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渐隐仍从容 ——建水小西庄沈家大院探秘(上)

山子

<p>一座隐于小巷中的斑驳古宅</p><p>规模宏敞</p><p>建筑装饰精美华丽</p><p>历经百余年风雨侵蚀</p><p> 昔日繁华随岁月风烟渐渐隐去</p><p>却在时光轮转里从容淡定</p><p>任风吹雨打烈日灸烤寒霜侵袭</p><p>以苍老而硬朗的身姿</p><p>成为古城建水一处典藏民居……</p> <i><b>1、巧遇“后人”入“沈家”</b></i><br> 有天,一位欲在建水古城小西庄开“民国风”民宿的朋友问我,知不知道沈家大院情况,我说不知道。朋友奇怪,如此有名气的大院你会不知。<br> 我的确不知。后来想了想,好像有人向我提起过小西庄沈家大院,但没太在意。你想,在有千余年历史的古城建水,朱家花园和团山民居如此有名气,把大家的眼眸包括我都吸引过去了,哪会想到隐藏在小小巷道里的沈家大院。<br>但我错了。朋友接着说,可别小瞧了沈家大院,它可与朱家花园有得比!<br>我真坐不住了。在建水工作和生活多年,居然对沈家大院孤陋寡闻,甚是惭愧。<br> 说来也巧,在接下来与朋友小酌时,竟碰到一位沈家大院家族后人——优雅知性的沈明女士。她不光是沈氏家族后人,而且小时候在沈家大院住过,常听奶奶说起沈家老祖的故事。2018年11月3日,她带女儿回老家建水时,特意去沈家大院老宅追忆难忘的旧时光,把对老宅的深深眷恋和感触,拍成美图和写成带着浓浓乡愁的文字,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之后又将这些乡愁满满的图文发给了我:“昨天下午,带女儿回沈氏老宅看了看,老宅位于建水图书馆对面,已有百余年历史,共有大小天井12个。原来有二十多户沈家后人住着,而今仅有七、八户人家了。还记得儿时的我们一到暑假,就从个旧矿山回到老宅,度过一段惬意时光。时光轮转,岁月匆匆,老宅已伴我走过四十余载光阴。似水流年,岁月沉淀,而今冷清的老宅悄然诉说着曾经的繁华与热闹,诉说着沈氏祖宗跌宕起伏的一生。” <b><i>2、典藏民居不虚名</i></b><br>暮春谷雨后的早晨,我从建水古城区临安路上、重建恢复的临安府衙斜对面小西庄街口进入小西庄。走了一段来到县图书馆大门处,却找不见“传说”中的沈家大院门庭。再沿着与图书馆大门相接的一条幽僻小巷道深入,左侧一道布满锈迹的大铁门旁砖柱上有一行繁体字标识:“建水环卫站”(圆觉寺)。碰到位环卫站隔壁准备出门的女子,问她沈家大院位置,她说不知道。<br> 打通沈明电话,她告诉我,沈家大院不在图书馆大门对面,是在图书馆旁侧对面。折回来后,果然发现了沈家大院斑驳的一段老院墙和不大起眼的老门庭。<br>小西庄这条仅有几百米长的小街道的确不怎么起眼,虽然它与临安路相接,居于红井街与如意巷之间,以前去里面的农贸市场吃过烧烤买过菜,还去巷子里面的原县房管处办过事,去图书馆借过书,但总对这小小的巷道印象不深。小巷尽头连接的是朝阳南路,开车经过小西庄往往油门一踩快速通过,难怪留意不到沈家大院门楼。<br> 此时,站在图书馆侧面栅栏处青石板街面上,在一溜私家轿车间观望街对面门牌为“小西庄46 号”的沈家大院,一段土坯墙面脱落斑驳的围墙呈现在眼前,围墙里冒出一株广石榴树的枝杈和叶子,与墙头的干茅草交错,在蓝天背景的衬托下,苍凉中透着俊美。<br>在我的想象中,按朋友 “可与朱家花园有得比”的说法,沈家大院的门楼应该是挺拔威严、宏阔气派的,但此时我却觉得这个“三段式”门楼在建水民居中并不少见。<br> 尽管如此,门楼的雄浑、霸气与苍美却扣人心扉、令人兴致顿起。正中木门上方的门庭翘角飞檐,青瓦木椽,瓦当纹饰精美。瓦当下方是一条中式风格的雕花装饰檩条,其下是一根圆形木柱和扁状方木组成的门楼横梁,圆柱上有蓝色波浪花纹装饰并间有松鹤图;扁状方木上有花式海浪木雕图案,正中鲤鱼头外露,两边各隐藏着一条飞龙,大概有“鲤鱼跃龙门”之意 。鲤鱼露头木雕下方,是一个木雕太极图案,与之相接的是一条一窄一宽木檩组合的门楼横梁。宽一些的木檩上,彩云状木雕纹饰中有传神的马鹿、麒麟木雕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鹿”与“禄”谐音,象征富裕。麒麟则象征太平、长寿,还有一些人认为长颈鹿是麒麟的原型,所以被常用来比喻杰出的人。民间还有“麒麟送子”的说法。 门楼青砖砌就的柱脚顶部,与木结构横梁相接的地方各有一个龙凤组合的木雕榫头,“凤凰”展翼待飞,“龙”抬头回望,一派龙凤呈祥的吉兆。