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青之父赵凡说起一一试论对知青返城有贡献的几位领导所起的作用 文/ 钟诚

重庆版纳知青网站长·盛永·

<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镇江知青作协: 钟诚/文</p><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19年是国务院批转国务院知青办给中央的报告四十周年纪念,1979年元月23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知青办的文件。由于当年云南农垦知青的不懈抗爭,使国务院转批六点指示,惠及了全国农垦知青和留存的插队知青,由此从根基上动摇了知青上山下乡政策。云南农垦知青自己通过"要求返城"的强烈意愿表达,得到了中央认可和社会的支持,实现了自我救续。知青历史上也有过很多抗争,但取得成果并惠及全国的老知青的,只有云南农垦知青的"我们要回家"。1979年1月21日,云南省委书记安平生向赵凡表示,云南省委同意四川省委提出的方案,他说:“知青愿意留在农场的,欢迎。”“不愿意留的统统走。”1月21日,云南省委以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的形式,邀请赵凡、四川省知青办的高云、成都市梁光汉、上海知青办的张淑智等同志参加,共同研究协调解决农场知青问题。安平生作会议总结时明确:云南决心两年内分期分批解决农场的7万余名知青问题,凡是不愿意留在云南的,统统回原籍。[79年1月21日。云南省委和云南省农垦总局在昆明召开了有关解决知青“闹事”的“四省市”(上海、重庆、成都、北京)“三方”(动员方、接收方、国务院调查组)的工作会议。与会各方在会议上达成以下共识1,四川来的知青由他们全数收回。2,北京市在云南的知青尚有2000多人,表态同意全部收回。3,昆明市在云南农垦系统的知青也只有不到3000人,同意全部收回。4,上海在云南的知青共有3万多人。(含农村青年1万多人)全部返回必将给上海造成巨大的社会压力。但在与会的其他城市的压力下也表态同意。但希望能尽量多留一些在云南。具体办法;上海郊区农村来的全部按退职办理返回原籍。其他上海城镇知青分期分批按困退、病退的方式办理。另留1500人(含已经在地方部门任职工作的知青)待今后形势的变化和需要逐步再行调整脱离农场。以赵凡为首的调查组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国务院知青办的名义于1979年1月18日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处理一些地方知识青年请愿闹事问题的请示报告》,提出了6条处理意见,其主要精神:1,把农场办成农工联合企业,适当提高工资,把知青稳定在农场;2,参照以往办理病退、困退的规定商调办理回城;3,城镇职工退休后,可以由其在农场当知青的子女回城顶替;4,从农场参军的知青,退伍后可以回父母所在地安置工作;5,城市招工时,允许到农场商调本市下乡知青;6,上海郊区到农场的青年,可以允许回原籍社队。两天后,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由副总理余秋里主持,出席会议的有王震、陈慕华、谷牧、王任重、康世恩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会议基本同意国务院知青办1月18日报送的《关于处理一些地方知青请愿闹事问题的请示报告》1、把农场办成农工联合企业,适当提高工资,把知青稳定在农场;2、参照以往办理病退困退的规定商调回城,由知青部门负责办理;3、城镇职工退职退休后,可以由其子女顶替;4、从农场参军的知青,退伍后可以回父母所在地安置工作;5、城市招工时,允许到农场商调本市下乡知青;6、上海郊区到农场的青年,可以允许回原籍社队。 一一摘自(知青大返城始末)"]国务院批准的这个《请示报告》,为农场知青回城开启了方便之门。虽然我是由于"身边无子女"政策而返城,但是我仍然万分感谢为知青大返城而作出贡献的三位领导:赵凡,安平生(时任云南省委书记),赵紫阳(时任四川省委书记)"知青请愿闹事"这短短六个字的贬义词意,确切的反映出当时中央的心态一一无可奈何花落去。12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井泉传达邓小平同志对开发西双版纳的指示,研究对西双版纳地区的开发利用问题。会议研究决定,以现在国务院在西双版纳的规划小组为基础,国家农林部、农垦总局、林业总局再派几位同志,研究制定积极开发利用该地区的规划方案。由赵凡牵头规划小组的工作。中央规划小组还未出发,就改为中央调查组。这个改变,源自于云南第一批北上请愿团昆明火车站事件。