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写在读书节

赵东旭诗文

<p class="ql-block">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p><p class="ql-block"> 赵 东 旭 /文</p><p class="ql-block"> 夏日的午后,雨悄悄地下着,我坐在窗前,一个人,一杯茶,一本书,静静地读着。</p><p class="ql-block">这是每天不变的景色,读书,对我来说是一辈子的事。</p><p class="ql-block"> 轻轻回首,读书六十年,风景却不同。少年读书,乃兴趣之读;中年读书,是即用之读;而晚年读书,可谓学问之读。</p><p class="ql-block"> 大约四五岁的时候,一个冬天的早上,我还懒在被窝里,瞪着眼睛望着玻璃窗上的冰花出神,父亲随口说出一副对联:“虎行雪地梅花五,鹤踏霜田竹叶三”,然后讲给我听。冬去春来,当院子里一群麻雀迎着初升的太阳把我从睡梦中吵醒时,父亲又给我讲“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那时,我没见过老虎、仙鹤,更不知梅、竹为何物,当然更不晓得孟浩然为何人,但这些绝美的诗句却引发我无边的联想,激活了我对读书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过年了,家里正堂的供桌上摆满了供品,供桌后面的北墙上悬挂着写满密密麻麻名字的家谱。我在大人的指挥下,上香,跪下,磕头。一抬头便看见家谱两侧一副硕大的对联:“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慢慢地我才懂得,先人为什么煞费苦心选了这样一副对联同祖先一起供奉着,他告诉后人:读书,读书,读书!</p> <p class="ql-block">  上学那年月,有心读书,没钱买书。初中时学校有个不大的图书馆,借书看是有时限的,一本厚厚的长篇小说必须在一周内看完。我不得不冒着风险把它拿到生物、地理课堂上去藏在书桌底下偷偷摸摸地读。兴趣使然,一发而不可收!农忙假中,为了几个“工分”,和成年人一起下田铲地,累得要命。歇气时,一本《唐诗一百首》,头枕锄杠,面向蓝天,惬意又解乏!记得有一年冬天,在生产队的马灯下,我捧着一部《封神演义》拌拌磕磕地念着,围着十几个社员在“听书” ,一起熬到小半夜,最后还是被生产队长撵走,说是太费油了!文化大革命中,报上有一篇文章批判《六十部小说毒在哪里?》,我仔细数了一下,六十部小说我竟然读了四十多部,可见“受毒不浅”!感谢那个年月,兴趣把我领入书海!</p><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了,读书成为一种需要。“史无前例”的遭遇,让我与大学无缘,在任中学语文教师时,深感囊中所学杯水车薪。于是,托一位“工农兵大学生”的校友,弄到几本大学语文教材,加上表哥送我的一套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于是,捧着这些书上了“我的大学”。后来,随着工作岗位的转换,教育学、新闻学、管理学之类实用之学,伴我度过忙忙碌碌的岁月,成为工作的绝好帮手,应是“困而学之,又其次也”(《论语·季氏》)。即用之学,受益匪浅。于此同时,我所钟爱的文学书籍,一直如影随形,不离不弃。</p><p class="ql-block"> 日子真快!退休了,再不必为琐事劳神。当老友们纷纷踏上旅途、走向“麻坛”、扭起秧歌的时候,我一头扎进书堆里,去寻找我“初恋的情人”。有了时间,有了精力,有了几十年的积累,不仅是兴趣之读,不再是即用之读,而是学问之读。几年来,我通读了《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汉书》(《汉书》现读大部分)、《说苑》、《贞观政要》几部史书,精读了《道德经》、《论语》、《孟子集注》和《庄子》,重点攻读了关于诗词曲赋的诸多典籍,撰写了20多万字的《国学笔记》,编写了《道德经讲义》和《中华诗词讲义》,用于为老干部大学讲授国学知识。徜徉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浩瀚大海,与古人先贤对话,我如登仙阙。仿佛看见老子、孔子、司马迁、李白、苏轼等一个个向我走来,老子仙风道骨,孔子正襟危坐,李白苏轼风流倜傥,或终南绝顶,或大江明月。我与先圣们谈经问道,把酒吟风,好不畅快淋漓!于此我真正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恰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室……不改其乐”(《论语·雍也》)。</p> <p class="ql-block">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学也。”善学者无分老幼,贵在行动。春秋时,晋平公曾问师旷道:“我年纪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晚了。”师旷说:“少年好学,好像初升时的太阳光;壮年好学,好像中午时的太阳光;老年好学,好比蜡烛发出的光亮。