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信府上饶县 乡.都概况

富美伞

<br><br><br>历史沿革<br>春秋战国(前494一222),县地原属越;吴灭越,属吴;越灭吴,复属越,楚灭越,属楚。[1]<br>秦赢政二十四年(前223),秦灭楚,县地属秦。二十五年,秦置会稽郡,县地属之。二十六年,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县地属九江郡余汗县。<br>西汉高祖四年(前203),改九江郡为淮南国,割九江郡南境置庐陵、豫章二郡,余汗县属豫章郡,县地隶之。<br>东汉建安年间,魏、蜀、吴三国分立,县地属吴。建安初(196—204),吴析余汗县东境置上饶县,一说因傍上饶江(今信江)得名,一说因“山郁珍奇”得名,属豫章郡。十年(205),析上饶县地立建平县。十五年,分豫章郡立鄱阳郡,领九县,上饶县隶之。<br>西晋元康元年(291),划上饶、建平入葛阳县,属鄱阳郡。<br>南朝宋年间(420—479),析葛阳县复置上饶县,属鄱阳郡。<br>隋开皇九年(589)鄱阳郡改称饶州,县地再次并入葛阳。十二年,葛阳移治弋江之北,改名弋阳县。大业初,废饶州复鄱阳郡,县地随弋阳隶鄱阳郡。<br>唐武德四年(621),废鄱阳郡,复饶州,析弋阳东境复置上饶县。七年,并入弋阳。乾元元年(758),析饶州,置信州。析弋阳复置上饶县,为州治。<br>宋开宝八年(975),县属江南路信州。天禧四年(1020),分江南路为东、西二路,县属江南东路信州管辖。建炎四年(1130),改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为江南路和江西路,县随信州隶属江西路。绍兴元年(1131)复置江南东、西二路,县属信州仍隶江南东路。<br>元至元十四年(1277),县属江浙行中书省信州路,为路治。<br>明洪武三年(1370),信州路改称广信府,上饶隶之,为府治。四年,广信府因隶江浙行中书省漕运不便,改属江西行中书省。<br>清初,沿用明制。康熙二十一年(1682),设分巡道,广信府属江西省分巡广南九道,县隶之。<br>民国元年(1912)冬,废府制。3年,江西省划为四道,县隶豫章道。15年,废道,直属于省。21年,江西分为十三个行政区;24年为八个行政区;31年为九个行政区,上饶县均属第六行政区,治上饶。<br>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县境大片地区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置上饶县苏维埃政府(1930—1934),隶属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38年(1949年5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上饶。14日成立上饶县人民政府,属赣东北行政区。同日析县治广平镇立上饶市。9月,赣东北行政区撤销,属上饶专区。1960年3月,县撤销建置,并入上饶市。1964年3月,恢复建置。1980年,地区改名为行政公署,属上饶行政公署。2000年10月18日,上饶撤地建市,县隶上饶市。 一.上饶县領十三乡:<br>1.进贤乡、2.崇孝乡、3.明逺乡、4.灵山乡、5.石人乡、6.安輯乡7.石桥乡、8.开化乡、9.乾元乡、10永乐乡、11来苏乡、12上饶乡、13太平乡<br>二.乡領都:六十二、四隅,共九十九里。<br>(1)进贤乡:城隅、東隅、西隅、南隅。<br>(2)崇孝乡:一都、二都、三都。<br>(3)明逺乡:四都、五都、六都、七都。<br>(4)灵山乡:八都、九都、十都、十一都。<br>(5)石人乡:十二都、十三都、十四都。<br>(6)安輯乡:十六都、廿一都、廿二都、廿三都、廿五都、廿六都。<br>(7)石桥乡:廿八都、廿九都、三十都、三十二都、三十三都、三十四都。<br>(8)开化乡:三十五都、三十六都、三十七都、三十八都、三十九都、四十都。<br>(9)乾元乡:四十一都、四十二都、四十三都、四十四都、四十五都。<br>(10)永乐乡:四十六都、四十七都、四十八都、四十九都、五十都、五十一都、五十二都、 五十三都、五十四都、五十五都、五十六都。<br>(11)来苏乡:五十七都、五十八都、五十九都、六十都、六十一都。<br>(12)上饶乡:六十二都、六十三都、六十四都、六十五都、六十六都、六十七都。<br>(13)太平乡:六十八都、六十九都、七十都。<br>三.历史革沿的广信府上饶县由二十三坊、三条街、两个(市)组成中心城区:<br>1.德礼坊 7.盈济坊 13.泰定坊 19.通济坊<br>2.德化坊 8.閲武坊 14.泰安坊 20.阜民坊<br>3.政教坊 9.富有坊 15.常宁坊 21.嚴桂坊<br>4.闤闠坊 10.耆德坊 16.旌孝坊 22.