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家往事

蛇盘兔

<p>  北京西城区西安门大街120号,是一个老北京胡同里的大杂院,我的姥姥家就住在这里。我也出生在这个院子里,直到初中毕业后(1980年)才随父母到天津生活。这里有我儿时的记忆,快乐的童年!</p> <p>  这就是我的姥爷申镕軒。在我的记忆里姥爷身材高大,每天清早手拿鸡毛掸子掸去屋里的尘土,开启美好的一天。姥爷身后的收音机在那个年代可是稀罕物,记得我们一家人经常围坐在一起听相声,欢笑声填满了整个房间。</p> <p>  这是我的姥姥,旧社会歧视妇女,女子结婚后随夫姓,只知道她娘家姓陈,因此叫她申陈氏。为此她一直对姥爷“耿耿于怀”😀。姥姥是个小脚老太太,记得小时候每天妈妈把我从托户接回家后,就是姥姥陪着我玩儿,一辆小汽车在炕上和姥姥推来推去的,小小的我觉得那是最快乐的游戏。</p> <p>  姥姥姥爷共育有三男两女,他们依次是长女申沛然、长子申沛勤、次子申沛年、次女申沛文、三子申沛农。申沛文就是我的妈妈。</p> <p>  三舅申沛农在家排行最小,视为姥姥姥爷的掌上明珠,加之他8岁不幸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更是对他呵护倍加。</p> <p>少年时期的三舅绝对是美男子</p> <p>  申家儿女个个都是高颜值,这是二舅申沛年,集幽默和帅气于一身,据说年轻时是少女梦中的白马王子👻</p> <p>  这是大舅申沛勤,小时候记忆里的大舅不苟言笑,高高瘦瘦的,耿直率真。大舅一生最幸福的事就是娶了个温柔贤惠善良漂亮的女人,就是我的舅妈游玉荣。</p> <p>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吧,申家的两个女儿都嫁到了天津。</p> <p>  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可申家的女儿一直心系着娘家,大姨经常带着儿子回娘家小住几天。妈妈和爸爸更是分居两地,带着我和弟弟一直住在娘家,直到1978年才调到天津。</p> <p>  妈妈调到天津时家人去车站送行,临别时依依不舍。</p> <p>  我就是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除了父母的疼爱,又多了一份姥姥姥爷的宠爱,舅舅舅妈的照顾,哥哥姐姐们的呵护。</p> <p>  大舅家兄弟姐妹4人,大姐申玲、二姐申平、哥哥申宏、小姐姐申悦。这是大姐、二姐、哥哥儿时的合影。</p> <p> 哥哥姐姐们无论做什么都要带上我,这张是大姐抱着我、二姐抱着悦姐的合影。</p> <p>  悦姐、我和我弟弟小宇的合影。悦姐对弟弟的爱几乎到了溺爱的程度着时让我嫉妒。😁😁😁</p> <p>  这是申家唯一的孙子申宏,也是个高颜值的帅哥。宏哥的婚事自然是申家的大事,那个年代的婚事都是在家里操办的,婚礼当日高朋满座,流水的席吃了一天,我和悦姐负责上菜忙的不亦乐乎,虽然我俩那天没能上桌吃饭,但近水楼台先得月,也是赚了个酒足饭饱,现在想想都垂涎三尺。</p> <p>  新嫂子叫汤国荣,是一位美丽贤淑的知识女性。</p> <p>我和悦姐在婚礼现场合影</p> <p>  凡是到过申家做客的亲友,都会被申家人的 热情好客所感动,无论是南来的北往的,只要是路过北京都会到申家拜访,这一切最要感谢的人就是我的大舅妈,是她用爱一生守候着这个家。👍</p><p> </p> <p>  在新疆插队的树铭哥每次探亲都要到北京住几天,这是返回新疆时家人去送行。</p> <p> 舅妈自从进了申家的门,就把一生奉献给了这个家,孝敬公婆、侍奉丈夫、教育子女、还要照顾残疾的小叔子(三舅终身未娶)无怨无悔。谈起照顾小叔子她说:“他13岁就和我在一起,只有我能照顾他,我是嫂子,这该我做。”一句轻描淡写的“这该我做”就是一辈子的守候,一段叔嫂情被传为佳话。由于积劳成疾舅妈不幸患上了乳腺癌转肺癌,过早的离开了我们,享年68岁。我和舅妈有着特殊的感情,多少个深夜醒来,看见舅妈伏案灯下缝制衣裙,只为让我明天能穿着新衣去见我爸妈。在舅妈临终前我由于诸多原因,没能见到她老人家最后一面,成为我终身的遗憾,至今不能释怀。舅妈病重期间接受了记者采访,她说:“我这一辈子没干成什么,我就是看护着我的家人,做了我该做的事,我不图谁说我一句好。”写到这里我已经泪目了。舅妈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愿她老人家在天堂一切安好!