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闽竹器文化审美特征」</p><p>二、「闽竹器文化审美导向」</p><p>在中国,竹器文化美學由来已久。</p><p>“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者也!</p><p>据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所获的米粟和猎取的食物稍有剩余,为了不时之需,就把食物及饮水存放起来。这时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斧、石刀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实践中,发现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p><p>竹经历了用器、礼器及乐器的各种形式,并且逐渐发展出有中华特有的文化内涵,影响了整个中式审美观念体系。</p><p>其形弹韧,能编易织、坚固耐用,是倍受青睐的编制材料。</p><p>古人喜将竹运用于生活,融入制作和使用,来标榜自己与竹同风骨。有关竹编的制作工艺和器具使用制度也承古至今,成为了中华民俗生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p>竹器的文化美学大致有以下特征:</p><p>1.竹器日常实用之美</p><p>2.竹器装饰艺术之美</p><p>3.竹器匠人匠心之美</p><p>4.竹器文化内涵之美</p><p>1.竹器日常实用之美</p><p>在南方的福建,气候湿润,竹子生长繁茂,种类繁多,竹器是很普遍的。过去在生活不那么富裕的家庭里,生活用具的绝大部分都是由竹器占据。竹筷子、筷桶、篮子、筐、筛、躺椅、椅子、凉床、凉席……而如果你在南方生活过,就一定不会忘记夏天的一张竹躺椅是多么的惬意。而这样一张竹躺椅上,可能凝聚着至少三代人的记忆。这样一张陪你长大的竹躺椅,是值得被记住的。</p><p> 竹器日用品能在民间广为流传,材料易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传统竹器的实用性,这是传统竹编最初兴起的原始动力。</p> <p><span style="color: rgb(165, 165, 165);">▼</span><b style="color: rgb(165, 165, 165);">斗笠</b><span style="color: rgb(165, 165, 165);">——是一种遮挡阳光和蔽雨的编结帽</span></p> <p>▼竹匾——晒谷物</p> <p>▼竹背篓——背负重物</p> <p>▼篓筐、扁担——载物 挑运</p> <p>竹器在不同的年代、地域、身份、用途、文化、审美……人们都对竹器注入很深的情感和智慧,人们也会在自家的竹器上做上特殊记号来区别和装饰,在频繁的不同场合使用中,竹器也寄托了人们的生活信仰和美好祝福。</p><p>竹器的日常实用积淀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和美学,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的执著追求和创造力。</p> <p>2.竹器的装饰艺术之美</p><p>1)美在编织</p><p>传统的竹器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和锁口 三道工序。以经纬编织法為主,佐以穿插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技法,使編出的图案多样。编织纹样一般来说有“人字纹”、“梅花纹”、“菱形纹”、“辫子口”等样式。</p><p>竹编之精细严密,需是现代技术和机器也不能代替。</p> <p>2)美在色彩</p><p>竹器大多时候以原色为主。</p><p>有时为配合器物造型和审美,也会将竹片或竹丝染色来配合不同编织技巧,以求得各种色彩对比強烈、花色鲜艳明快的图案。</p> <p>3)美在造型</p><p>竹器注造物主精魂,宿自然之灵。</p><p>竹器在古今因不同的使用价值而被赋予不同的造型和式样,来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场景下的各种生活需求。</p><p>竹篾可折可圆,质朴而有生机。在既有实用价值外,人们审美观念萌发还不自觉地赋予它观赏性功能。</p> <p>3.竹器的匠人匠心之美</p> <p>以前时间很慢,人们愿意固执地穷尽一生,去做一件事情。</p><p>竹器匠人亦是如此。</p><p>一人一刀,片竹成条,编织成物。</p><p>急不得,躁不了,需是刚柔并济,心灵手巧,方能掌握竹之禀性,力之感性。</p> <p>每一位竹编匠人都是怀着对自然的敬畏,以竹为媒,施灵巧编织来回馈自然的浓浓恩泽。</p><p>《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名,工有巧,才有美,和此四者然后才可为良。”</p><p>传统竹编从材料选择到编制,每一道工序都谨遵古法技艺,严密而特殊。</p><p>虽然竹编技艺算不上鬼斧神工,但是却更能体现“天人合一”造物精神。</p><p>手艺人凭靠灵巧的技艺和熟练的经验,</p><p>将竹的风骨和美学代代传承。</p><p>它既包含对人的尊重,也包含了人对自然的崇敬。</p> <p>4.竹器的文化内涵之美</p><p>1)文学(精神)2)文人雅物(载体)</p><p>苏东坡有诗云:“无肉让人瘦,无竹让人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竹在古代通常形容清雅、脱俗,也指高风亮节,是花中四君子之一。