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卓娟初中语文名师+简报第10期 微课展示系列之二

ziyiaaaaa

“微课”因其短小精悍、内容集中、善于突破,可以快速解决我们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盲点问题,成为前一阶段线上学习不可或缺的应急手段,也将成为下阶段衔接教学中不可多得的辅助手段,因此,这个短短的学期我们主要围绕“微课”进行研修活动。前期上交了一些微课,老师们都很认真,有老师弱弱地问:我录了微课,不知道符合要求吗? 嗨!这在咱们研修共同体中不应该是个问题,因为我们有金钥匙2019年获得西安市微课一等奖的——张敏老师。 张老师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虽然当时她正为高三复学忙碌,但还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赶写了微课教学设计、微课制作经验交流稿。4月27日,在研修共同体主持人胡老师的主持下,全体同仁一起学习了张敏老师获得市级一等奖的微课 《&lt;陈太丘与友期&gt;之成语学习》。 <div>  大家在认真学习的同时,围绕“微课”这一话题,各抒己见,在线上畅谈了自己的感受,有提到张老师微课给自己的启示,也有自己制作微课的困惑,使用微课的收获等,不一而足,但都来自大家的工作实际,真正探讨解决了一些工作中的难题,这也正是我们研修的目的。<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陈冬梅</b> </h3> <h3>  张老师的微课切入点小,结合初一学情,内容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原则逐一落实,引导学生逐步体悟文言文字词翻译中总结归纳的意义,促进语言积累,学生易于掌握,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张老师的课件优美素雅,微课精炼有针对性,对我的启发很大,感谢张老师的分享和指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史建义</b></h3> 要进一步明确“微课程”的出发点。注意不能为了微而微。<br>  文言文教学,要砸实其“言”,正像此次张老师将文言实词同成语相联系一般。但不可忽视其“文”。语文核心素养如何体现在文言文教学中,值得同仁们认真思考。<br>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大家在各尽其能,各抒己见的同时,要更多思考方法与目的之间之关系。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二者不可偏废。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冀晓芳</b></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由张敏老师的微课《陈太丘与友期行之成语学习》,我想到了些许含有“微”字的成语,例如微不足道、微察秋毫、辞微旨远、微言大义、见微知著、见微知著、防微杜渐等等 。顾名思义,“微”就是微小的、细小的,轻微的意思。所以“微课”也就是“微小” 的课堂,短期的课程,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针对某个知识点,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解决教学中某个遗留的重难点、疑点或者考点。<br></h3><h3> 这就对老师提出了十分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录制微课视频的技术,更要找准这个“微”点。制作微课最关键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而不是从教师的角度去制作,所以老师要做到“场上无学生,心中有学生”,从学生最希望要解决得知识点、重难点来确定录微课的选题。张敏老师的微课就选择了教学中典型、难点和重点,是传统教学中不能很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屈卓</b></h3> <h3>  学习完张敏老师的这节微课,我对微课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词语的学习本身比较枯燥,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但张老师这节课却给了我讲解拓展词语一个很好的范式。简短的7分多钟,既让学生记住了文言文中的词,也拓宽了学生的字词面,将文言与成语学习很好的关联在了一起。尤其是其中选择的委肉虎蹊、引车卖浆两个成语,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节微课虽短小,知识点少,但利于学生接受。如果能做成一个系列,一点点积累,学生一定有很大的收获。</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邹子熠</b></h3> 张敏老师的微课角度小而实用,通过知识迁移的方式,学生既识记了文言字词,又积累了成语大义,实现了文言文授课的“一箭双雕”。<br>  不过微课中出现了一个细小的错误,第一张PPT,张老师想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引”字衍生出来的成语,但在讲解过程中不小心说成了“引之”的“之”(一个美丽的小错误~)。张老师的微课给我很大的启发,我想在我今后教授文言文时,也想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孩子们不再觉得文言文枯燥难懂。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姚菲</b></h3> <h3>  张敏老师《陈太丘与友期行》这节微课,由重点字引出相关成语介绍。主线清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精彩有趣。</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蒋莉君</b></h3> 平时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大多注重的是对字词的理解,内容的分析,而张老师的微课却从字词引申出来的成语入手,让学生在理解成语的意思中来掌握字词的意思,选点很新,这是我从来没有想到的。<br>  对于微课而言,切入的角度、内容很关键。但平时几乎是没有涉猎,不知从何着手。