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月24日,共和国历史上一个光荣的日子。50年前的今天,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从中国西北的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p> <p>“夜空里,卫星飞,唱着那‘东方红’啊,小宝宝,睡梦中,飞上了太空啊。”“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蛐蛐儿叫铮铮,好比那琴弦儿声啊。”一支《摇篮曲》,唱醉了多少母亲的心,唱圆了多少孩子的梦;一支《摇篮曲》,吟唱了50多个春秋,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很多人,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这支《摇篮曲》,还曾经是难忘的北大荒知青一代的记忆。这首经典老歌的作者就是东北大连的作曲家郑建春,而把它唱到全国的也是大连的歌唱家徐桂珠。</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一、从《月儿明,风儿静》到东北民歌《摇篮曲》</b></p> <p>《摇篮曲》又名东北民歌《摇篮曲》、《东北摇篮曲》,原名《月儿明,风儿静》。原歌曲是东北地区广泛流传的一首东北民歌,起源于辽宁南部海城、盖州一代的民间小调(另说该曲起源黑龙江省尚志县民歌)。东北有三怪,“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着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这个“养活孩子吊起来”讲的就是睡觉的时候,都要把孩子放到一个船一样的“悠车”里。而这个“悠车”要吊在房檩或棚杆上。家里的大人一边推悠车,一边哼歌曲,孩子在均匀地律动中很快就能入睡。“悠车”这个叫法,是满族人的称呼,其实就是“摇篮”。故这首最原始的曲调名称“悠孩子调”,是家喻户晓的民间音乐作品,1960年,音乐家郑建春在“悠孩子调”基础上整理创作(编曲填词),并改歌名为《摇篮曲》,首唱歌唱家徐桂珠。“文.革”中郑建春重新改词。“文.革”后二人转艺术家高茹对郑建春《摇篮曲》二度创作此歌并首唱。</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二、原创者郑建春</b></p> <p>郑建春(1922-1999),籍贯不详。东北民歌《摇篮曲》改编原创者。生前曾任大连歌舞团团长,40多年来,他共创作了500余首(部)音乐作品,这其中就有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摇篮曲》。郑建春于抗战时期即投身革命,早年他跟随苏军歌舞团的专家学习音乐理论和技法知识,为自己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0年他经常到辽宁新金县(现普兰店)一带采风,那些农民在田间地头哼唱的辽南小调以及那些民间艺人的吹拉弹唱,触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就是在这些民间艺术的滋养下,在民谣民歌的基础上谱曲填词而成《摇篮曲》。《摇篮曲》于1960年完成后,1962年由大连歌舞团徐桂珠首唱,随后被许多歌唱家演唱并流传至今。</p> <p>郑建春《摇篮曲》作品问世后,首演即一炮打响,轰动全市。接着唱到了全国大型高峰音乐会“哈尔滨之夏”,唱到了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唱出了国门,还灌制了唱片,中国广播合唱团也演唱了此歌。郑建春也因此成为全国著名的音乐家,登门求歌者络绎不绝。上世纪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刚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的、已经有了名气的彭丽媛就曾来到郑建春家中拜访过郑建春,希望能为她写首歌。</p> <p>《摇篮曲》历经半个世纪,代代传唱,但也经历过坎坷。“文革”期间,郑建春成了走资派,文艺黑线代表人物,《摇篮曲》也被指为靡靡之音。</p> <p>郑建春的《摇篮曲》曾入选全国中师声乐教材、全国成人歌唱考级歌曲集、全国少儿歌唱考级作品集、中国音乐家协会社会音乐水平考级教材。更加值得骄傲的是,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会议将郑建春的《摇篮曲》视为中国的摇篮曲,并将其选入亚太地区歌曲集,定为亚太地区中小学音乐教材。