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我们身边的禅

微观世界

<p>1、竹蝉: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主要为害毛竹。若虫在地下刺吸竹鞭、须根及鞭上潜芽。被害竹鞭形疤状凹陷和孔洞,出笋量下降;成虫刺吸枝条汁液,造成枯枝,竹材变脆。</p> <p>竹禅</p> <p>2、熊蝉:体色黑色,刚羽化的个体身体布满金黄色细毛;雄蝉在腹部腹瓣下有鼓膜、镜膜、共鸣箱等构造组成的发音组织,鼓膜会发生振动,经其他部位共鸣以後,发出蝉鸣声。生活在平地、低海拔地区的乔木上。成虫出现于5-9月,鸣声响亮,为全台各地夏季常见的大型蝉。</p><p><br></p><p><br></p> <p>3、草蝉:是低海拔与平地草丛间常见的种类。成虫出现於春、夏二季,经常在草丛等绿叶间活动。成虫于6-9月出现,常栖身于草丛 ,吸食禾本科植物及产卵。雄虫会鸣叫,声音清脆悦耳。草蝉的幼虫在土里面生长,约要一年时间爬到地面羽化,通常在相思树干上最容易找到它们的蜕。</p> <p>草蝉</p> <p>4、薄翅蝉:是一种薄翅蝉属的蝉,体长20~23mm, 头部的宽长于胸长宽,头部略呈三角形状,两眼间有三颗红色宝石般的单眼,头部前缘有一条明显的黑色边线,分布于低海拔地区。成虫出现於5至9月,生活在低海拔树林旁草丛或灌丛间。夜间具有趋光性,在郊区山路路灯下很容易发现趋光的个体。</p> <p>5、蚱蝉 ,雄虫体长而宽大,长4.4~4.8厘米,翅展12.5厘米,雌虫稍短;黑色,有光泽。头部横宽。一个世代要经12~13年。若虫进入土内,经几次蜕皮羽化为成虫。成虫多栖于柳、插、枫杨及苹果、梨、桃、杏等阔叶树木上。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p> <p>6、蒙古寒蝉:体长28-35MM,其腹部有白色鳞粉。雌虫具有明显突出与腹末的产卵器。成虫在每年7-9月大量出没。雄蝉拥有发音器,其鸣叫声疑似“雅思达,雅思达”...蒙古寒蝉生性敏感,不易捕捉,广布于全国。</p> <p>蒙古寒蝉</p> <p>7、十七年蝉:北美洲一种穴居十七年才能化羽而出的蝉。它们在地底蛰伏17年始出,雄蝉交配后即死去,母蝉亦于产卵后死。科学家解释,十七年蝉的这种奇特生活方式,为的是避免天敌的侵害并安全延续种群,因而演化出一个漫长而隐秘的生命周期</p> <p>十七年蝉</p> <p>8、蟪蛄:体长约2.5cm。是一种比较小型的蝉,紫青色,有黑纹,后翅除边缘为黑色,分布广泛,5~6月鸣,从早到晚,鸣声作“哧——哧”,叫声不如黑蚱蝉般等大型蝉的大声,比较脆弱。</p> <p>9、红眼蝉:对自然界没多大害处,但是益处却不少。例如,它们的若虫在地面打洞帮助空气进入土壤;雌“红眼蝉”产卵行为为大树自然整枝。“红眼蝉”死后,其尸体还为土地提供了大量的氮。昆虫学家发现,一只雄性红眼蝉发出的鸣叫声就可高达90分贝以上。</p> <p>红眼蝉</p> <p>10、油蝉:从河北的北部到海南岛的山上,从甘肃、陕西到山东、福建,偌大的中国几乎到处都有分布。油蝉又肥又黑,胸部略带点褐色,肚子上有一层白粉盖着。七、八、九三个月都是它们的世界。油蝉的个儿大、声儿响(据测能达到一百分贝以上)。</p> <p>11、黄点斑蝉:是广东省最常见的斑蝉属, 寄主是夹竹桃,2月初到4月底,各种树木上都可以见到他们的身影。</p> <p>12、华凹大叶蝉:属于昆虫纲,分布与浙江,福建,云南和陕西等地。体长12-14MM.主要危害大豆,玉米和苹果等。</p> <p>13、长凹大叶蝉:由头顶至翅端的长度,一般在12.5-16毫米间。以干标本为准,少数保持黄绿色,大多呈黄褐、橙黄、桔红或红棕色等。