嘉宁坊<br>5.信美坊 11.丰乐坊 17.状元坊 23.德济坊<br>6.武安坊 12.太平坊 18.丰财坊<br>四. 三条街:<br>1.前街:東通玉溪門、西通白塔巷、北临府治、南通譙楼門。<br>2.后街:東通西街、西通狮子巷、北通灵山門、南临府治。<br>3.西街:東通闤闠門、西通西闗、北通后田街、南通草市。<br>五. 两个(市):<br>1.闤闠市:東通玉溪門、西通闤闠門、南通广信門、北通譙楼。<br>2.草市:在闤闠門外西南、東通平政桥、西通陶家埠、南临水溪、北通西街。<br>历史发展<br>立县时幅员:东至沙溪与古太末(今玉山县)为界;东南至永丰镇与古建平县(今广丰县)接壤;南至岑阳关与福建省崇安县相连;西南的布政、清流、崇义(今铅山县之蚌螺、河口、英将)及西北的安辑、葛源(今属横峰县)与古葛阳毗邻;北至灵山、华坛山与古乐安县连接。[2]<br>五代南唐开元四年(940),割清流、布政、崇义三地益铅山。北宋熙宁七年(1074),析永丰镇置永丰县。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划乾元、永乐2乡益铅山县。明洪武二年(1369),划回乾元、永乐2乡。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割安辑乡十五、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四、二十七都及石桥乡三十一都置兴安(今横峰)县。<br>民国25年(1936),横峰县十五都划回上饶县管辖。1939年年割五区港边乡益横丰县。1942年将纸坊乡宋村、通都铺列入横峰县文成乡。1月11日,将新裴乡石溪街等7个自然村划入铅山县石溪乡。<br>1949年5月14日,析县治广平镇置上饶市。1964年月,割沽塘、车头、周田、塔水等村益上饶市。1993年,灵溪、朝阳、秦峰、沙溪“三乡一镇”划入上饶市(今信州区)。1998年8月5日,撤销上饶地区五府山综合垦殖场,组建五府山镇和高洲乡,并划归上饶县管辖。至此,县境总面积与1993年前的2490平方公里相比,减少250平方公里。 <p class="ql-block">古代上饶的70都分别是现在哪些地方?你家是几都知道吗?</p><p class="ql-block">古代上饶的乡、都概况及70都分别是现在哪些地方?你家是几都知道吗?​</p><p class="ql-block">据《上饶县志》云,东汉建安初建县后,县以下区划无考。唐代县以下设乡、亭、里,全县设16个乡。升元四年(940),划清流、布政、崇义3乡益铅山,全县计13乡,亭、里无载。北宋熙宁七年(1074)起, 废亭、里,设都、保、甲,全县13乡,72个都。</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十四年(1331),编造赋役黄册,以乡、都、 里、甲为区划单位。以邻近的110户为里,从中推出丁多的10户轮流充任里长,其余100户编为10甲。全县分为13个乡,下辖5隅,70都,99里。清朝则是以乡、都、图为区划单位,乡统都,都统图。同治年间,全县为13个乡,62个都;</p><p class="ql-block">上饶县领十三乡</p><p class="ql-block">十三乡:1.进贤乡、2.崇孝乡、3.明逺乡、4.灵山乡、5.石人乡、6.安輯乡7.石桥乡、8.开化乡、9.乾元乡、10永乐乡、11来苏乡、12上饶乡、13太平乡</p><p class="ql-block">乡领都: 六十二、四隅,共九十九里。</p><p class="ql-block">(1)进贤乡:城隅、東隅、西隅、南隅。</p><p class="ql-block">(2)崇孝乡:一都、二都、三都。</p><p class="ql-block">(3)明逺乡:四都、五都、六都、七都。</p><p class="ql-block">(4)灵山乡:八都、九都、十都、十一都。</p><p class="ql-block">(5)石人乡:十二都、十三都、十四都。</p><p class="ql-block">(6)安輯乡:十六都、廿一都、廿二都、廿三都、廿五都、廿六都。</p><p class="ql-block">(7)石桥乡:廿八都、廿九都、三十都、三十二都、三十三都、三十四都。</p><p class="ql-block">(8)开化乡:三十五都、三十六都、三十七都、三十八都、三十九都、四十都。</p><p class="ql-block">(9)乾元乡:四十一都、四十二都、四十三都、四十四都、四十五都。</p><p class="ql-block">(10)永乐乡:四十六都、四十七都、四十八都、四十九都、五十都、五十一都、五十二都、 五十三都、五十四都、五十五都、五十六都。</p><p class="ql-block">(11)来苏乡:五十七都、五十八都、五十九都、六十都、六十一都。