🙏🙏🙏</p> <p>一组舅妈和大舅的生活照</p> <p>  申家还出了个名人申沛农,是我的三舅,中国著名剪纸艺术家。三舅幼年时患类风湿性关节炎造成终生残疾,他一生坚强、勤奋、自学成才,创作出几千幅雅俗共赏的剪纸作品,成为京派剪纸的领军人物。</p> <p>  三舅不幸一生都在与疾病抗争,然而生活在这个被爱包围的家庭里他又是幸运的。他事业上的成就不紧是靠自己的努力,更有家人的陪伴和照顾。从我记事开始就知道三舅的事就是这个家的首要任务。每天早上只要三舅没起床,我们都要欠着脚走路,晚上三舅不上床我们都不睡觉,他得到了全家人的爱,就连小字辈们也都围绕在三爷三姥爷的膝下。</p><p> 由于身体残疾,他与大千世界隔离开来,每天只能呆在那见不到阳光的房间里,为了让他享受阳光、开阔眼界、愉悦心情,家人和他的好友、学生经常推他去公园赏花,看展览,参加社会活动等,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p> <p>到新婚悦姐家做客</p> <p>  95年舅妈查出肺癌晚期,三舅来到天津暂住在我妈妈家,这一住就是5年。5年中得到了妈妈无微不至的呵护,以及所有在天津的亲人照顾,他享受到了久违的阳光,年味的古文化街,繁华的滨江道,水上公园的美景和食品街的美食。</p><p> 大姨一家也经常来家里探望,他们姐弟三人一起回忆往事,一起感慨人生,一起动手做着美味佳肴,共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正如他回京后在给我的信中写到”在天津生活的情景总在脑际盘旋,难以忘怀,五年里发生的故事记忆犹新,逝去的岁月总令人回味,也更感到珍贵。”</p><p> </p> <p>  北京的家人和朋友也经常来津探望。这是哥嫂从北京来看望他。</p> <p>  96年是三舅的六十寿辰,也是大姨的七十大寿,家人们相聚在天津为姐弟俩一起祝寿,就连病中的舅妈,脑梗的大姨夫也来祝福,欢声笑语好不热闹,此情此景至今难忘。</p><p><br></p> <p>  然而这又是一个不寻常的五年,我们经历了各自的不幸与困惑。特别是舅妈的去世对他的精神打击是巨大的,身体的不适日益加重,心情沉重而无奈,即使是这样他依然从逆境中振作起来,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每年的生肖年历、剪纸挂历等。</p> <p>  我从小在三舅身边长大,他是我一生最崇拜和信赖的人。在津这五年,我和他经常聊天谈心有说不完的话,受益匪浅。他的坚毅、勤奋、豁达、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令我敬佩和折服 ,引领着我以后的人生之路。特别是当我的人生遇到重大挫折时,三舅给了我莫大的鼓励,使我们一家人学会坚强、敢于面对,不向命运低头。与其说这五年是我们给了他生活上的照顾,不如说是他在精神上给了我们百倍的慰藉。</p> <p><br></p><p><br></p><p>三十岁生日时三舅送我的赠言</p> <p>  三舅于2000年5月回京,2001年5月8日与世长辞,享年65岁。他首先是一位剪纸艺术家,然后才是一个残疾人,首先拥有一个完整的人生,然后才是缺憾。他一生与疾病抗争,不懈的拼搏,终于成为有贡献有影响的剪纸艺术家。</p> <p>  二舅于 2004年12月22日去世,享年73岁。大舅于2006年11月23日去世,享年78岁。 三个舅舅相继去世后,大姨和我妈更加相互牵挂、嘘寒问暖、经常团聚、晚年幸福。</p> <p>  大姨于2015年4月12号去世,享年89岁。我妈妈于2018年12月23日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85岁。</p> <p>  如今老屋依旧,已物是人非。虽然没有了往日的人丁兴旺,失去了家的温馨气氛,但“她”仍然牵挂着我的心❤️,我会时常想起那条胡同、那个院子,那五间瓦房。如今只要我去北京,就有要去看“她”的冲动,每当我走进了“她”,还会嗅到家的味道,陶醉于那甜蜜的回忆中。</p> <p><br></p><p> 今年是2020年,疫情期间闲在家中无事,无意中翻到了几张老照片,勾起了我的回忆,萌生了做个美篇的想法,凭借着零碎的记忆,把它记录下来,只为留给自己和家人一份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