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思云想之语文笔记(十二)

聂广琴

<p>  本周语文组老师们在群里评课议课时提出每次活动都以刘丽霞老师的精彩点评收尾,并且刘老师的点评都是精美的散文,干脆合并成集,就叫《霞思云想集》。我一想近期笔记美篇几乎都是刘老师的点评开头或者结尾,并且还有同学思想流淌的痕迹,图文并茂,不就是《霞思云想集》吗?从本次开始课堂笔记的美篇都视为《霞思云想集》的章节😊也希望同学们在欣赏同窗优秀笔记的同时也关注刘老师的发言,回顾这一堂堂凝聚着做课老师辛勤汗水的优秀篇章。</p> <p>@闫杰 :闫杰老师这节课,课一开始,先请学生背四首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请学生说出这四首诗的共同点:一、都是李白的诗,自然引出对作者李白的介绍;二、都是送别诗,自然引出对送别诗的介绍。在扫除字词障碍后,播放配乐朗读视频,然后依次展开三个学习活动:一、诵诗歌,明体裁:请学生明确诗歌的题材——是一首送别诗;体裁——是一首五言律诗。二、明诗意,悟诗情。从重点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写作手法的运用等几方面逐句解析之后,归结出本诗的主旨和写作手法:1、对偶工整,动静结合。2、比喻形象,衬托显情。三、赏图画,背诗歌。请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背诗歌后,当堂检测,根据提示填空,理解性默写,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友人”是谁?“此地”是哪里?最后引用一系列诗句说明送别诗表达的感情多种多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真挚;“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牵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告慰;“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激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慰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难舍。最后在《送友人》的歌声中结束。闫杰老师驾驭课堂游刃有余,对诗歌内容的解析精准到位。多媒体技术运用娴熟,闯关题的设计别具匠心:既辨析了词义,又增加了趣味性,调动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p> <p>@樊宁 :樊宁老师这节课,课前播放《题破山寺后禅院》配乐朗读,创设意境,渲染气氛。由介绍诗歌的体裁和题材入手导入新课并贯穿整堂课的学习:这是一首题壁诗,是一首五言律诗,是一首山水诗,这节课将从以上三个角度展开学习。一、解题:先简介作者常建和兴福寺,然后解题,由如何断句判断“破山寺”和“禅院”的位置关系及诗人的行踪。二、介绍了什么是题壁诗以及题壁诗的起源和发展。在解释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诗,初知大意。三、从律诗的角度解析:抓韵脚,并和杜甫的《春望》的韵脚做了比较,突出了这首诗“格律变通,委婉含蓄”的特点——诗以题咏禅院而抒发隐逸情趣,从晨游山寺起而以赞美超脱做结,朴实地写景抒情,而意在言外。四、从山水诗的角度解析:请学生浏览图片,看诗中描绘的景物,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诗意”。然后引领学生赏析诗歌:由重点词入手,分析诗句表达的情感和运用的写法,并出示诗歌结构图直观展示。在此基础上,自然归纳主旨。补充介绍常建的创作风格:常建是继王维、孟浩然之后,唐代诗人中具有高简闲淡风格的代表性诗人。他把心无纤尘的禅思融入杳渺空灵的诗情之中,使其诗歌充溢着虚静玄远、委婉清幽的情趣。纵观整节课,樊老师抓住这首诗描绘出的特定境界中所独有的静谧及诗人内心的禅意,对诗歌内容的赏析深入浅出,精准独到!</p> <p>@孙凤霞 :孙凤霞老师的这节课,课一开始,用视频简介苏轼的生平阅历,遭遇的“乌台诗案”,以及他在诗、词及文章方面的杰出成就,形象直观,使学生对苏轼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赏析环节,由词到句,剖析情感,精准深刻,拓展丰富。由“鸿”引出了带“鸿”的诗句,解析了“鸿雁”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三种含义:寄寓思乡怀亲之情;寓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表达自己孤独漂泊的意象。鸿雁择枝而宿,人择主而栖,可是孤傲的苏轼不肯攀附权贵,“进不苟且,退不甘心”,只好独抱孤独寂寞,保持自己的高洁志趣。赏析完诗词,介绍了苏轼黄州贬谪时期的作品,由作品中可以看出他自己的心路历程——由前期的“失意自伤,低调苦闷”到中期的“随遇而安,洒脱旷达”到后期的“乐观豪迈,积极向上”。苏轼在人生路上,无畏风雨,笑看坎坷!“此心安处是吾乡”!“人似秋鸿来有信,去如春梦了无痕”。苏轼的人生足迹不仅处处可寻,而且他的文学成就与日月同辉,流芳千古!感谢孙凤霞老师,精心为我们奉献了一节如此内容丰富、意蕴深刻、文质兼美、精妙绝伦的语文课!让我们不仅感受到了苏轼诗词的魅力,还感受到了苏轼的人格魅力!</p>

诗歌

苏轼

学生

老师

送别

赏析

霞思云想

这节

解析

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