</p> <p>从1949年郑建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创作的《五星红旗》(这是他创作的第一首歌,当年曾作为优秀作品发表在《音乐生活》杂志的首页),到他走遍辽南大地呕心写就的著名的《摇篮曲》,再到新时期展示绣花女美丽心灵的《绣花曲》(被中国唱片场灌制唱片),郑建春的500余首优秀作品中,《摇篮曲》是他的最爱。1999年郑建春病逝送行时,按照他生前的愿望,哀悼会上没有哀乐,为他最后送行的是他的《摇篮曲》,足见他对这首歌的喜爱和眷恋。</p> <p>改革开放后,杨钰莹、于文华、梦鸽、迪里拜尔、董文华、宋祖英等歌唱家都以自己的方式和特点,翻唱了此歌。近年来,《闯关东》《小姨多鹤》《警中警》《地上地下》等十余部影视剧中都采用了郑建春《摇篮曲》的旋律和歌词。尤其需要一提的是,电视连续剧《闯关东》将《摇篮曲》用到了片尾曲创作中。《闯关东》是近年来一部难得的经典之作,它的片尾曲《家园》也同样是一部经典,极好地烘托了电视剧的氛围,可以说,《摇篮曲》是整个片尾曲之眼。相信每一个看过《闯关东》的观众,在这个熟悉的旋律鸣响的时候,都会产生出一种难以抑制的情感波澜。《闯关东》片尾曲之所以选择了《摇篮曲》,实际上,是对黑土地一种情结的挖掘,是一种民族血脉的传承。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对《摇篮曲》的演绎,也让我们看到了,这部不朽作品的影响力在新一代艺术家身上的延续。50年来,这么多的歌唱家演唱《摇篮曲》,这么多的影视剧选用《摇篮曲》,几代听众这么喜欢《摇篮曲》,足见《摇篮曲》永恒的魅力。50年蹉跎岁月,首唱者如今已是84岁高龄,作曲家早已然离我们而去,只有这首中国的东北民歌《摇篮曲》,只有那天籁之声,永远萦绕在人们心底。</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三、郑建春《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初始(1960年)版歌词</b></p> <p><b style="font-size: 15px;"><i>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蛐蛐儿,叫铮铮,好比那琴弦儿声啊。</i></b></p> <p><b style="font-size: 15px;"><i>琴声儿轻,调儿动听,摇蓝轻摆动啊;娘的宝宝,闭上眼睛,睡了那个睡在梦中。</i></b></p> <p><b style="font-size: 15px;"><i>小鸽儿,要和平,呱呱它叫两声啊;小宝宝,睡梦中,微微他露了笑容啊。</i></b></p> <p><b style="font-size: 15px;"><i>眉儿轻,脸儿那个红,好似个小英雄啊;将来英雄,他去当兵,为了国民立下大功。</i></b></p> <p><b style="font-size: 15px;"><i>露水儿,洒花儿,窗前的花儿红啊;花儿开,花儿红,宝宝你就要长成啊。</i></b></p> <p><b style="font-size: 15px;"><i>月儿明,风儿那个静,蛐蛐儿还叫两声啊;娘的宝宝,闭上眼睛,睡了那个睡在梦中。</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四、郑建春“文.革”版东北民歌《摇篮曲》歌词</b></p> <p><b style="font-size: 15px;"><i>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呀;蛐蛐儿叫铮铮,好比那琴弦儿声啊。</i></b></p> <p><b style="font-size: 15px;"><i>琴声儿轻,调儿动听,摇蓝轻摆动啊;娘的宝宝闭上眼睛,睡了那个睡在梦中。</i></b></p> <p><b style="font-size: 15px;"><i>夜空里,卫星飞,唱着那“东方红”啊;小宝宝,睡梦中,飞上了太空啊。</i></b></p> <p><b style="font-size: 15px;"><i>骑上那个月儿,跨上那个星,宇宙任飞行啊;娘的宝宝立下大志,去攀那个科学高峰。</i></b></p> <p><b style="font-size: 15px;"><i>报时钟,响叮咚,夜深人儿静啊;小宝宝,快长大,为祖国立大功啊。</i></b></p> <p><b style="font-size: 15px;"><i>月儿那个明,风儿那个静,摇蓝轻摆动啊;娘的宝宝睡在梦中,微微地露了笑容。</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五、东北民歌《摇篮曲》首唱者徐桂珠</b></p> <p>徐桂珠(1936—),女,辽宁金县人,著名歌唱家,东北民歌《摇篮曲》首唱者。祖籍满族正黄旗,家族原来长期居住在北京草帽胡同,后来举家迁居到了辽宁金县,以务农为生。