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即将来临和蒙阴县棉纺织厂建厂五十周年之际,谨将此文献给所有的"蒙棉人"。</span></p><p><br></p><p><br></p><p> 蒙阴县棉纺织厂,这个有着辉煌历史的大型企业,在县城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就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汶河岸边。它曾是县里的一大骄傲,为全县经济建设等事业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p> <p> 1970年5月,时为青岛国棉六厂为响应党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到沂蒙山区建设"小三线",青岛国棉六厂蒙阴县分厂,就是在此历史背景下开始筹建的。</p><p> 1970年11月动工开建,占地面积15.8万平方米,1975年5月建成试产后交于蒙阴县管理,时称:蒙阴县棉纺织厂。但人们还是习惯于称以前厂名的简称"国棉厂"。移交时有职工700名,纱锭1.2万枚,布机400台,固定资产1250万元,投产后以纯棉布为主要产品。</p> <p class="ql-block"> 此时期,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企业为纯生产型,原材料由国家负责供给,产品由国家负责销售。</p><p class="ql-block">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全国各地也都陆续建成投产了一些棉纺企业,市场经营开始竞争起来,再加上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于是,为适应市场需求和企业的发展,国棉厂开始调整产品结构,将棉维产品改产市场畅销的纯棉类产品,企业由"生产型"逐步转变为"生产经营型"。</p> <p class="ql-block"> 自1985年开始,厂又购进144台宽幅织布机,5000枚棉纺锭,5000枚苎麻纺锭,次年开发苎麻产品并销往国际市场。</p> <p> 1987年7月,蒙阴县棉纺织厂升级为中型二类企业,至年底,有棉纺锭3.7万枚,苎麻纺锭5000枚,织布机569台。</p> <p class="ql-block">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后,国家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因国际和国内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变换,受经营市场的冲击,企业的生产经营变的十分艰难,经销越来越困难,难以为继。1993年7月,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当时的政策规定,经省体改委批准,将蒙阴县棉纺织厂改制为山东省恒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国棉厂应该是开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辉煌于八十年代,缓落于九十年代。</p> <p> 在改制前,国棉厂有五、六千名职工,最早的一批员工应是1970年赴青岛国棉六厂学习的那一批,随后于1971年和1972年又分别去了第二、第三批。</p><p> 1975年11月厂投入全面生产时,后期赴青人员也陆续回厂上岗工作,至目前已45年过去了。现在的他们,已由当年的帅小伙、和青岛人对姑娘时称的"小嫚"们,都已进入了花甲之年,随后从下乡知青或又及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临沂各区县再招的员工们,也都年过半百,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已退休。</p> <p> 他们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企业,也为全县的经济和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和付出。现在的他们有的已儿孙满堂,生活舒适;有的生活清苦,居住的仍是那些上世纪七十年代所建的老房子里,有的或已离我们远去……</p><p> 其实,人生和生活就像一年中更迭的四季,有暖也有冷,但不管是冷是暖,只要能够健康地活着,平平安安,就是美好的。