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夏口 【唐 罗隐】 <div>汉阳渡口兰为舟,</div><div>汉阳城下多酒楼。</div><div>当年不得尽一醉,</div><div>别梦有时还重游。</div><div>襟带可怜吞楚泽,</div><div>风烟只好狎江鸥。</div><div>月明更想曾行处,</div><div>吹笛桥边木叶秋。</div><div>诗人在汉阳城下短暂的停留,却留下念念不忘的美好回忆。而今的我-一个生在汉阳,长在汉阳,工作在汉阳的人,深深依恋着小城的每处风景。特别是儿时穿木拖鞋,行走在显正街和西大街的青石板路上,发出“乒乓”的声音,是那样特别特别好听。</div><div>行走在拆建中的小城路,显正街+西大街的<b>过去</b>,使我不停的看有关汉阳的书籍,寻觅古城小路的过去。探索这条亘古未变的成因。<b>现在</b>,这条路正在拆迁中,我用文字和相机记录着改变的瞬间。</div><div>在网上搜索,找到这条路的<b>未来</b>建设规划。未来的古城小路是怎样的?</div> 显正街东起东门长江边,向西穿鼓楼东街、阳新路与西大街相连。全长858米,宽约5米。<div>这条街是汉阳古城内东西中轴线的主要街道,从北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大水将汉阳城冲毁,直到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汉阳守军黄干修筑汉阳城,这条路的方向位置直到现在都未变过。</div> <div>西大街东接显正街,向西穿过鹦鹉大道、西桥路、到翠微横路。全长860米。</div>西大街自唐高祖武德初年(公元618年)建沔洲城(汉阳城)时,在城西设孝感门,至明、清时,汉阳城西建城门为凤山门,西门内外的街道称为西门正街和西门外街。 这是古街与现代地址对照图,从图中可看到,与历史上方向和位置基本未变。这就是古街的魅力所在。 喔,这是我找了好久的显正街老照片。武汉三镇中,有关汉阳街道的照片甚少。其原因是街道面貌改变少。<div>唐代街道上用青砖铺,明代用青石板和麻石铺筑。这是汉阳第一条石板路。</div> 用这些老照片来说明显正街和西大街的繁忙的街景,主要原因在于街道位置很重要。它是连接武昌和汉阳的重要通道。东门有码头,是当时物流转运的中心。有诗为证。<div>夜泊汉阳 【清 赵翼】</div><div>一派晴江接汉川,</div><div>落帆风紧到堤边。</div><div>繁星历乱千樯火,</div><div>幻市青红万瓦烟。</div><div>孔道舟车人似海,</div><div>中宵弦管月当天。</div><div>经过别有雄繁意,</div><div>笑我何求也停船。</div><div>你看,江边和街上多热闹。</div> 各种行当一应俱全,小商小贩的叫喊声响彻古街。 这是现在使用的街道地图。不知未来还有没有这些街道名称? 说旧时街景还得从东门茶楼开始。东门离码头近,茶楼和酒楼很多。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右上图是茶楼所在位置。<div>当时茶楼非常热闹,特别是早上。有谈生意的,有喝早茶的。到了下午和晚上,有听评书的。</div><div><br></div> 汉阳老字号“老锦春”酱品距今有250年的历史。<div>汉阳老锦春酱园创建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经营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第七代传人王春卿接手,改名为“老锦春酱园”,以标榜百年老店。1954年第八代传人王志远以8000元将“老锦春酱园”售让给武汉市合作社。“老锦春酱园”改名为“汉阳酱园”。1959年酱园归属武汉市蔬菜有限公司,搬至汉阳腰路堤。1988年“琴台”牌陈醋和蓑衣萝卜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牌奖。</div><div>儿时在和平巷小学读书时,时常到对面“老锦春”去买蓑衣萝卜吃,那酸甜的味道至今难忘。</div><div>据说,该厂已停业。哎,何时再尝这“老锦春”酱品的汉阳味道?</div> 敬节堂位于显正街东门,俗称“寡妇堂”。原来的和平巷小学在它隔壁。<div>由汉阳知府钟谦均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所建。用朝宗门通判旧署改建。有房屋96间,可安置上百名寡妇。</div><div>敬节堂门口设一门楼,楹联为“湘水东来江上泪流斑竹血 夕阳西下城边塔映古榴花”,横联为“名节完好”。</div><div>“文化大革命”中,敬节堂被拆除。</div> 朗星巷位于显正街东段南侧,东南临拦江路,北至显正街,西至鼓楼东街。<div>朗星巷旧时分为郎官湖巷和魁星巷。皆因唐代诗人李白在郎官湖游玩过,为纪念他,在湖边修了魁星阁。</div><div>宴游郎官湖赠汉阳王县令 </div><div>【唐 李白】</div><div>南湖秋月好, 王宰游相邀。</div><div>锦衣郎官醉, 罗衣舞女娇。</div><div>笛声宣沔鄂, 歌曲上云霄。</div><div>别后空愁我, 相思一水遥。</div><div>这明月佳景,美酒,丽人,好曲调使他诗性大发,留下美好诗篇,也给汉阳古城增添一道亮丽光彩。</div><div>看看即将拆迁的巷内房屋,那古典上翘的屋檐和古香古色的建筑,为我们留下无尽怀念。</div> 这是汉阳协镇署建筑的对照。 难得的汉阳衙门老照片,使我们看到它原来的风貌。我们小时候好像还看到过。