</p> <p>14、白边大叶蝉:是叶蝉科节肢动物,分布于河北、湖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p> <p>15、蜀凹大叶蝉,是叶蝉科、大叶蝉属节肢动物,分布于湖北。</p> <p>16、桃一点斑叶蝉,成虫、若虫刺吸寄主植物的嫩叶、花萼和花瓣汁液,形成半透明斑点。落花后,集中于叶背危害,受害叶片形成许多灰白色斑点。严重时全树叶片苍白,提早脱落,树势衰弱,影响生长和来年开花。</p> <p>17、黑尾大叶蝉:成虫体长12-13.5毫米,身体呈橙黄色,并常有变异。头部、前胸背板及小盾片深黄色。分布于我国东北、华中、华东以及台湾、广东和海南;年发生1代。成虫在杂草、常绿树及竹林中过冬;年春出蛰后刺吸寄主嫩叶。</p> <p>18、白翅叶蝉:分布在黄河以南,四川西昌以东。云南、贵州、四川局部山区和陕西汉中受害重。危害水稻、小麦、大麦、甘蔗、茭白、玉米、油菜等。</p> <p>19、茶树白蛾蜡蝉:分布偏南,北限未过南岭,寄主植物为茶、油茶、柑橘、荔枝、龙眼、芒果、桃、李、梅、木菠萝、咖啡、石榴、无花果、木瓜、梨、胡椒等。成、若虫吸食枝条和嫩梢汁液,使其生长不良,叶片萎缩而弯曲,重者枝枯果落,影响产量和质量。</p> <p>20、斑衣蜡蝉:民间俗称“花姑娘”,大龄若虫身体通红,体背有黑色和白色斑纹。成虫后翅基部红色,飞翔时可见。成虫、若虫均会跳跃,成虫飞行能力弱。在多种植物上取食活动,吸食植物汁液,最喜臭椿。斑衣蜡蝉是多种果树及经济林树木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同时也是一种药用昆虫,虫体晒干后可入药,称为“樗鸡”。</p> <p>斑衣蜡蝉</p> <p>21、碧蛾蜡蝉:分布区域中国各地。为农作物的害虫,危害植物的全株,造成花落,减产。为害茶、油茶、柑橘、桃、李等。</p> <p>22、晨星蛾蜡蝉:分布于江西、广东。体长11.0mm,翅展34.0mm。体和足淡黄褐色。</p> <p>23、长鼻蜡蝉:也叫龙眼鸡,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都广有分布。国外东南亚多国亦有分布。除龙眼、荔枝外,尚危害芒果、橄榄、柚子等,是热带、亚热带果园中常见的害虫。</p> <p>24、广翅蜡蝉:头胸部黑褐色至烟褐色,足和腹部褐色,体长6.0~7.5mm。广翅蜡蝉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江苏、浙江、湖北台湾、广东等地。</p> <p>25、角蝉:颜面垂直,前胸背板畸形扩展,越过头部向前形成一个棘,并向後盖过腹端。绿、蓝或古铜色,常有斑纹。中国约有 150种。多为害木本植物,著名的有中华高冠角蝉。角蝉多具拟态,似植物的刺或突起。多数褐色或黑色,也有黄色或绿色的种类。</p> <p>角蝉</p> <p>26、沫蝉:同翅目沫蝉科,常见的沫蝉有红纹沫蝉和小红斑沫蝉,它常分泌一种泡沫状物,用来保护自己不至于干燥及免受天敌侵害,所以又称为吹泡虫。</p> <p>27、黑斑丽沫蝉:同翅目昆虫纲生物。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贵州、广东;国外分布于印度和马来西亚。一年发生1代,多数以卵在寄主秆内过冬,翌年4月孵化。成、若虫均栖于核桃、野葡萄、菊年及艾等,主要吸食其汁液。</p> <p>黑斑丽沫蝉</p> <p>28、东方丽沫蝉:头(包括颜面)及前胸背板紫黑色具光泽。小盾片桔黄色,前翅黑色,翅基或翅端部网状脉纹区之前各有1条桔黄色横带,其中,翅基的一条极阔,近三角形,翅端之前的1条较窄,呈波状。</p> <p>东方丽沫蝉</p> <p>紫胸丽沫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