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北京的惬意,似乎离我们渐行渐远了;北京的乡愁,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了。</p><p><br></p><p>我还记得过去很多北京人在小酒馆里叫上一盘花生豆,二两二锅头,就心满意足了。一个人自斟自饮,那是独闷儿的享受;两三知己开怀畅饮,那是兄弟的抒怀。</p><p><br></p><p>这饮酒的人也很奇怪,筷子夹上一个豆,将放在嘴里时,却不放进去了,一定要用嘴够,慢慢的,一点一点的,直到嘴快碰上那个豆了,一吸气,豆便嘬了进去。这还不算,豆在嘴里,还一定要“故呦”(音)半天才会嚼碎了咽下。</p><p><br></p><p>喝酒也便如此,酒盅的边沿儿碰到嘴唇上,嘴要一点一点的把酒吸溜进去,估计吸溜的那点还不到半钱,更有人还故意的要发出那“吱吱”的声音,以显示那样的一种“美”。</p><p><br></p><p>其实,大多数北京人的生活原本就像这吃花生豆就二锅头,没那么复杂,也没有什么大美之心,就是那样的小不溜儿的,美不嗞儿的生活,让你就觉得那么舒坦。</p> <p>但如今这“花生豆”被“撸串”代替了,于是咀嚼变成了“狼虎”;“二锅头”也被冰啤替代了,于是“咂摸”变成了“牛饮”。仿佛间,那一份简单的惬意沾染了呛人的烟火气,捎带手的还有那么几分的“臊气”。</p><p><br></p><p>可是,对于此,你也无能为力。因为时代总是要变化的,你从还是不从,它都如此。你想停下脚步,可是这个城市却裹挟着你不得不往前奔命,每个人都变成了“骆驼祥子”,欲罢不能。</p><p><br></p><p>所以当北京人偶尔停下偷口气的时候,他会情不自禁的涌上一种“乡愁”,这不是对失去的那些胡同、院落、文物、古迹、语言……的惆怅,而只是对失去了散淡、惬意生活的不适。</p><p><br></p><p>如果你是来北京打拼的,当你过年过节回到家乡的时候,看看青山、小桥、老城、小镇,或许可以短暂的享受那旧有的童年生活,感慨在北京打拼的不易。</p><p><br></p><p>但是北京人呢?他们固然还有荷塘,却没有了“月色”的静谧;他们固然还有银杏树,却哪里还有这故都的“悲秋”呢?</p><p><br></p><p>物是人非,没有情怀,没有乐子,一切不过都是俗物罢了。</p> <p>其实,惬意也好,舒坦也罢,原本只是一种个人的感受,但为何今天却成了北京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追求呢?只是因为当前辈讲述那些过去生活的妙处时,我们只能艳羡,却无福享用。但“奇妙”的是,如果有人真要重新回到过去那种生活,你就又会觉得他是那么的别扭,甚至是膈应。</p><p><br></p><p>你也许见过这样的一些年轻“老北京”:穿上对襟的衣服,拎上一个鸟笼子,在车水马龙里听着人工养殖的百灵或者画眉的鸣叫;怀里还揣着个葫芦,里面又是人工孵化的草虫儿;手腕子上总是要缠上三五个串,一串金丝楠的,一串绿松石的,一串蜜蜡的,一串南红的;一不留神可能再戴上一串羊肉的,闲的时候吃一口能够解饿……</p><p><br></p><p>何必呢?既然我们已然无法回到过去,那么还要这些形式的东西干什么呢?你可知道在那小不溜儿的,美不嗞儿的生活背后,是一种“天人合一”,效法自然的人性之道;它不是装出来的,而是随着人性过出来的。</p><p><br></p><p>今天,我们是否也要顺着今天的自然,过得敞亮些呢?只要我们过得不贫气、不俗气、不艳气,那种北京人的惬意和散淡,那种北京人的“找乐”精神,那种小不溜儿的,美不嗞儿的生活,不就又回来了吗?</p> <p>其实,有“乡愁”也未必是件可怜的事情,至少我们还会有一些记忆,写出来,画出来,便是流传下来的文化——城墙倒了不可怕,文化总是不能倒的。</p><p><br></p><p>梁漱溟说文化“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了”,所以,让今人与后人知道“北京人生活的样法”总是好的,既不会让自己背上“装”的包袱,也能够让更多的人真正的了解北京人,至少能够分别出散淡与懒惰的区别,至少能够知道对“小不溜儿的,美不嗞儿”的追求和胸无大志的区别。</p><p><br></p> <p>由此,我突然想到了一位画家,杨信,北京土著,我的同事。他有很多的头衔,但是能够让我记住他的,却只是他的作品。因为他总是画那些我们渴望不可及的老北京生活,由此唤醒我们关于这个城市的那些真正的记忆。</p><p><br></p><p>当然,他并不是想让我们重新回到那样的生活中,而只是想以北京人的眼界去治疗更多北京人的心病——</p><p><br></p><p>莫让乡愁白了少年头。</p> <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声明</b><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推广内容若涉侵权必删。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崇尚分享。</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