</p><p class="ql-block">(12)上饶乡:六十二都、六十三都、六十四都、六十五都、六十六都、六十七都。</p><p class="ql-block">(13)太平乡:六十八都、六十九都、七十都。</p><p class="ql-block">————以上资料来源《上饶县志》</p><p class="ql-block">古代有七十都,那么这七十都分别对应我们现在什么地方呢?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听过的也无非是八都、廿八都。广信区石人乡贤士潘固良有心研究于此,经过他常年的各地奔走,请教于当地老人、百姓以及对各地宗族族谱记载分析,终于有所成果,大致得出了古代当时七十都对应现今当下的区域,其研究成果,值得肯定与赞扬,以下为贤士潘固良考证的结果:</p><p class="ql-block">1都信州区郭门、2都灵溪、3都石狮、4都姚家桥一带、5都清水乡、6都煌固镇五村村后田村、7都清水乡丁底杨家村、8都煌固镇、9都汪村乡山底垅、金田坂、10都石人乡内十都:姚村,许家,棉岗,苏桥,缪家,双龙、孟虎底、九塘,姚家,毛宅。外十都汪村乡丁宅村,彭宅村。11都石人乡,姚村,石人村,郑宅塘,桐乌,汪宅,童宅,青山,荷叶。12都郑坊镇,石峡,溪南,楼村,三保地,石人乡杉树村一带。13都郑坊镇、14都汪岭背,枫岭,郑坊镇西山村、15都华坛山镇、16都望仙乡、17都横峰县管不确定、18都横峰县葛源乡、19都横峰县葛源附近、20都横峰县管、24横峰县龙门乡下坊、27都横峰县港边乡、31都横峰县司铺乡刘家村,21都茗洋、22都茗洋关、23都湖村茶园、徐家村高塘,25横峰县龙门畈乡鲁村、26横峰县港边乡、28都湖村乡库前、29都湖村乡大畈村、湖村碧霞挢,30都横峰县司铺乡、32都大地乡、董团徐兰前,33都董团乡山头、34都董团乡马鞍山村、35都董团乡焦石、36都风岭头旧茶坞、37都罗桥街道办、湖村乡孛荠塘村。38都市体育馆附近、旭日镇廖家村墁山39都汪家园沙州棚、40都荷叶街、41都茶亭镇白沙村上宜桥、42都茶亭镇周塘、43尊桥乡方村村、44都尊桥乡乐村石上、45都上沪镇、46都黄沙乡北岸村、47都黄沙岭乡、48镇、49都四十八镇绕桥村、50都五府山镇高州、51铁山乡祭头、52都五府山塘里、53都铁山乡东山底、铁山西岩村,54都花厅镇周坞村、石壁山,55田墩、56都田墩镇湖潭村杨家畈、57都田墩镇七峰岩、58都应家乡口、大横岭、59都应家乡安坑村、60都黄市、61都皂头镇、62都水南街、63都朝阳乡溪边村、林家塘,麻园,64都朝阳青金村、65都周坞、66都秦峰丁宅门、67都秦峰乡、68都沙溪镇、69都沙溪青岩村、70都沙溪镇、铅岭排,宋宅村,煌固镇王陂村一带</p><p class="ql-block">对于广信区石人乡贤士潘固良的研究成果,值得咱们对文化、对历史探求与研究者的肯定与赞扬。当然他之考证,笔者不能肯定说百分之百准确,若有出入其亦在考证完善之中,故而该资料也作为研究地名者参考资料之一,若君有更准确的资料、研究还请不吝赐教。</p> <br><br>现辖乡镇<br>序号乡镇名称面积序号乡镇名称面积<br>01 旭日街道 40平方公里 02 罗桥街道 44.48平方公里 <br>03 田墩镇 50平方公里 04 上泸镇 64平方公里 <br>05 茶亭镇 92平方公里 06 皂头镇 20平方公里 <br>07 花厅镇 30平方公里 08 五府山镇 179.1平方公里 <br>09 望仙乡 93平方公里 10 石人乡 61平方公里 <br>11 石狮乡 28平方公里 12 湖村乡 119平方公里 <br>13 应家乡 58平方公里 14 黄沙岭乡 54平方公里 <br>15 董团乡 88平方公里 16 枫岭头镇 84平方公里 <br>17 兴园街道 (数据暂缺) 18 华坛山镇 209平方公里 <br>19 四十八镇 60平方公里 20 郑坊镇 67平方公里 <br>21 清水乡 120平方公里 22 尊桥乡 70平方公里 <br>23 煌固镇 47平方公里 24 铁山乡 47平方公里 <br>地理环境<br>上饶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信江上游灵山地区。地处赣、浙、闽、皖要冲,史称“八省通玉衢”、“ 豫章第一门户”。东邻上饶市信州区、玉山县、广丰县,南连福建省浦城县、武夷山市,西接铅山县、横峰县,北界德兴市。 北纬27°58′-28°50′、东经117°41′-118°14′。<br>人口民族<br>清康熙《广信府志》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全县有19667户,128860人;嘉靖元年(1522)有12245户,79882人。清顺治六年(1649),全县人口为30957人,男21053人,女9904人。康熙十二年(1673),男24558人,女11959人,共36517人。