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黄山茶林场场部大街清早有茶叶集市,一位茶农向我们兜售“403上面的毛峰”。不是茶林场的人,真不知403是什么意思。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上海开发皖南“小三线”基地时,在茶林场里面建了一堆神秘隐蔽的徽派楼群,对外称“403”工地。后来才知是上海档案馆的“战备”库房,守卫严密,我在茶林场十年从未去过,即使经过也不敢随便停留,据说里面有两条大狼狗。如今我第一次进去瞧瞧,一部分已改建成上海市机关的干部疗养院,依山傍水环境很好。最后问一句:知道啥叫“小三线”吗?</p><p><br></p> <p><br></p><p>“403工地”和茶林场一样,今天仍是上海在皖南的飞地,一半改成干部疗养院,另一半可以算是历史遗址。当年皖南地区最优质的建筑,据说车队都是半夜运东西进去;如今成一堆“鬼屋”,不知夜深月黑时谁敢入内打探!</p><p><br></p> <p><br></p><p>从今天的黄山茶林场过了当年的“403工地”,就是118公路的起点,一头是11连,一头是8连。从1972年开工,花了五年时间终于打通,全长22.2公里,全靠知青打炮开山。天寒地冻,其中的艰险困苦,非亲历者很难体会。一路山景花色俱美却连连急弯,虽已铺上水泥路面仍要小心行驶,如有冰雪更是揑把汗。上到八隊,山湖之间又是另一番天地,据说马化腾扯上马云有意到此安营扎寨,或作退隐之地?</p><p><br></p> <p><br></p><p>聂家山在黄山茶林场与黄山风景区之间,50户人家,至今仍是安静的小山村。1968年8月20日我下乡到茶林场,第一个星期天休息,一个人就下到聂家山再找路去黄山风景区,当天来回走了六七十里山路。后来又在村里住了两个月。与那时相比,村里有了电有了公路有了汽车,泥墙草房变成了砖瓦楼房。只是年轻人多去了山外,有一家的小女儿开着宝马带孩子回村看父母。当年常见的那几棵大树,今天也成了宝贝要保护起来了。</p><p><br></p> <p><br></p><p>当年初到聂家山就认识了程水龙,比我小4岁。我和茶林场同连知青林义康住他家,白天吃一锅饭,晚上与三个男孩挤一起睡,让我们知道山里农民的真实生活。今天他也年近七十,孩子在外都不错,女儿程娥每天从黄山光明顶发出绝佳美景,她在那儿旅馆工作。这次聊起来,才发现他的妻子就是当年里落山里老张家的小女孩,那时十二三岁很是吃苦能干,教过我好些山里的知识,还带我去找桑树砍下做扁担。</p><p><br></p> <p><br></p><p>黄山茶林场相邻的聂家山,今天仍是五十户人家的小山村。52年前我们刚到茶林场,就要求去聂家山“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图5后排我旁边的程水龙,当年送他去当兵,如今也年近七十。餐桌上讲起上次在他家吃饭,已过了半个世纪。图7后排左3是那时聂家山生产队江队长,今年93了。图9是他孙女,在茶林场城堡酒店工作。我告诉她,她爷爷的八个孩子都被我抹过紫药水(龙胆紫),把他们手脚上的脓疮治好。那时我们带在身边的小药箱和《农村医疗手册》很管用,江队长十个手指甲感染全是脓肿,给他吃了两片磺胺药居然消退,神奇。</p><p><br></p> <p><br></p><p>五十年前我们在聂家山留下的痕迹,图1我穿了山袜,防虫叮蛇咬特别有用。图3为1969年初大雪封山整整一个月,我带场部文艺小分队去聂家山演出,一路连爬带滑。图5程水龙去当兵,出发前全家合影。图7为里落道口,小明(图4)今天养殖冷水中华鲟的池子,有科技含量。</p> <p><br></p><p>图5前排最右最小,是他们家三个男孩中的小明。在聂家山村头遇见时,他正开着摩托运货车。午飯后茶工陆续回来,他的猴魁作坊开工了。今年气温偏低,茶芽要晚几天才能长到八九公分制猴魁。五十年前这一带好茶只产毛峰,现在猴魁卖得好。制作工艺也不一样,猴魁主要是杀青后排列较花时间,接着滚压烘干(绿色烘箱),前后四十分钟就制成。</p><p><br></p> <p><br></p><p>黄山茶林场的老知青没几个知道里落,也就无缘欣赏里落十里山道的美景。当年我们在里面伐树烧炭,如今只剩下一两处炭窰残迹(图4),用心寻找才会发现。砍树和烧炭都是学问,那年初冬一个月住里面,终生难忘。</p><p><br></p> <p><br></p><p>从黄山茶林场邻近的聂家山,沿溪进入深山十里路,尽头就是里落。五十二年前我在里面烧炭时,那儿还住着两戶人家,没过几年都搬了出来。每年这个时候风光最美,除了漫山杜娟花各色斗艳,还有大株的野桂花等,大小蝴蝶绕脚飞舞。现在正是制毛峰茶的季节,村民雇工上山采茶,聂家山的老友程水龙年近七十,骑着摩托车进出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