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巴马长寿乡印象(三)

(蓝天白云)

<p>  百魔洞内瑶族天街见闻〈3〉</p> <p> 百魔洞的天坑上面是悬崖,崖上住着瑶族村民。天坑有一个瑶族天街栈道,可直通瑶族人居住地。促使我写瑶族天街美篇,是缘于有一次在百魔洞天坑内的瑶族天街栈道口,碰到一位老妪,背着背篓在栈道口休息,我走过去看看背篓里背的什么东西,老人家叫我买她的东西,我说老人家多大啦,"八十二岁了",老人回答,我吃惊了,这么大年纪还要爬山涉水做生意,心里顿时酸酸的。我走过去试着背她的背篓,天啦,竟然背不起,这老妪天天背来背去,应是长期劳作而锻炼出来的力量吧。于是我便和老人闲聊起来,老人说,这条天街,是瑶族人上山回家的唯一一条路,她们背篓里一般买的东西是灵芝丶蜂蜜丶野百合丶各类干菌子和山药等等,我买了一包野百合20元和一包干菌子15元,老人很高兴,说你多买一包我就减少一些重量,我的眼晴瞬间湿润了。我想有时间一定要去走一走天街,看看住在峭壁上的瑶族人的生活习惯以及风土人情和瑶族文化。</p><p><br></p> <p>  百魔洞天坑,栈道在天坑内</p> <p>  天坑的顶端四周是去瑶寨的小路</p> <p>瑶寨天街的栈道口,在这里遇到这位老妪,82岁了。她的脸上洋溢着开心笑容。</p> <p>背着背篓上肩的感觉还是有点吃力的</p> <p>  当我准备走天街的那天,恰逢几位老人背着背篓,俩手提着物品从百魔洞口进来,低着头猫着腰朝着瑶寨天街拾级而上。我便一路尾随。</p> <p>  进入天坑栈道口</p> <p>  这是"天街市场",瑶族村民可在这里摆摊,供游人售卖。我问到一个背篓空空的老人,她的货物卖完了,她说一背篓东西卖完,能得收入一千元左右。难怪寨子里的村民妇幼每天往返于这条崎岖小路,兜售点物资,赚点小钱还能贴补家用,何乐而不为呢。</p> <p>  买了小朋友的物资后,才高兴让你拍照并自觉摆一个POS</p> <p>  山路弯弯,有的地方没有栏杆,住在峭壁山上的瑶族村民世代就靠着这条山路出行。要是下雨天出行,还真是危险。</p> <p>  这个游人站的地方即是天坑顶端,这是一条弯弯绕绕的小路(仅容一个人通过)即是瑶族人出行的一条路。</p> <p>  进寨子了。登上峭壁,视野顿时开阔,崇山俊岭,满目青山,阵阵微风徐徐扑鼻,深深地呼吸一下这清新空气,沁人心脾。沿着宛延弯曲的小路前行,视野里,青山,玉米地,还有黑黑的岩石缝里挤满了的还是玉米秧子。偶见几棵芭焦和芒果树。</p> <p>  </p> <p>  寨子里没有吊脚木楼,所见房屋都是汉族人房屋建筑设计一样,水泥砖屋,一路走过去,看不到带瑶族头饰和穿瑶族服饰的村民。男人们和小孩都打着赤膊,很少见妇儒。</p><p> 进入寨子后,倒是有条水泥路,可开摩的汽车从另一方向出山。</p> <p>  在这位抽着竹制水烟帒的老人家门前坐下歇息片刻,恰逢村干部下来了解什么情况,我们和他儿子聊天,得知他们生活饮食主要是玉米和地瓜(红暑)糊糊,自己种的蔬菜为主,吃大米要自己去外面买,建筑房屋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外地打工收入的积攒。</p> <p>  村子里有个学校,校门已锁,从外往里看,有二间教室,一间办公室。后来跟一个村民打听,学校只有二个老师,上课至三年级就完了,要想再上学,就要到好远的地方。这个学校今年都不会上课了。</p><p> 短短的二个多小时,寨子里呆的时间不长,也沒见着好多人家,也沒见着几个人,反倒觉得跟汉族人居住的农村无两样,仅看到一块宣传牌,筒单介绍了这个寨子,什么瑶寨风情,文化底温,不得而知。</p><p> 再往前行,问路人,前面可以出去不,答曰,你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就可以到百魔洞的另一个洞口。抬头一看,我的天啦,无数条"Z"字路宛延直上,看不到尽头,哎,时间不允许前行,只好折路返回。</p> <p>  图文 李菊云(手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