十三年,耿精忠率部反清,广信府副将柯升响应,十四年,清军征讨耿精忠部,杀戮县人26006人,其中男17435人,女8571人,加上大量人口外逃,仅存10701人。此后,社会稳定,人口逐渐增加,据清同治《上饶县志》载:康熙五十二年(1713)人口30922人,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67年中人口增加到181629人。嘉庆三年(1798),有56698户,187712人。道光三年(1823),有56961户,198278人。同治五年(1866),有74079户,364308人。<br>《江西年鉴》载:民国5年(1916),上饶县有72634户、370875人,17年,户数降到71212户、人口降到340290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当局对境内苏区实行围剿,被杀害的革命烈士就有3957人。民国22年,人口降到290783人。24年,人口有所回升,有65666户、339870人。据《前线日报》载:民国33年,有321798人。34年有71000户,316000人。36年,县政府第四科统计,全县有69091户,322128人。<br>1953年7月1日零时,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有84442户,326695人。1964年7月1日零时,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有91580户,426763人。1982年7月1日零时,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有127713户,671971人。2010年11月1日零时,上饶县常住人口总数为700267人。共有家庭户169513户,家庭户人口为679571人,占总人口的97.04%。根据2014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2014年年末全县户籍人口82775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7347人。<br>性别比例<br>上饶县人口历来男性多于女性。清顺治六年(1649),男21053人,女9904人,以女性为100对男性的比例(下同),性比例为212.57。康熙十二年(1673),男性24558人,女性11959人,性比例为205.35。民国5年(1916),男性223033人,女性147842人,性比例为150.85。民国36年,男性177986人,女性144142人,性比例为123.47人。<br>新中国成立后,女性人口不断增大,性比例逐渐趋于平衡。1949年,男性人口167102人,女性人口140822人,性比例为118.67。1953年,男性人口174848人,女性人口151847人,性比例为115.15。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男性226δ19人,女性200244人,性比例为113.12。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男性351087人,女性320884人,性比例为109•41。1986年男性371654人,女性339162人,性比例为109.58。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男性为360520人,女性为339747人,性别比为106.11。<br>年龄构成<br>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査,上饶县人口0—14岁的有182581人,占总人口42.78%;15—64岁的有227032人,占总人口53.20%;65-89岁的有17109人,占总人口4%;90岁以上的有13人;年龄不详的有28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人口0—14岁的有275647人,占总人口41.02%;15—64岁的有365993人,占人口的54.47%;65-89岁的有30257人,占总人口4.5%;90岁以上的有74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0—14岁的人口为178314人,占总人口的25.46%;15—64岁的人口为474219人,占总人口的67.72%;65岁及以上人口为47734人,占总人口的6.82%。<br>教育程度<br>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有127438人,占总人口29.86%。