尤其是“凤凰”张开的翅膀,镂空木雕精致华美,堪称木雕绝品。<br>青砖柱脚和门楼墙段有精美图案装饰,墙段顶端瓦沟与斜面伸展的菱形花砖组成波浪式立体图形,花砖与几何图案组成的柱脚顶端线条流畅精美,与正中老旧木门相映衬,古朴耐品,美轮美奂。<br>门楼的另一个亮点,是左侧后方檐角下的一个吊坠式木制小物件,顶端有铜钱状纹饰图案,中间为一朵袖珍花朵图案,下部图形精美雅致,像一种吉祥物但又说不出名称,我想木吊坠的寓意也跟福禄寿喜相关。<br>整座门楼虽不是很气派,但动静结合、传统文化精华闪耀的设计理念,与历经百余年风雨磨蚀雄风犹存的气势,还是反衬出了主人当年的荣耀与不凡。<br> 看上去,沈家大院应是一座富有建水民居特色的“三间六耳下花厅”合院。进得门去,过道右侧有一道门,进门过一个小天井,往左一拐,便到了第一个倒厅大套院。院内有一个大天井,厚实的青砖铺地,茉莉花、海棠花等鲜花争奇斗艳,一株有20年历史的缅桂花树旁,绿丛花影掩映下,是一座侧面镌刻有“友豫宣化郭荫(樟积山、棠雅南)氏置、同治七年岁次戊辰秋八月”字样大石缸,石缸正面也有文字,可惜无法分辨。天井西南角也有一个方形大石缸,缸面没有文字,但缸体上布满錾痕,仿佛让人听到百年前工匠錾制石缸和家仆从石缸里打水的声音。 天井正对的墙面为另一套院护山墙,顶端瓦当瓦沟、层层花砖构建出屋檐式的精致图形,层层递进,立体感强,在绿植与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异常绮丽,富有音韵的律动感。右边护山耳(东厢房)住着一户人家,因年代久远,屋门和瓦楞作过修缮,临天井过道的地方还新建了一间小屋。左边护山耳(西厢房)也住着一户人家,花窗木门,瓦楞廊檐,颇有韵味。 最出彩的是门牌为“附2、附3号”的倒厅,六扇房门一字排开,房门中上部为镂空花窗式样,顶端为吉祥物方块图案;下半部分分隔为三部分,上部有“暗八仙”精致木雕,中间条块状部分,为花边围饰的框形小博古架式木雕图案,其间有插花的花瓶、精致的宫廷式茶杯、活灵活现的小马鹿、小麒麟木雕等;下端则为“轮毂式”花草图案。木门装饰全部用金箔镀边和镶面,尤其上半部木门上的金箔金亮如新,异常惹眼。 这幅六扇门的门坊上还有副行楷字门联:“学士青莲尚书红杏,中郎绿绮太史黄庭”。这是一副源自旧北京的门联,青、红、柳、黄代表我国古代四位名人。“学士青莲”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号青莲居士,翰林院学士;“尚书红杏”是宋朝尚书宋琦,因写出“红杏枝头春意闹”词句闻名;“中郎绿绮”是汉朝官至“中书郎”的蔡邕 ,精通音律,善施鼓琴,“绿绮”是一种古琴名;“太史黄庭”则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曾写过《黄庭外景经》。足见沈家大院先祖对其后人的期愿。 <p><b><i>依稀可辨的门联</i></b></p> 第二个倒厅大套院里也有一个大天井,天井里有几个大条石搭建的花台,土陶制水缸和大瓮散布角落,种植于花盆中的各色鲜花成为套院老宅中最靓丽的元素。天井青砖已有开裂破损痕迹,砖块缝隙间滋长出些小绿植,倒也让清冷的宅院添些生机与温馨。<br>上三级石缝中挣出些绿草的台阶,便是套院中堂,六扇房门与前述套院倒厅木门大体一致,房门图案也用金箔镶嵌,图案除了“暗八仙”,还有大大的篆体“寿”字。堂前过道青砖磨蚀严重,裂痕遍布,述说着百年沧桑。其左右两侧又各有一道双扇木门,只是木门上锁,无法探究,猜想里面应是另外的套院或天井。<br> 此院东厢房无人居住,门牌为“附11号”的双扇木门紧锁,门前放了些杂物,墙面斑驳、木柱开裂。倒厅也有六扇木门,木门下端有金龟式寿字木雕,中间有铜钱图案,上半部图案已脱落,尤其中间两扇木门上端开了两个“天窗”,所有木门木雕图案金箔脱落、布满灰尘,看样子已多年无人居住。西厢房为“附八号”,房门铁环挂锁,从门缝中可窥到屋内青砖铺就的地板、木门槛后的小天井、荒草、咸菜罐、花窗等。无声的景致不消说,此屋已上锁多年。不协调的是有根柱子腐朽换成了砖柱,屋门右侧的一面墙可能因坍塌用红砖砌就。<br>百年风雨磨蚀虽然让沈家大院有些斑驳破败,甚至凄清苍凉,但它精妙的设计、合理的布局、精美的木雕、独特的装饰与华美,不失为建水民居中的上乘大作,称其为“典藏民居”一点不过。<br><b><i>(未完待续)</i></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