当年的云南省对云南第一批北上请愿团进行截访,在云南第一批北上请愿团成员登上62次列车后,下令列车停开。此举引发了持票已登车的乘客抗议,由于当年的行政部门的不作为,激化了矛盾,卧轨抗议,造成昆明火车全部停开。中央急令农林部副部长、农垦总局局长、国务院知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赵凡,作为中央调查组组长,受中央派遣到云南调查国营农场的知青问题。刚刚参加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赵凡和云南省委书记安平生接到国务院值班室通知,立刻去云南处理此事。赵凡赶到机场时,安平生乘坐的专机已经发动。《李先念说知青这个事情是四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不满意,国家不满意。邓小平也说要解决知青问题。政治局、国务院开了几次会,但是不好解决。去云南,是中央对我的信任,临危受命。我是农垦局长,国营农场知青闹事,我责无旁贷。我到昆明以后,连夜到农垦局了解情况,然后和各层级的同志开会。省里有的同志说知青造反,要公安解决,我说中央没有这个精神。我说,要把事实调查清楚,知青的事情是内部矛盾。我也是知青家长,一定会关心你们的问题。下午来了两个知青代表。我说,你们要体谅大局,我们的立场和你们是一样的。我向这些农场的书记、场长说,知青停工期间工资也要发,中央讲的是大道理。也有痛快的办法,动用军队,但那是“四人帮”的做法。我去农场,知青住的房子都要倒了。每天吃三两白水萝卜,一年六两肉,不到三两油。东风农场说一个女知青偷东西,押着游街。知青到了农场,管理不好,又有人违法乱纪,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矛盾很深,这不是坏人可以煽动起来的。结果1月8日,告诉我们勐定农场绝食了。1月10日下午4点,好像在农场招待所前边。那一大片孩子啊,都跪着,有好几百人。他们哭,我也哭。我来晚了呀!我打了几十年仗,解放都这么长时间了,怎么还有这样的情况!我跟知青们说,我也有孩子插队,我也是知青家长,我一定向中央反映你们的情况。我说这个话是从内心里说的。知青代表也于12月27日到达北京。1979年1月4日,他们见到了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和民政部长邓子华。王震说,搞了这么10年,你们本来应当好好上学的,也给耽误了。你们也是受害者。现在要大治了,我们再也不能允许那种动荡不定的无政府状况出现了。1979年1月23日,国务院召开紧急会议,原则同意国务院知青办1月18日报送的“关于处理一些地方知青请愿闹事问题的请示报告”中提出的六条意见。从勐定农场回到西双版纳,我们和所有调查组负责人、农场负责人开会。我讲,对于知青问题,过去我是希望保持稳定的,但这次来调查,我的看法改变了。回到昆明,我和安平生同志谈话。他说云南省委有办法解决知青问题,就是需要下个决心。四川省委提出的方法,云南省委也同意。我们就给中央打了这个电报:在自愿的情况下,愿意留在农场的欢迎。我们当然希望多留知青,好好搞建设。不愿意留下来的都走。这个就是我们调查组的意见。在昆明给国营农场党委书记开会。我这次来,还带了规划组、机械化组,我们还是要办好国营农场。一一忆征程(赵凡)》归纳一下赵凡自述中的信息:赵凡说,"知青的事情是内部矛盾","知青到了农场,管理不好,又有人违法乱纪,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矛盾很深,这不是坏人可以煽动起来的"。王震说,搞了这么10年,你们本来应当好好上学的,也给耽误了。你们也是受害者。李先念说知青这个事情是四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不满意,国家不满意。邓小平也说要解决知青问题。再回顾部分领导当年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讲话:1978年3月28日,复出中国政坛不久的中共中央副主席邓小平在同胡乔木、邓力群谈话时指出,要研究如何使城镇容纳更多劳动力的问题。现在是搞上山下乡,这种办法不是长期办法,农民不欢迎。四川1亿人,平均1人不到1亩地。城市人下去实际上形成同农民抢饭吃。我们第一步应做到城市青年不下乡,然后再解决从农村吸收人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要开辟新的经济领域,做到容纳更多的劳动力,其它领域也要这样做。 1978年4月4日,耀邦同志在和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组”的谈话中,对世界上人口流入城市的历史现象,表明了自己的看法:现在全世界都从农村吸引人到城市,只有我们从城市到农村。这是暂时的,还是长久的?