</p><p>还有诗云:“直视苍天傲暑寒,青枝绿叶簇高竿。 阳春破土身坚节,到朽身残节不残。”都是说竹的气节的。</p><p>当你遨游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海洋,一首首神韵独具的咏竹诗就会使你流连忘返。竹,是中国古代诗人咏不尽的对象;竹,凝聚着无数文学家的审美理想与艺术追求,融注了他们多少炽热的情感和睿智的思索;竹,实在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富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学符号。</p><p>中国文学所反复摄取的意象不是崇山峻岭、奔腾江河、急风骤雨等雄伟宏大、动荡冲突的事物,而是静谧纤小、细腻平和的对象,人们追求的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含蓄温润、清秀淡雅的“中和”之美。咏竹文学是“托物言志”,通过对竹的描绘歌咏,来表现文学家的情趣思想,而不是直接渲泄其所感所思,因此,咏竹文学表现情感的方式一般都是迂回曲折、委婉含蓄的;竹细圆修长,柔而难折,色泽淡雅,具有较鲜明而典型的阴柔美的审美特征,因而咏竹文学的美学风格大都含蓄淡雅、清新优美。咏竹文学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需求相契合,故得以较早出现,并获得充分发展。</p><p>竹的挺直不屈、有节常青、韧而难折等特性,正与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伦理观念相吻合,于是,文学家们就把它摄入文学作品之中,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符号,以指称和表达崇尚道义、坚守操节、眷恋故人与乡土的观念和情感。</p><p>总之,竹作为中国文学的一种异常重要的文学符号,是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产物,它自身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与隽永的审美魅力。</p> <p>竹器清爽、洁净、轻盈、莹润的品质,清新自然带有山林野趣的风味,无不与文人的生活理想相暗合,而竹所具有的文化隐喻,更是竹器受到青睐的原因。</p><p>当我们提起文人的时候,很难不提起这三个时代,魏晋风骨,两宋风雅,晚明风流。到晚明时期,竹器中的文人器系统的成为了一个门类。青箬笠、竹杖芒鞋,携诗桶,内置二三红叶,笔墨纸砚,俨然山人,晚明文人好猎奇嗜异,而对竹器的异常喜爱显然也是这种自身品味的建立过程的完美体现。当你去认真细数竹器中的文人器时,你将大吃一惊,晚明的读书人几乎被竹子包围了,住处有竹林,家具都是竹制、文具也是竹器、茶具也是竹器……</p> <p>▼文房清玩</p> <p>茶道竹器</p><p>竹也常常出现在茶席之上,最多见的便是竹则,陆羽在《茶经》中说道:“则,以海贝、蛎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与茶则唇齿相依的茶杓,也常以竹制。经过长期使用,竹子会呈现温润带透的质地,令茶人爱不释手。</p> <p>文人雅趣——竹刻笔筒</p> <p>一件竹器的『虚心劲节,弯而不屈』……心性高洁旷达之士,总能从这些外物中洞悉出自己修身立德的准则。</p> <p>二、闽竹器文化审美导向——</p><p>1.竹器的生活美学</p><p>竹,婆娑有致,四季常青,雅俗共赏,在中国有着独特的艺术符号。</p><p>竹器之于生活日用,更易产生审美意象的共鸣。竹制品家具已经越来越广泛,具有创意的竹制品更是广受欢迎。竹器在当今和未来的生活美学空间的运用结合会越来越普遍。</p> <p>2.竹器文化美学交流与传承——</p><p>1)竹器艺术作品交流:展示的是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观念,而不是竹器本身。</p><p>2)竹器的文化审美未来的内容是重点打造的,而且这个内容一定是跨界的,一定是混合的,一定是时尚的,一定是科技的,一定不是神秘的。</p> <p>3.竹器的文创美学——</p><p>竹器文创应时代发展需求,越来越需要当代人对文化的思考和对未来的预知,其中包含了许多对文化、时间、空间和历史的思考和沉淀,尤其在资讯膨胀、物欲泛滥时代,我们更应该回过头来吸取母体文化尤为重要,用母体文化的自觉和当代设计的运用结合,才会走出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p> <p>4.竹器的造物禅意美——</p><p>或许钢筋水泥见得太多,或许“抹不去”天地自然的人文情怀,或许“忘不了”的文化自觉,把心中的向往生活融入至竹器的方寸之间重拾“东方文化生活美学”追寻那朴素而纯粹的心灵信仰。竹器不止兼具实用与美观,还能承载心灵上的悠然与禅意。</p> <p>5.竹器文化美学的未来表达方式变化</p><p>“器以载道,道载于器”我们要做的是“道”本身,包括音乐,包括文学,包括研究,因什么而来?因过去几千年来看未来,肯定不能只用“器”来承载,要得知象外,“象”本身就是器本身,物象本身。简单来说——未来的竹器就是一个文化产业,可能是一台戏,可能是一间房间,可能是一部电影,可能是一本书,可能是一首诗,可能是全世界人们心中的远方……更可以是在时代的互联网发展中“虚拟”的文化美学表达,也可以成为一个人文符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