后修建客车制配厂拆了吧。该厂搬迁后,现在建了小区。<div>汉阳五里墩、七里庙、十里铺的计程点在这里。是汉阳府的行政中心。也是显正街的中点。</div> 鼓楼东街在显正街与拦江路之间,东临朗星巷,南抵拦江路。当年在附近还建有魁星楼、太白祠、观音庵等。试想一下,当夕阳西下,城里飘着淡淡的炊烟,这时从鼓楼传出浑厚的暮鼓声,人们在家喝着小酒,该有多么暇意。 共勉街东与鼓楼东街为邻,南靠拦江路,西接阳新路北依黄祥巷。<div>共勉街的牌坊始建于明代中期,现存牌坊6柱5门,宽14.3米,高6米。<br><div>明清时,汉阳城内的县学府非常气派。门口树有贡院坊。每逢举行乡试时,学子都来参加,挤满街巷。汉阳的教育在省内影响非常大。</div></div> 武汉市第三中学,位于拦江路150号。<div>前身为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创办的晴川书院。</div><div>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汉阳府中学前堂。</div><div>民国元年(1912年)更名晴川中学。</div><div>1954年定名武汉市第三中学。</div><div>获湖北省教育、改革名校和湖北省示范学校称号。</div><div>上面是学校旁通向长江的夹河。现在无。</div> 在汉阳消防队的对面,有一座汉阳剧场,院内还有一石头乌龟,儿时的我们经常去爬上爬下。<div>它是早期汉阳文化活动中心,据说京剧大师梅兰芳和其他名演员都来此演出。</div><div>此图是网上搜的,真实的照片没见着。</div> 民国十年(1921年)爱尔兰传教士高尔文在汉阳显正街购买民房改为西门天主堂。<div>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天主教传教士葛鲁森扩建西门天主堂,奉圣高隆为主保,名为圣高隆庞堂。</div><div>1966年,圣高隆庞堂改为工厂。</div><div>1990年经过维修后的圣高隆庞堂恢复天主教活动,称显正教堂。</div><div>左边的天主教堂照片较少见。</div> 五医院前身为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创办的高隆庞诊所。<div>1946年更名为圣柯隆伴医院。</div><div>1950年由武汉市卫生局组建为汉阳医院。</div><div>1953年定名为五医院。</div><div>1996年被审定为三级乙等医院。</div><div>1938年,加拿大白求恩大夫曾在高隆诊所抢救伤员。</div><div>是汉阳大中型综合医院。左边是老照片。</div><div>特别是在今年抗击新冠病毒疫情活动中,广大医护工作者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向她(他)们学习致敬。</div> 南城巷和北城巷是显正街和西大街的分界线。南城巷的市场很活跃,若你现在去逛逛,还可体验到。 武汉市第23中学,前身“训女书院”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由中华基督教会为纪念英籍李修善牧师而建。<div>辛亥革命(1911年)改书院为汉阳私立训女女子中学。</div><div>1953年由湖北省教育厅接办,改名为湖北省汉阳女子中学。1954年划归武汉市管理,更名为武汉市八女子中学。</div><div>1957年易名为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同时招收男生。</div><div>1996年学校百年校庆时,历届校友达3万余人。</div><div>2006年搬迁十里铺。该校被评为“湖北省示范中学”、“武汉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div><div>左三为现拍的。</div> 汉阳学校活动老照片 元妙观位于西大街75号,创建于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div>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真宗赐名“天庆”。</div><div>元皇庆元年(1312年)改名“玄妙”。</div><div>清康熙年间,因避玄烨之讳,改名“元妙”。</div><div>元妙观经3次被毁,5次重修。日渐衰微。</div><div>1945年民国将汉阳第二小学,第三小学迁至观内。</div><div>1958年元妙观房产交区管理。</div><div>1985年由武汉市道教协会收回。</div><div>它是武汉地区道教中最早的十方丛林。历史悠久。</div><div><br></div> 说完古城小路的过去和现在,我们看看它的未来。现在就从西大街西端说起。 你们看了规划后,会感觉这条古街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气势非凡的,具有民族特点的仿古建筑,将带您进入古老而又神奇的小街。 看这西大街古色古香的建筑,仿佛又回到过去的历史岁月。 这是一个将哥特式教堂建筑与现代建筑融合一起的设计。 精心的设计,完美的构想, 这是部分景点的设计图,保留了汉阳古街特色,加入了现代的创新元素。<div>相信一个崭新的显正街和西大街,即将呈现给我们。<div>到那时,我还要穿着木拖鞋在街上走走,让那“乒乓”的响声撞击我的心灵,钩起那历史的回忆。</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