</p> <p> 国棉厂是一个充满阳光和朝气的地方,也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地方。在计划经济时代,能够去国棉厂当上一名工人是个非常幸福的事。</p><p> 国棉厂的职工绝大多数是青年人,他们从十几岁进厂,经历了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这一人生过程,也见证了国棉厂从兴建到辉煌再到缓落的过程,他们是同企业一起成长起来的,他们是真正的"蒙棉人“。</p> <p> 流年似水,人也像那四季的轮回在流动,这些个"蒙棉人",随着工作的需要或自身的原因和时间的消逝,他们或调离、或远去他乡、或已退休,他们中的好多人离开了就再也没有回来过或很少回来过,那些往日的情景,他们或已封存,或已淡忘。当然也有的人时常会翻开那已泛黄的老照片、笔记本,再去回味一下旧时光。</p> <p> 我们相信,那些老"蒙棉人",无论你是尘封了记忆,还是经常的回味,他们对企业都是有感情的人,那是他们"初恋"的地方,是他们初次走向社会的地方,是他们成长的地方,人的一生中,让人最难以忘掉的就是那段青葱岁月,那段经历已深深地刻在了脑海里,任凭光阴流逝也磨不掉,时间长了他们也时常想回去看一看,去看一看自己那段青春的"痕迹"。</p> <p> 下面,请跟随我们的镜头,再回厂去"走一走、看一看“,这或许能够打开你尘封已久的记忆,唤起你久违的情感,在画面里寻找到你曾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p> <p> 这里有你工作过的车间,有你去过的办公室,有你去过的食堂,有你居住过的宿舍,有你洗澡的澡堂,都或曾留下了你的足迹,一切的一切都会让你感到熟悉和亲切,让你泪眼朦胧……</p> <p> 但惟一遗憾的是,那些你们曾经操作过的老设备,都已被淘汰处理了,再也看不到了。好多厂房、办公室已年久失修显的有些破旧,特别是职工居住的一区,那些老房子仍伫立于原地,历经五十年岁月的浸蚀,整个院区显得十分苍桑,让人伤感。</p> <p> 厂区的大门</p><p><br></p><p> 这应该不是建厂始期的大门状,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其进行了改造。</p><p> 对"蒙棉人"来说,进了这个大门就像进了自己的家门一样,一种回家的感觉便会由然而生,此时,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打开记忆的闸门,让自己的思绪游走在过去间……</p> <p> 熟悉的进厂之路</p><p> 老"蒙棉人"应该非常熟悉这条进入厂区的大路,现在的路上已失去了往日的"热闹",也许你还记得,曾经的这条路人员穿流不息,特别是两班交班时,上班和下班的员工形成了一股人流,这股流动的人流,大多是女性职工,她们头戴"纺织帽",身着"纺织兜",形成了一道飘逸而靓丽的风景线。</p> <p> 配件库</p><p> 石砌墙,铁大门,宽大的墙体,充分体现了时代特征。配件库,应该是保全工们最熟悉的地方,见到它后你会想起什么吗?</p> <p> 篮球场</p><p> 目前的篮球场已失去了它原有的面貌及功能,现只留下了球场的部分南墙及看台。</p> <p> 尚存的几排水泥座位,似乎还能让你想起那当年球场的模样和比赛时的场景。</p> <p> 供销科办公室</p><p> 石基、青砖墙,这在当今县城也不多见了。</p> <p> 厂区的黑板</p><p> 这是那个年代的"标配"。在那个年代好多单位都会在办公室、车间厂房、仓库的山墙上用水泥砌上一块黑板,大多用于宣传。</p> <p> "标志"性建筑一一一一水塔</p><p> 在当时,全县共有2座水塔,一座建于县城西部,负责供应城镇居民吃水,另一处就是这座用青砖砌成的水塔,它的建成或要早于城中的那座。看到了吗?历经五十年的苍桑巨变,它仍然"亭亭玉立"。</p> <p> 厂区内职工食堂</p><p> 建厂之始,食堂建在了厂区内,就现在看来这座食堂也是蛮大的。</p><p> 目前,食堂已不再使用,这里有你熟悉的烟筒、多次进出的饭厅,熟悉的院落和大门,见到这一切,你是否又想起了你拿着饭盒来打饭的情景了呢?</p> <p> 还熟悉或记得你曾使用过的饭票吗?</p> <p> 厂部办公楼</p><p> 这里是企业运转的核心,后来在厂区门口新盖了办公楼后,这里就不再便用了。目前这座老办公楼已年久失修,门前、院内杂草丛生,堆放着一堆堆杂物。</p> <p> 厂招待所</p><p> 处在老办公楼后面,目前也不再使用了。图为招待所院内的现状。