到农村去搞饭吃,现在城市有许多事情要做,一是服务,一是建筑业,现在洗澡、理发、交通都紧张,不是搞这些,而到农村去搞饭吃。这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胡耀邦思想年谱》P160)  10月14日中共中央召开的讨论1980年国民经济计划的会议上,邓小平在讲话时再次指出,上山下乡青年回城问题是除经济工作外目前亟须解决的。这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但主要还是从经济角度来解决。经济不发展,这些问题永远也不能解决。所谓政策也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政策。比如知识青年问题,不从经济角度解决不行,我们解决这样的问题,要想宽一点。下乡青年过去一个人由财政部一次给500元,现在如果一部分人在城市就业,不下乡了,是否可以把这笔钱用来扶助城市安排知识青年就业。用经济手段来解决这样的政策问题,该花的钱还是要花的,不解决不行,政策上应该灵活一点。 李先念指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措施是发展生产,把知识青年统统搞下去对不对?我看不对,管得多了,不管什么人都搞下去,今后要集中管好190个大、中城市。那种认为只有去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才算是教育,我历来不同意。把青年搞下去,两年再整上来,是“公公背儿媳妇过河,出力不讨好”。如果说只能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不能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那我们党就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而是贫下中农先锋队的党。“四人帮”认为要消灭城乡差别,就要把城市青年放下去,然后把农民再招进城。不从发展经济着眼,城乡差别怎么缩小?"一一 (1978年10月9日国务院会议。讨论知青领导小组报送的《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的汇报提纲》时李先念的讲话)在这个会议上胡乔木对于上山下乡的看法更加理性一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口号不完全,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如果是去就业就要研究上山下乡的就业问题。如果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不妥,那么多农民不能建设?农村也不缺劳动力,上山下乡实际上是过渡的。不能说没有目的,至少没有归宿。如果把插队作为就业来处理,在群众中通不过。解决这个问题,要用教育结合起来,多数人不能升大学,所以就有就业教育。" 12月2日,邓小平审阅了中国青年报社写给他的信,并作出“转云南省委注意,应做工作,不应压制”的批示。《1978年12月,小平同志在籌備召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際,於12月12日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還專門就西雙版納的發展及知青問題作了重要講話,此后又兩次作了指示。這幾次講話和指示總的精神是:一、知青問題是一個全局問題。“文革”留下的積重難返的問題很多,國家又很窮,徹底解決知青問題要有一個過程,這要向知青們講清楚。知青要求回城,關鍵是當地經濟不發達,農場沒有辦好,限制知青特長的發揮,人家不安心。二、西雙版納是少數民族自治州,農場有18萬職工,60萬人口,面積等於海南島,而且自然條件非常好,自然資源很豐富,氣候也不錯,一年四季都可以搞生產,發展的門路很多,如果組織起來搞好了,不僅可以養活、養好這18萬人,而且還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三、如何搞好?要搞一個科學而可行的長遠發展規劃﹔可搞專業隊自負盈虧,國家不調撥,不交利潤﹔國家給貸款,將來再還﹔大力發展熱帶經濟作物,種橡膠、芒果、香蕉、甘蔗、咖啡、可可、腰果、胡椒等,一方面可換外匯,另外國內發展旅游也需要﹔可以用聯合企業的辦法搞農場。總之,要多給他們一些政策,多給他們出一些主意,把那個地方建設好。別的地方如新疆、黑龍江等地有類似問題的,也應這樣辦。一一雲南各族人民的思念(中共雲南省委 )》不难看出各位领导的观点。</b></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