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泰戴墘村—戴氏家族二探

娟子

<p>  由于上周走戴氏古农村意犹未尽,今又在戴教授及夫人的邀请下,再走长泰戴氏村落戴墘村。这次的主题仍是戴氏家族,我们围绕着宗祠、祖墓、村庙、书院等场所展开调研。戴氏家族在长泰是一个显耀的名门望族,在长泰十几个村落聚居,人口多达万余人。</p><p> 戴墘村也是一个以戴姓为主的聚居村落,全村三千五百多人,是长泰戴氏较早开基的祖居地。戴氏尊唐将戴君胄为开漳始祖,北宋时,十五世秉权公由天宝墨溪开基长泰,27世戴弘亮即开基侍郎坂。戴氏不断繁衍壮大,散布周边十几个村落,以及周边省市及海内外。</p> <p>与村委会一墙之隔的戴氏宗祠</p> <p>在戴墘村委会,村委和书记为我们的到来做了充分的准备,邀请了家族中的长者和厦大戴教授、漳大戴教授、闽师大段教授,及地方文史专家林老师、南风老师等座谈,专家们在村委进行了深刻而热烈的研讨。</p> <p>戴墘村是省生态文明建设村落,人文与生态皆深厚。</p> <p>戴墘祖墓,墓志载:四世诚确公之墓,生于明洪武年间,生四子,分居于侍郎坂、戴墘、书田、古仓等地。戴弘亮即其长子,后分迁侍郎坂。</p><p>族谱载:二十六世祖城確公墓</p><p>位于戴墘村墓亭山,建于明成化年間,墓呈“鳳”字形,坐西北(乾)向東南(巽)兼亥已分金亥已,三合土結構。占地200平方米。墓長14.25米,封土高1.7米,横分三层,呈台阶状,每阶高相差約0.6米,有“重修石皮山墓亭碑記”一座,墓保存完好,已列入縣首批文物保护單位。</p><p>四世和二十六世不知怎么算?26应该是从开漳世算,4是从开太算吗?!还是开戴墘算?!</p> <p>又一遭盗挖的祖墓,贡生戴宽博之墓。整块石头雕刻的龟背墓盖,雕刻精美的神案,可惜被盗墓贼打断碎裂。墓进深五级,凤形墓制,风水也极为讲究。感谢戴氏宗亲不辞辛劳为我们砍伐灌木开辟出墓园。</p> <p>该墓位于遼角下水龜,道光丁亥(一八二七)葭月置,皇清顯祖考貢生寬博戴公、暨顯祖妣孺人恭懿楊氏合葬墓。落款:長孫邑庠升階,二房孫:赢、洲,曾孙:池、锦、液、涛、興 、俊、和、游、睿,元孙:耀、協,立。可知墓主人应是清初人,后裔孙为其重修墓。</p> <p>陈耆公妈祠,为长泰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陈公,北宋时期倾财修建十几公里的水渠,引龙津江水灌溉长泰万亩农田。至今,水渠还在发挥作用。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有功的夫妇,受其恩惠的七姓族人建祠祭拜,世代供奉。因祠庙年久失修,神牌移驻儒塘庵。祠前的两方碑刻移置水渠闸口旁。</p> <p>儒塘庵中的陈耆公妈牌位</p> <p>千年水渠,丰功伟业</p> <p>村庙二帝庵,主祀保生大帝和关帝。始建于明代,是由原来石楼的关帝庙和温井的保生大帝庙两个神庙合并而成。清代和民国皆有重修,现新庙于2008年重修。柱础多为旧构建,庙堂仍用旧堂号:常嘏堂。</p> <p>特有的两个天井</p> <p>左祀关帝太子</p> <p>右祀周仓</p> <p>特别的签筒</p> <p>精美的石龙柱</p> <p>几过龙津桥</p> <p>长泰县城公园里的戴氏大宗祠</p> <p>长泰文庙</p> <p>岩寨山上的仙庵和书院。</p> <p>仙鹅洞,底下一条极深的地裂缝。</p> <p>仙牛洞。有着特别的传奇故事…</p> <p>远眺吴田山</p> <p>岩寨山,山不算高,也不算险峻,但它却是夫坊名山之一,扬名漳太各地。岩寨山海拔176.9m,因古早时山上建有山寨而得名。涉至顶端,环视长泰全貌,近处一片平坦沃野,远眺高峰环绕。山顶建有庵寺一座,始建于唐朝末期,供奉钟馗,年逢九月初九日是庵庆日。另一岩寨扬名之处是山上的钟馗书院,可以说是庙院合一的一处人文生态之地。书院培养出多位知名人士,如长泰第一位状元林震即读书于此。</p> <p>岩寨山上的岩寨庵,主祀钟馗</p> <p>山寨遗留的山石</p> <p>俯瞰岩寨山</p> <p>戴咏声老师写的关于戴氏与王氏家族的商海贸易传奇及岩岭书院与唐泰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