徐桂珠自幼聪敏好学,善于摹仿。孩童时代乡间艺人的表演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东北解放后,村里的业余剧团为她提供了很多艺术观摩机会,和民间艺人学习了很多民歌。1954年,徐桂珠在大连市(当时称旅大市,下同)工业博物馆担任讲解员,业余时间经常参加文艺活动。1957年,她被调到旅大文工团(大连歌舞团前身)担任独唱演员,以演唱民歌为主,并吸收多种声乐技巧,曾拜京剧老旦演员为师,还学习过单弦和辽宁皮影戏。同时,还阅读大量文学作品攻读音乐理论,丰富自己的演唱修养。1962年,她参加广州“羊城花会”,演唱东北民歌;8月又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上演唱了后来风糜全国的《俺是公社饲养员》和《摇篮曲》(月儿明,风儿清);12月,入选辽宁代表团到北京参加全国独唱独奏音乐会。三次重要演出,确立了她民歌演唱家的身份,被音乐界熟识,在观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p> <p>文革期间,她被压制,但并未间断歌唱的训练。文革结束后重获上台机会,在继续演唱民歌外,她还演唱了《果园花儿开》《江河水》等声乐技巧更为艰深的歌曲。1955年她被选拔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活动,演唱《一朵光荣花》获得优秀表演奖。</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六、东北民歌《摇篮曲》二度创作者高茹</b></p> <p>高茹(1941——2017):女,著名二人转艺术家。东北民歌《摇篮曲》二度创作者。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吉林分会理事,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家协会理事,著名二人转艺术家阎学晶的老师,吉林省永吉县人。1958年考入吉林省戏曲学校地方戏科,向程喜发、李青山、谷振铎等教师学习二人转。她根据自己条件,以青衣闺门旦为主,又学唱《搬窑》、《包公赔情》、《燕青卖线》三出吉剧。1961年分配到白城地区吉剧团,后又调到洮安县民间艺术团演唱二人转。在艺术实践中,她注意继承、借鉴、革新,通过融合提炼,在唱腔、唱法、板式上,初步形成吐字清晰悦耳,行腔婉转自如,长于演唱抒情段的特点。1964年演出的二人转《银酒壶》、1965年演出的单出头《红装奇志》都在吉林省汇演大会上获表演奖。1975年调到白城地区文工团,唱民歌和大鼓,进一步丰富和提高了二人转演唱艺术,并积极学习,参与作曲工作。1977年调到吉林省戏曲学校地方戏科任教师,撰写了《二人转唱功研究》等文章。二人转界有句流传已久的说法:二人转四绝:“王肯的词儿,那炳晨的曲儿;高茹的嘴儿,马力的腿儿。”</p> <p>高茹对郑建春创作的《摇篮曲》进行二度创作,在唱腔上做了较大调整,大量运用气声和哼鸣(鼻音),较多的运用润腔。高茹还特别注重吐字归音,在她演绎的《摇篮曲》中,对字符的前尾音、后尾音以及中间的颤音格外重视。经过高茹重新编配、演绎的《摇篮曲》不仅更加符合音乐规律,而且抒发的感情更易于人们接受,成为影响几代人的优秀音乐作品。东北民歌《摇篮曲》也成为高茹艺术生涯中的一部经典作品,久唱不衰。</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七、高茹版《摇篮曲》歌词</b></p> <p><b style="font-size: 15px;"><i>月儿明风儿静,树叶遮窗棂;蛐蛐儿叫铮铮,好比那琴弦儿声。</i></b></p> <p><b style="font-size: 15px;"><i>琴声儿轻,调儿动听,摇篮轻摆动;娘的宝宝闭上眼睛,睡了那个睡在梦中。</i></b></p> <p><b style="font-size: 15px;"><i>小鸽子你高高飞,咕咕它叫两声,小宝宝睡梦中微微他露了笑容;眉儿那个青脸儿那个红,好像个小英雄。</i></b></p> <p><b style="font-size: 15px;"><i>小英雄要去当兵,为了祖国你立大功,露水儿洒花儿,窗前的花儿红;花儿开花儿红,宝宝你就要长成。</i></b></p> <p><b style="font-size: 15px;"><i>月儿明风儿静,蛐蛐儿叫两声,娘的宝宝闭上眼睛,睡了那个睡在梦中;悠哇悠,悠哇悠,睡了那个睡在梦中。</i></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i>(编辑/杨振东 资料来源/大连新闻网等媒体 背景音乐《摇篮曲》演唱者/杨钰莹)</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