其中大学510人;髙中3094人;初中11358人;小学112476人。12及12周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38.50%。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有小学文化程度254987人,占总人口37.95%,有初中文化程度63482人,占总人口9.45%,有高中文化程度23017人,占总人口3.43%,有大学文化程度810人,占总人口0.121%,小学以上各种文化程度共有342296人,占总人口50.94%,占6岁以上人口59.88%。12及12周岁以上的文盲、半文盲人口178362人,占总人口26.54%,比1964年占总人口38.5%下降了11.96%。<br>2010年,上饶县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的23308人;具有高中(含中专)受教育程度的53809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222995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293933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上饶县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0931人,文盲率为4.42%。<br>城乡分布<br>上饶县人口主要分布在信江两岸和各个冲积平原上,以农业人口居多。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950年91%,1958年94%,1965年88%,1978年95.65%,1986年94.94%。201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259018人,占总人口的36.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441249人,占总人口63.01%。<br>民族构成<br>上饶县居民以汉族为主。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有10个民族,汉族426687人,占总人口99•98%;少数民族76人,其中,回族25人,满族23人,畲族2人,侗族3人,壮族15人,苗族1人,瑶族4人,傣族1人,土家族2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有11个民族,汉族人口671874人,占总人口99.98%,比1964年增加了245284人,增长57.49%。少数民族人口97人,比1964年增加了21人,其中回族36人,壮族26人,苗族14人,满族9人,土家族4人,彝族3人,黎族2人,蒙古族、藏族、侗族各1人。<br>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上饶县除汉族外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其中汉族人口为697515人,占总人口的99.6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752人,占总人口的0.39%。其中畲族人口2277人,占总人口的0.33% 。<br>方言<br>上饶县方言,主要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上丽片。在一些地方还有一些方言岛使用闽南语、赣语、客家话等方言。<br>风景名胜<br>上饶县境内山清水秀,有七峰岩、石人殿、枫泽湖、月岩洞、南岩等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境北灵山,72峰,峰峰皆秀,唐宋时期被列为道教第三十三福地。境南五府山,景观别致,站在五府山峰可一览浙江的衢州府,江西的饶州府、广信府,福建的建阳府、南平府,五府山由此而得名。九十分钟车程内有国家级旅游胜地三清山、龙虎山、武夷山、龟峰等景区。 信江江左有震惊中外的上饶集中营遗址等,江右有旭日广场、赣东北乐园、四星级京都国际酒店等。<br>著名人物<br>姓名备注<br>王贞白<br> 唐文学家<br> 徐元杰<br> 宋状元<br> 郑以伟<br> 明大学士<br> 杨时乔<br>  吏部左侍郎<br>  叶镗 刑部侍郎 <br>娄谅 理学家 <br>杨惟义 著名昆虫学家 <br>以上摘录:乾隆上饶县志、民国上饶县志、部分资料,古代地名与现代地名区分有所不同,原文如此。<br><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