看了张老师微课制作的整个过程,对我启发很大,无论是从制作的技术上,还是内容选取的角度方面,都要不断的学习!<br>  我也常常给学生说,古文里词语的意思依然保留在今天的成语里,也经常举例给学生,但从来没有把这个选材和微课联系起来,所以,我们都收获颇多。感谢张老师的无私分享。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吕佩昕</b></h3> 张敏老师的微课切口与众不同。往常我们在学习文言文词汇的时候,都是单纯枯燥的翻译,古今异义等,要求学生强记背诵,大多提不起很浓厚的兴趣。往往是老师教起来乏味,学生听起来无味。但张敏老师采用这样的方法,打破了原来固有的授课方式,从形式上就吸引住了学生,原来文言文,不止有翻译,原来词语背后的奥秘,还有这么多。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探索拓展的新思路,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愿意去学。同样,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带着教材走出更广阔的范围,探索更多教材旁生的内容,不也能给老师带来更多的乐趣吗?教师教起来有了兴味,能带给学生更多内容;学生学起来有了趣味,能激发老师广阔的思路。才能做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陈芙蓉</b></h3> <h3>  我理解的“微课程”,不等同于课堂的一小段,应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设计。它有特别的题目,简明的讲解,有一目了然的内容提要,是集中简洁地讲解一个层面上的知识。这样的短视频呈现的教学内容,容易识记,让人印象深刻。当然,加上悦目的画面,恰当的背景音乐,会有引人入胜的效果。张老师的微课让我获益匪浅。</h3><h3> 我遇到的问题:1录制的过程中一旦有错,只得一次次重来,可以剪辑吗?2无论如何调整,录制的声音都不够大,有好办法吗?</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小丽</b></h3> 我观看了张老师的《陈太丘与友期》微课,阅读了《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及微课经验交流稿,受益匪浅。下面我说说自己的三点感受。<br>  1、理解了微课之“微”的含义。张老师为我们分享了自己设计的微课及微课经验,让我对微课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为我今后制作微课提供了参考。我认识到微课除时间短、文件小、更应是内容之“微”,或是一个小小的知识点的透彻剖析,或是一篇文本一个角度的深刻解读,选题要好,适合用多媒体表达,是教学中典型的重点、难点问题。微课设计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有启发性,要有设计、有创意、要新颖;教学过程精练;实效性强。<br>  2、明白了制作微课的基本要求。张老师从微课制作流程、PPt内容设计、版面设计、制作软件等方面都做了具体详细的介绍,让我对如何制作微课有了较全面的了解。<br>  3、微课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张老师不仅为我们介绍了微课理论知识,还呈现了《陈太丘与友期》微课设计,选取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重点字词翻译,拓展到成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这节微课设计有创意,制作精致,值得我认真学习。<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邓皎昱</b></h3> 仔细听了张老师的微课,很受启发结合自己的文言教学,谈一谈自己的想法。<br>  1、微课之“微”,我们喜欢在网站上看到的视频,往往就是集中在一个小的知识点,通过画面和讲解,迅速学到,引起长度和精度都需要把握,如喜马拉雅的讲解,最近很火的罗翔教授的刑法课程。张老师集中在“陈太丘与友期行”的重点实词,不是简单的记忆,而是用小视频结合学生熟悉的成语,由熟悉到陌生,有助于学生记忆,达到微课效果,获益匪浅。<br>  2、实词教学反思,中考17题实词是得分点,如何让学生很好掌握,成语、俗语是一个很好的迁移的思路,张老师讲“引”表示拉,用“引车卖浆”,既讲解了实词,也有成语讲解,成语是经过洗练的语言,对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有保留,可以用于文言教学。<br>  思考,很多文言现象都是可以用生活的例子来讲解的。《桃花源记》的“咸来问讯”的“咸”,可以隐身陕西地名“咸阳”,咸表示都,山南水北为阳。再如我们熟悉的成语“狼吞虎咽”,“狼”和“虎”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狼、虎一样,《小石潭记》中的“斗折蛇行”中名词作状语也能引申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宋鹏</b></h3> 张老师微课课例,可谓“微创小口治大病”。 <br>  “微创小口”是说,较文言实词只能靠背记的一般认识来说,借助成语可直接将文言词义直接迁延到本义,这是一种讨巧的思维方法。“治大病”是说,文言文教学中实词释义,学生依靠死记硬背,无法有效突破此难点。它成为文言阅读中的重灾区。<br>  文言实词教学中,部分实词确须熟记义项,但大多数实词还可以借助成语、语境等方法去解决。<br>  一个小建议:今后教学中我们可以直接将借助成语理解词义的方法命名为“能用成语用成语”,让学生把这种思维变成一种实战语文的方法去使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何纯华</b></h3> 张老师的微课教学设计紧扣学习任务,同时能做到精练、简洁、奇巧。把教学内容需要拓展的地方,适时地用微课的形式引入课外学习资源,以拓展学生课外学习的渠道。教学内容精练,教学环节等层面设计简洁明了,方便学生反复查阅学习。微课只能是教材的某一方面的内容,是一个“点”,但是这个“点”不是孤立的,它应该立足于整篇教材的“面”。“点”的学习是为“面”服务的。张老师的微课,很好地做到点面结合,把成语教学的“点”放在《陈太丘与友期》的“面”的背景下进行研究设计。对我很有启发,值得学习借鉴。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晓红</b></h3> 长假期间,咱们老师用简单的道具做出了经典的小视频,发给学生看。有的是十几分钟的重要知识点讲解,有的是两三分钟的题目讲解,有的是惟妙惟肖的小故事,有的是预习视频……虽然很简单、很平实,但却很实用,这样的微课就是高品质的微课。