</p> <p> 招待所的厨房现状</p> <p> 医务室</p><p> 建厂之始,医务室建在了水塔的南侧处,后医务室迁到现厂部一侧处。医务室迁出后,这一排平房据说是改成了职工宿舍。</p> <p> 澡堂</p><p> 在那个时期,能够洗上热水澡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特别是冬天更是如此,这个地方的旧景、旧物,女职工应该更为熟悉。图片中右侧面的石墙房是老澡堂,黄色房子是厂里根据职工增加后加盖的。</p> <p> 锅炉房</p><p> 现已不再便用。国棉厂锅炉的吨位,当时是全县最大的,从建厂初期的10吨,随着生产的需求又增加了6吨,后又再增了4吨,共计20吨。</p> <p> 预处理车间</p><p> 这是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为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的亚麻、苎麻等原材料的先期处理车间。院内的这棵杨树已长成了参天大树,你在的时候这棵杨树有多大呢?</p> <p> 整理车间</p><p> 还记得它吗?沿进厂路前行到最南端,就是这座二层小楼,你是这个车间的吗?</p> <p> 织布车间</p><p> 这个车间最大的特点是几百台织布机一齐轰鸣,成千上万只梭子来回高速穿梭。在这个车间工作的人,在生活中应该都是"大嗓门",这或许是"职业"习惯练就的"基本功"。</p> <p> 车间内这个物件是干什么的?编者是外行,不知它的作用是什么,这或许是建厂时的原状吧,出于好奇把它拍了下来。</p> <p> 车间内的老设备早已拆除并处理了,车间内显得有些空旷。</p> <p> 现在厂里有规定,是不让外人进车间内拍照的,只好"偷拍“了几张。</p> <p> 后纺和细纱车间入口处</p><p> 很多老职工应该很熟悉这条路,进入后左行是后纺车间和车间办公室,右行是细纱车间和车间办公室。</p> <p> 见到后纺车间的这个外露楼梯了吗?后纺车间的职工见到它,应该会勾起你往日的情怀,情景的再现也许会立刻出现在你的眼前。</p> <p> 细纱车间的职工见到和自己朝夕相处的车间,相信你们的心情也会久久难以平静,脑海中在不断翻弄着记忆,一经想起,便会泪眼婆娑……</p> <p> 锯齿型纺织厂房</p><p> 石墙、青砖,房顶呈锯齿型状,厂房内互为通联,这或许也是国棉厂标志性建筑。棉纺业的厂房是否都是这种锯齿状,我们不得而如。</p> <p> 通联的厂房内,从右至左分别是:前纺、细纱、后纺丶织布车间。</p><p> 看到车间内工种的排序,让人想起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农村的织布场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是不是可以这样比对一下,前纺就相当于那时弹棉花的,嗯,前纺车间是个令人生畏的地方,车间内棉絮满天飞杨,恰似"雪花“在飘落,虽有"诗情画意",但都不愿去"欣赏"。细纱就相当于人们用手摇纺车纺线,只不过那时手摇纺车纺出来的是粗纱即开始织布,而企业还需将粗纱处理为细纱,然后再进一步技术处理,最后才开始织布。</p> <p> 又"偷拍"了一张车间内照片</p> <p> 时光荏苒,岁月无痕,国棉厂从建厂后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员工也从当初的700名,发展到了五、六千人。职工居住区也从初始的单间平房(也即一区),陆续扩建了居住二、三、四、五区,其中,二至五区都是1998年后扩建的,在此之前,厂里重点还是对老居住区,也就是现在的一区进行了改造和扩建。</p> <p> 从厂区出来后,让我们再去职工居住和生活的区域去看一看吧。</p><p> 图为进入一区的出入口。</p> <p> 在本篇里,我们主要是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前的厂容、厂貌、厂情,所以,我们还是重点看看一区的现状吧。</p> <p> 一区的建设是和厂区同时进行的,止目前已有五十年的历史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进厂的以及九十年代初进厂的大部分职工,基本上住于一区。</p><p> 编者曾于三十多年前进入过一区,之后就再也没进去过。而今再深入一区时,仿佛穿越了时代,又回到了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放眼望去,二十多排老房子分列在路两边,石墙、青砖、驳落的墙体等,处处显露着历史的印迹,非常苍桑,令人唏嘘。