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云门囤

竹子

<p class="ql-block">  1998年刚退休,我应邀去遵湄交界的三江河帮助改造一个水电站时,有人给我介绍附近有个穿洞,蓄水后风景很漂亮,值得一游。</p><p class="ql-block"> 完工以后,我决定一人去看看。由于当时数码相机尚未上市,尼、佳自动相机也未普及。只带了一台巴尔达傻瓜机和几个胶卷上路。</p><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过去20几年了,两次搬家,照片大多丢弃,还有点残存的5寸相片,我把它翻拍出来,辑成美篇保存作念。画质有些惨不忍睹,有兴趣朋友将就看吧。</p> <p>在湄遵公路边下了车,一路步行走到江边。</p> <p>  我一直走到离穿洞最近的一户姓周的人家,主人还坐在门坎上修补渔网,经说明来意,他同意了用小渔舟带我去穿洞一游。</p> <p>  乘渔舟从周家出发,两岸悬岩绝壁间杂绿色丛林,风景如画。</p> <p>  行约一公里,江水被大山在前面挡住去路,正疑惑间,忽见左岸一个巨大石洞,江水在这转了个90度大湾,向洞中流去。</p> <p>  好大一个洞!观之令人震撼,不由得停下舟来细细观赏。</p> <p> 忽然间,一叶扁舟从洞中漂出,好一幅精美壮丽的图画。</p> <p> 入得洞来,两壁如刀坎斧削,左岸离江数十米高处缝隙处,有一口陈旧的棺材,老周说那是鲁斑的徒弟,赵巧的棺材。</p><p> 接着他又给我讲了鲁班受玉皇大帝旨诣凿开此洞,误将赵巧压死的故事。</p><p><br></p> <p> 一艘渔船在洞中过岸,真如一片树叶漂浮在水面上。</p> <p>  小舟泊岸待渡客。</p> <p>  岩悬河瘦。</p> <p>  小舟驶出洞外,进入湄江。湄江两岸绝壁高耸,绿水如镜。</p> <p> 途中有好几个飞珠淺玉的瀑布从天而降。</p> <p>  在江中划行了不足2公里,就碰到好几对鸳鸯和几群野鸭,或戏水,或不远不近随船而行,有时竞从头上飞过。可惜我只带了一只定焦头的小小手动胶片机,只拍下远远的鸟影。</p> <p> 时间不早了,正欲转头回行,忽见前面几只船汇在一起,传来阵阵渔歌声。</p> <p> 一艘电站巡江的机动船在夕阳照射下飞驰而过。</p><p> 未想到这张用巴尔达小胶片机拍摄的照片,竟被《今日重庆画报》用去作了中心挿页。</p><p> </p> <p class="ql-block"> 归巢的鹭丝在眼前飞驰而过。</p> <p>  渔民也在收网准备归家了。</p> <p class="ql-block"> 夕阳下温暖的局部光,总是摄影者最喜欢的。</p><p class="ql-block"> 贪恋风光却误了回城的班车,只得在老周家住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斑</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早起来,临行前恳求老周再划船去穿洞看看,他爽快答应叫他妻子再走一程。</p><p class="ql-block"> 快到洞外,见稀薄的晨雾中,阳光穿洞而过,如此美景,似梦似幻。令我一阵惊喜。</p> <p class="ql-block">奇了?这中间原发还有几张风景照片的,怎么今天看没了?</p> 《中国摄影报》等报刊也先后刊出了此稿 初游到此,今后我还会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