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你没有如期归来</p><p>而这正是离别的意义</p><p>诗人北岛说——</p><p>枝繁叶茂的沈家大院家族</p><p>又有多少人如期归来</p><p>但最有意义的</p><p>则是——</p><p>一份保存百余年之久</p><p>盖有清光绪府县正堂大印的“执照”</p><p>为我们揭开这座百年古宅的神秘面纱……</p><p><br></p> <p><b><i>5、百年房契叫“执照”</i></b></p><p>说到沈家大院家族后人,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原建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今年已73岁的沈振宇。</p><p>年过古稀的沈老虽然胡子白了,但上着一件浅灰色短袖衬衫、下着一条深色裤子、足蹬一双休闲网眼鞋的他,看上去面色红润、皮肤紧致、身体健朗。他和老伴、女儿女婿一家就居住在沈家大院宅门进去的一幢二层小阁楼上。听我和沈家大院家族后人沈正春道明来意,他爽快地说给我们看份资料。</p><p>沈老说完,“蹭蹭”带着我们健步登上二层小阁楼客厅,从一个长圆筒里抽出一沓卷起的纸张,小心翼翼地放在地上摊开——</p> <p>天哪,我们还真开了眼界:这竟是沈家大院家族保存了116年还多的房契原件——“执照”。另两份沈家老祖在西庄荒地购买房屋、地基的契约年代更久,一份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一份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还有两份,分别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钦命头品顶戴云南等处承宣政使司布政达春……”为标题,颁发给沈兴德的沈家大院“执照”和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云南省地政局”和“建水县地籍管理办事处”颁发的沈家大院“土地所有权状”。</p> <p>而这份记载沈家大院来历的房契“执照”,落款日期为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日(公元1903年12月20日),迄今快满117年。</p><p>“执照”文字为楷书繁体字,字面整洁工整,为竖排由右至左阅读方式。开头为“军机处存记升用府署云南临安府事另辅直隶州正堂左 钦加同知衔署理云南临安府建水县事辅用县正堂梁为”字样标题。正文开始为“发给执照以凭管业事照得本府县奉谕查抄郭逆瓦房一所……”接下来的文字详细叙述了整个大院50余间房间、12个天井、护山耳后园一块、大门照壁一堵、马房一厦、后路两个等房产具体方位。并列出了“四至界限” :“房坐落圆觉寺右侧,东至圆觉寺田地脚,南至曹姓房屋脚,西至杨姓地脚,北至杨姓空地脚。计周围四十九丈五尺。”</p> <p>“执照” 全文300余字、没有标点符号,盖有府县正堂大印,实缴购买郭氏大院价银2800两,权属人为沈家大院家族四世祖沈朝宝的五个儿子:沈兴德、沈兴祥、沈兴彩、沈兴源、沈兴尧。</p><p>民国三年(1914)十二月十九日,民国县府知事又补发给沈兴德一份沈家大院房契“执照”。仍然用繁体字书写、文字竖排,从右至左阅读。标题为“建水县知事杨”。为补发“执照”。原因是“临安分行因兵变遗失压契”,经查明补发该“执照”。</p><p>沈老告诉我们,这些房、地契“执照”是20年前交到他手上的,当时契纸已发黄且薄如蚕羽,是他拿去重新装裱,小心保管。他还说,在建水西庄,素有“沈郭二姓黄三家”之说。小西庄的名称就是因为分成几支的沈家先人,从建水西城门外的西庄荒地来此地建盖宅院居住而得的名。</p> <p>清光绪年间,居住于西庄荒地的沈姓家族因在个旧矿山开矿集聚了财富,于是纷纷进城买地建房。沈家大院家族四世祖沈朝宝也有了进城建房的打算,那时,沈姓已在建水西门城墙内的指林寺东侧,观音仓后面,圆觉寺前后的荒地上建盖了几个大宅院。光绪二十八年,同为西庄荒地人的周云祥举起反清大旗,组织“反清仇洋”的矿工、农民起义。