与肉瘤增长关系初探。作为科研团队的助手,我的工作就是把长了肿瘤的小白鼠的肉瘤取出研碎注射到正常小鼠身上,然后分不同时段抽取种瘤小鼠接受免疫后的血液,提取血清后协助进行电泳供分析。第一次参加科研,所有的操作都是童老师手把手教,怎样用左手把小鼠牢牢控制,怎样在小鼠尾巴的静脉血管中抽血,怎样进行电泳操作,都一一示范,直到我能独立操作。在科研中童老师讲得最多的就是要严格每一个环节,否则就会影响结果。她甚至给我示范试管等器皿的清洗,要求所有用品必须符合要求。为了不影响教学,电泳通常是晩上开始的,一般结果在清晨会出来。而每天清晨我去査看结果时就看到童老师早已过来。一次次实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复,童老师从未气馁,从不放弃,而是反复查找原因,直至结果满意。作为科研项目主持人的童老师,从项目设计、项目开展到结果分析、形成论文数年如一日,真是呕心沥血,令人敬佩。而她那一丝不苟的科研态度在我脑海中打下深深的铬印。 人格高尚。八十年代初,随同童老师去桂林参加全国医专实验课教材编写会议,同去的有全国多所高校的同行。到桂林后主办方安排教授们住宾馆,青年教师住招待所。童老师当即表示反对。她说:我们是来工作的,没有必要分两处住。就都住招待所吧,住一起更方便。童老师的一席话得到另几所高校教授的赞同,更让我们几个助教深受感动。童老师教学上精益求精,待遇上不图享受;科研上勇克难关,名利上谦让淡泊。她以人格魅力教会我们如何为人处事。童老师生活简朴,但却很早就有洗衣机,目的是从家务中解放出来,更多时间投入工作。她的节假日多在加班加点中度过,偶尔也能看到她和张教授双双背着魚蒌骑着自行车出去钓鱼休闲,俩口子相亲相爱相敬如宾的画面让多少师生羡慕不已。 到九江工作后我多次回母校,或参加校庆,或参与班聚活动。每次我都会去看望敬爱的童老师。记得校庆六十周年回校看到文艺晚会上童老师参加表演的朗诵,心情好激动,为老师的健康叫好,为老师的风釆依旧喝彩。最后一次见面是在母校附院的病房,虽然童老师已九十高龄,虽然在病中,但我从她的乐观谈吐中和努力进食中看到了老师的坚强,我多么希望老师尽快康复,下次有机会再见。谁知这次竟是永别。 童老师是我一生遇到的最好的老师。她是言传身教、教书育人的楷模;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典范;是德高望重、令人敬仰的恩师。童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