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仝静</b></h3> 张老师的微课从“微”着手,落点在“大”上。一方面,“微”体现在张老师抓住文言文学习的文言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记忆。让学生在掌握课内字词的同时,还能课内外相勾连,这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的收获很“大”;<br>  第二方面,张老师精心选择的这些成语,都是从课文中的某一个字出发,每个字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成语,给学生留下了学的空间。从“微”到“大”,真正落实了学生理解、记忆和运用文言词语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向更大的目标进发。<br>  第三,课程之“微”,启发之“大”。张老师的微课另辟蹊径,将一个成语学习贯穿在整个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反观我在文言文教学中,经常是一言堂,要求学生翻译,告诉学生要学会字词和文言知识的迁移。而这样的迁移如何进行,并没有给学生具体的方法指导。张老师的微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教无定法,有心研究的人一定会找到无法之法。感谢张老师的辛苦付出!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姚静</b></h3> 张老师的微课主题突出,设计巧妙,充分体现了微课的特点——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这节课以文言文中的词语作为切入点,却并不停留在简单的词语释义,而是将这些文言词语同现在仍具有生命活力的成语联系在一起,既利于学生理解词语,也利于学生加深记忆。张老师的这节微课,不仅对我的微课设计有很大的启发,也让我反思自己的日常文言文教学。之所以有学生对文言文有畏难情绪,不是因为内容有多难,而是因为课程设计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仰宗尧</b></h3> 张老师的微课给我们文言文教学提供了很好的范式,那就是将文言字词的讲授放置于整个汉语语境中,将它们和我们常用的但容易忽略的成语联系起来,降低了学生的畏难情绪,给学生的学以及老师的教提供了精巧而有效的方法。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张瑜</b></h3> 一节精美的微课,其制作的艰辛程度,不亚于一节完整的课。张老师的微课为学生学会迁移文言字的意义,建立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的联系作了很好的示范。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也是给我做了一个微课制作的示范!谢谢张老师的微课和详尽的微课制作经验总结! 认真观看了张敏老师的微课《&lt;陈太丘与友期&gt;之成语学习》,不由赞叹,不愧是西安市一等奖作品,张老师的微课设计制作亮点颇多,很值得学习,尤其表现在她的重积累、理念新、体现微课“小而精”的特点方面,现简单分析如下:<br> 一、重积累<br> 2011版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张老师的微课很好的践行了这一理念。<br> 1、语言知识的积累<br>学生掌握了“期”“去”“委”“信”“引”“顾”本文六个最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其中大部分古今异义,是本文文言词句理解的重难点。<br> 2、语言材料的积累 <br> 成语的积累:不期而遇、去危就安、委肉虎蹊、言而有信、引车卖浆、瞻前顾后、这些成语,有学生熟悉的,也有比较陌生的,但结合本文文言词语的学习,学生很容易理解,积累并正确运用。<br> 3、学习方法的积累 <br> 张老师重视学法指导,在引导学生学习文言词语时,贯通古今,使古汉语和现代汉语学习互相促进。正如张老师自己所说,“拉近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距离,又增强了趣味性,更是能在文言文与成语学习上实现一举两得”。<br> 二、理念新<br> 1、语言学习和思维发展同步提升,课内学习向课外拓展延伸。<br> 2、有大语文观,处处留意皆语文。新教材观,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br>  3、以学定教,有人说,中学生学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br>  张老师能直面学生学习的难点,找准突破口,授之以渔。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从学生学习的需求出发,给学生学习以切实的帮助。<br>  三、小而精<br>  形式短小:7分钟的微课,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轻松愉悦,没有负担。<br>  内容精要:围绕文言词语和成语中同字同义的联系,打通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学习。内容集中,重点突出。<br>  设计精巧:结构简单,表达凝练,画面雅致。 整场微课的观摩学习及研讨持续了四个小时,感谢大家深思熟虑后的精彩发言,相信从彼此的发言中也会得到一些启发,让我们一起汲取营养,互助同长!<br>  张老师为我们提供的不仅是微课范本案例,更重要的是对语文教学的个性化思考、实践、总结,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索,期待大家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也能够多出好作品。感谢史老师的指导!感谢张老师的无私分享!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我们下次研讨再会! <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文字编辑:吕佩昕</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美术编辑:邹子熠</div>

微课

张老师

学生

成语

教学

文言文

文言

学习

老师

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