光绪二十九年四月二十日夜间,起义军攻打临安城,镇守西门城楼的团练管带郭景仪不仅是西庄荒地人,而且还是周云祥的“拜把子”兄弟。作为内应的郭景仪打开城门协助义军一举攻下城池。当年五月,义军被大队清军镇压,首领周云祥被诱杀,郭景仪也被杀害,起义宣告失败。后来,清政府将开城门迎接义军进城的郭景仪新建、仅完成房屋框架及外装修、尚未作院内装榨,更没住过的大宅院没收变卖,沈朝宝于是用准备建房的银两从官府手中买下了郭家大院,但房契“执照”上落的是他五个儿子的名字。沈兴尧即是沈老和沈正宽这一家族分支的老祖。据沈正宽说,其实沈朝宝是有八个儿子的,可能是老大、老四和老五无后,因而只落了这五个儿子的名字。</p> <p>沈老还说,沈家大院四世祖沈朝宝热心公益事业,如今十七孔桥(双龙桥)的功德碑上,还镌刻有他捐银60两的文字记载。告别沈老后,我专程赶至十七孔桥,在靠近桥北段桥面一侧、落款日期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重建双龙桥楼阁碑”上,找到了沈朝宝的名字。</p><p>房契“执照”,已使我们解开了沈家大院一套院、大天井内那个大石缸上的落款、为何为郭姓人的谜团。至于大石缸上的日期(同治七年.1868)和沈家买房“执照”落款日期(光绪二十九年.1903),中间相隔了35年,我们推断,大石缸应是郭景仪建房时从西庄荒地老家搬来的。</p> <p>还有,沈家大院宅门前,以前是有三级台阶的,由于后来的几次道路改造,路面不断抬高,降低了宅门的高度,加之“七字形”的那堵大照壁建盖图书馆时被撤除,所以大院门楼的雄伟气派景观被大大削弱。</p><p>岁月无痕,沧桑有迹。</p><p>沈正春父亲沈绍池在世时,曾留下自己整理沈家大院家族史的墨迹,从他留下的资料看,沈家大院家族太上高祖(第一代)沈维坤生于清顺治年(1644),内人为戴氏;太高祖沈发有(第二代)生于清康熙年(1662),与内人龙氏育有沈凤、沈璜、沈琳、沈鳌四个儿子。其中二世祖沈琳与内人杨氏育有两个儿子沈钟文、沈钟新,购买沈家大院的沈朝宝系三世祖沈钟文的第四个儿子。</p> <p>在西庄荒地,沈家大院家族还建盖有沈氏宗祠。开初每年春秋两季都有祭礼,至民国十五年(1926)后,每年仅有正月二十的春季祭礼活动。祭礼当日,全族男女老少均参加,祭礼宴会达百余桌,甚是热闹。</p>有位沈家大院家族后人讲了这么个小插曲,说当年沈家买了这座大宅院后,有个常裹床破棉被睡在圆觉寺大门处的古稀老妪,每天早晨都要自言自语,骂骂咧咧地说沈家不是,原来老妪系郭姓人,误以为沈家“霸占”了这座院落。后来沈家人常施些饭菜给老妪,了解原委的老妪这才住了口。<br><p>其实,百年沈家大院树大根深、盘根错节、枝繁叶茂,过去家族里不乏秀才、进士等人物,今天沈家后人遍布四方,有国家公务员、军人、人民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等,他们在各尽其才,各尽所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为祖国建设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作用。</p><p>就说沈老——沈振宇,退居二线和退休后,还在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建水天柱塔的重建恢复和天柱塔国家石漠地质公园的建立,也有他付出的心血和汗水。</p> <p>“百年那得更百年,今日还须爱今日。”</p><p>走过百年岁月的沈家大院,虽然于2014年6月,被建水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沈氏家族后人房产权属人众多、且大多在外工作或居住,疏于管理和维护的老宅院,已步履蹒跚、破败凄清、檐腐椽破、墙面残损,不少屋顶更是因漏雨用石棉瓦覆盖,再不抢救,恐境况更糟。</p><p>如此精美、堪称经典的百年老宅,可以说是千年古城建水民居中的古建筑瑰宝。</p><p>祈愿沈家大院家族后人,重整旗鼓、勠力同心,跟上建水全域文化旅游业态调整与发展步伐,让百年古宅光辉重现,大放异彩!<br></p><p><b><i> (完)</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