</p> <p> 而当老"蒙棉人"看到这些你曾居住和生活过的地方时,相信你在感到亲切的同时,心中也会充满了伤感。</p> <p> 看到这座烟筒了吗?不用猜你也会知道这是茶水炉的烟筒,它的南侧瓦房即是厂区食堂对职工区的售饭处。</p><p> 刚建厂时,那时的职工不多且大都是单身,后随职工们的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他们以及一些下班的职工再绕道去厂区食堂打饭很不方便,于是,厂里便在此建设了一处售饭窗口,开饭时,厂区食堂的职工将做好的饭菜从厂区一侧送到售饭处,而一区职工则从居住一侧去打饭。而茶水炉也是两向开通,厂区工人和一区居民各在自己的一侧打开水。</p> <p> 单身职工宿舍楼。厂里原先的单身职工宿舍平房,后改造成了职工结婚后的住房。应该说在当时这样的居住环境和条件是非常好的,远比城中的其他企事业单位要好的多呢。君不知,在那个年代,能够在国棉厂工作或在国棉厂找个媳妇是非常荣耀和自豪的一件事。在那个时期,国棉厂的职工工资每月在150元左右,这在全县属"高薪"阶层了。国棉厂的性质又决定了女性职工多,号称"女儿国",或因受青岛大都市的影响和潜移默化,她们的穿着打扮都很时髦,漂亮的面容,洋气的着装,优雅的身姿,高薪的收入,吸引了众多男孩的眼光和爱慕。是的,那时能娶个"蒙棉姑娘"做媳妇是一种"高配“的象征呢。</p> <p> 小楼现状,不少职工在此曾留下过纪念照吧。</p> <p> 单身宿舍楼对面的食堂。随着职工队伍的壮大,原厂区的职工食堂既满足不了需求,又不方便职工,于是,厂里又在区内建设了另一处职工食堂。</p> <p> 厂二区的现状</p> <p> 厂三区的进出口</p> <p> 让人惋惜的是,那时没有智能手机,有照相机的人也不多,他们大都没有留下太多青春时的影像。编者让在厂里工作过的同学搜集了一小部分,或可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当时"蒙棉人"的工作和生活的另一面。</p><p> 这是建厂二十周年纪念活动的留影</p> <p> 女职工的工作场景</p> <p> 操作技术考核</p> <p> 前纺车间部分职工在车间前的合影</p> <p> 纺部的车间主任和技术骨干们</p> <p> 细纱车间的保全工</p> <p> 在车间合影的两工友</p> <p> 整理车间甲班全体职工</p> <p> 织布车间丙班女工孔德兰,于1979年分别受到了共青团中央、省、地区、县级的表彰,分别被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并受到了时任临沂地委书记李洪成同志的亲自颁奖。</p> <p> 细纱车间省级操作能手范德美</p> <p> 厂职工篮球队。这张照片中编者认识的人最多,差不多一半以上呢。哈哈,其中的几位你们二十多岁的时候原来是这样帅与美丽,可比现在的你好看多了。</p> <p> 厂职工的子女参加完活动后受奖</p> <p> 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们</p> <p> 厂里接送孩子们上学的大巴车</p> <p> 青春是首歌,岁月亦如歌,唱着唱着人们都变老了。从参加工作之始到今天,一路走来,"蒙棉人“定会感慨万千,蓦然回首,从那时的帅哥、靓女,到现在的两鬓斑白,再去回望这一切,既有幸福感也有伤痛感,当你看到这熟知的一草一木,触景而生情,泪眼已朦胧……</p><p> </p> <p> "蒙棉人"是有情感的人,时代的环境造就了你们是一群懂得念情义和感恩的人,既便是光阴一年一年的在流转,曾经的过去在一天一天的离你们越来越遥远。既便是你们在一年一年的变老,往事的回忆在一点一点增添,但往事对你们来说并非如烟。虽然时间带走了你们青春的容颜,但却留下了你们难忘的从前,纵然时光荏苒,但却改变不了你们对往事那份深深的怀念……</p> <p> 祝福你们"蒙棉人",惟愿你们平安一生,健康快乐地生活,心中永远充满阳光,岁月终将会给予你温柔。</p><p><br></p><p> 感谢呂姐提供的部分生活图片,感谢薛哥的帮助与协调,感谢厂有关人员给予进厂拍摄提供的方便。谢谢你们了。</p><p><br></p><p> *** *** *** *** *** *** *** *** ***</p><p><br></p><p><br></p><p>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在此祝所有的“蒙棉人“和网友们节日快乐。同时,非常感谢"蒙棉人"及网友们对本篇的阅读,感谢你们的献花、打赏、点赞和美评,再次谢谢你们了。</p><p> </p><p> 编者于2020年5月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