天黑时,点燃蜡烛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晚学譬如秉烛而行,无名利之求,有朝圣之心,所获自有心知。莎士比亚说:“生活没有书籍,就像没有了阳光。”人到晚秋,目渐昏花,读书使我视野开阔;足不健行,读书令我攀登不止;手不灵活,读书让我触摸到真理大道;两鬓霜雪,读书教我青春永驻!</p><p class="ql-block"> 王国维先生有人生三大境界之说,我认为读书也有三个不同境界:第一为诵读明义,释其内涵;第二为读以致用,解于困惑;第三为立德修身,改变自我。我认为这三个境界分別与古人治学之道相契合。第一境界合于《礼记》“格物致知”之说;第二境界合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说;第三境界合于荀子“博学自省”之意。第三个境界是最高最难之境界,所谓“读书育人”是也,“读书育人”方为君子之道,读书人修炼到这个境界则堪为高标!“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千古文章不寂寞,读到佳处境自高!</p><p class="ql-block"> 窗外,风住雨歇,斜阳绿柳,我忽然想到李易安《摊破浣溪沙》中的两句:“枕上诗书闲中好,门前风景雨来佳”,此时此地,我不正在这风景之中吗?</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一杯茶,一本书,我读着,醉着,快乐着!</p><p class="ql-block"> 2022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p> <p class="ql-block">七律·读书日感赋</p><p class="ql-block">红尘何处最风光,</p><p class="ql-block">学海书山任徜徉。</p><p class="ql-block">谒圣朝贤求大道,</p><p class="ql-block">勤经耽史得膏粱。</p><p class="ql-block">常悲坟典闲空阁,</p><p class="ql-block">每叹文章输孔方。</p><p class="ql-block">皓首不辞蓬岛远,</p><p class="ql-block">扁舟一叶向汪洋。</p><p class="ql-block"> 2022.4.23</p><p class="ql-block">注:古人云,读书有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孔方,金钱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梁启超为清华国学院学生列提出国学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你读了其中的几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宋史、元史、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计28部(《四书》:计为一部)。</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格 致 居 铭</span></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我有乐土,七尺芸窗。门前溪柳,风动荷香。轩开云至,向载夕阳。邺架环壁,黄卷齐梁。朝吟屈贾,夜习米黄。清茶古砚,百味炎凉。勤经耽史,究古今之兴替;拈诗陈赋,品国故之琼浆。继绝学以修齐,追往圣之景行。朋辈非诗即酒,文道亦忧亦狂。情致淋漓芳苑,憎爱付诸投枪。不趋利往,匪冀名扬,人抛闲处,自结圆方。</p><p>&nbsp;&nbsp;&nbsp;&nbsp;&nbsp;昔晋公晚学,炳烛不辍,随园渐老,神韵未央。莛苇涵春,不思合抱,瑾瑜沉沙,自有华章。格物致知,心则风清月朗;诚意修身,诗必山高水长。桑榆忽迫,吾当焚贴继晷;蓬山虽远,扁舟不舍浩茫。。</p><p><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在小学四年级读了第一本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初中三年,是疯读的三年,长篇、中篇大约读过30多部。《青春之歌》《烈火金钢》《铁道游击队》《三里湾》《灵泉洞》《野火春风斗古城》《三千里江山》《暴风骤雨》《创业史》《红岩》《水浒》《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普通一兵》《风流三部曲》《激流三部曲》等等。后来又陆续读了很多外国小说,如《复活》《安娜·卡琳尼娜》《茶花女》《三个火枪手》《红与黑》《廊桥遗梦》《巴黎圣母院》等等。高中时基本上没有时间读长篇了,但短篇尚不间断。当然,读小说的前提是不误学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年龄大了,小说基本不读了,但读的更多是诗词、国学经典、历史之类,主要是给自己补补课。读书是每天必修之课,如同每日三餐一茶,这已经成了习惯。用我自己的一句诗说:“庸人自有庸人乐,黄卷青山胜封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