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儿时常到苏峰山下白沙澳摸海螺,只为生计。成人之后,在忙碌之余,本村在外工作的十几个儿时伙伴常约此处,或爬山或攀岩或烧烤,不为生计,只为儿时情结:眷恋故土的一份情结</p> <p> 此山此滩此澳已植于我等骨髓,其一石一草一木如数家珍。</p> <p> 苏峰山在宋之前名为东山,铜山在民国四年(1915年)筹备建县之时因与江苏铜山县重复,故取东山旧名,实即苏峰山之名,故苏峰山为东山其名之源头。苏峰山有称东陵山、川陵山、苍陵山、苏尖,其名常见于本地大儒笔端:湖塘村蔡保祯(知县蔡方平子)作《咏川陵行宫》“南宋帝子宫,结向蜃楼侧。于今海宇清,疑见千宫色。”可称其雅;也有明巡海道蔡潮称此山为漳郡第一文峰,可知其秀;更有清代文儒陈文华作《苏柱擎天》“天垂南畔势如倾,赖得苏峰一柱擎。千载长存苍翠色,春来最喜望中明。”可称其峻。苏峰山因其雅其峻其秀,游之心旷,观之神怡。本村三世祖岩隐公更是择山而居,研习文著,熟知其山一峰一石,一草一木,并以精彩文笔著《苏峰奇景》,内叙苏峰九十九个山峰之名及山底礁洞澳其名其景,除此之外更著有《棠棣之花》,以其过人学识传播教育之道,明义之理。其文著传及后代同知公、雾中居士、乌鸡秀(即林清音)等人之手,并作为乌鸡秀传授诏安进士黄开泰等学子之教材。只因清咸丰年间(1853年)梧龙林美圆在苏峰瓮底坑发动小刀会(义兴会)起义,最后以失败告终。因此事累及梧龙各代著作,此事之后,乌鸡秀所持《棠棣之花》和《苏峰奇景》二书以及乌鸡秀毕生所著皆付诸一炬,除此之外,乌鸡秀之师雾中居士著作《笑谈四库全书》、《罗经透解》、《灵素.集注》也在此劫中焚毁过半。遭此焚书之灾,乌鸡秀忧郁成疾,卧病数载。</p><p><br></p> <p> 苏峰文秀著叙已化为灰,然其雅趣、高矗、峻峭、雄伟之貌仍横亘于东海;苏峰山的人文历史需待后人重新去挖掘。</p> <p> 在苏峰山西北坡一侧海岸前沿的断坎处,以及苏峰山西北瑾山的磨仔墩遗址就是两处古人类活动遗址,其遗址与大帽山贝丘遗址、台湾台北圆山、澎湖良文港、诏安腊州山贝丘遗址、漳浦香山贝丘遗址有共同的新石器文化特征,苏峰为东山源头有据可寻。瓮底坑为苏峰山山谷小盆地,清朝之前,该处为梧龙村民练功之所,清义兴会农民起义时以此为据点。此盆地沿谷地溪流下泻至海,在入海口周边发现有泥煤存在,泥煤 是在潮湿的森林里产生的一种生物淤泥。苏峰山下西北海边大量泥煤的存在反映此处地理变迁的痕迹,证实西北海边远古时代曾经繁茂 过的植被覆盖,苏峰山西北发现古人类活动遗址也不足为怪。(正是泥煤的存在才坚定了谷文昌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力 营造海边防护林的信心)。</p> <p>(曾燃烧一个多月的泥煤)</p> <p> 宋代 的东山缺乏历史记载,口口流传的故事多集中于此时,苏峰山东部兄弟岛(也叫柑桔岛)有关东京地名的传说仍是个谜。“沉东京,浮南澳。沉乌礁,浮大帽” 的俗语多有流传, 很多指向南宋遗址的证据及东山地名沿袭,对南宋王朝暂驻东山的事实多有印证,苏峰为东山历史之源头更有深究的历史价值。</p> <p> 苏峰山的峻峭雄伟,除了风雨雕琢,海水侵蚀,更主要的是难预判的地壳变动对它的重朔再造。东山地处长乐——南澳活动断裂带上,地壳不稳定,属地震多发区,苏峰山周边地质多不稳定。现有记裁资料表明,县境至南澳海域1971年以前发生5级以上地震5次:1600年发生5级地震,1918年2月13日(农历戊午年正月初三)下午发生7.25级地震,震中在六十里外的南澳岛,苏峰山地质变动极大。1971年以后县境及附近海域发生3级以上地震七百次以上。而在1994年9月16日和2019年11月26日发生于台湾海峡的7.3级和5.6级地震,东山深重影响。因是地震多发区,苏峰山周边地质较为脆弱,所有大的开发项目必须考虑当地的地质因素,岩雅村一个庐的帐篷项目开发已是地尽其用!</p> <p> 山脉主峰东北方向沿山腰蜿蜒一路桥,此为网红蓝桥。桥跨一山谷,谷底名为白沙澳。雨季来临,山泉汇于山谷,于白沙澳集成一溪瀑布。此瀑布虽非壮观,然其池水全年常注,另有一番风景。山上石泉之水点滴有序,注池有声,与浪涛之声相奏成趣。此地为开阔地带,沙滩即有瀑布冲刷,又有海浪淘洗,沙颗层次分明,奇白无比,故称白沙澳。澳四周礁石更是奇形怪状,任取一礁一石即成一道风景:有的礁石如“龙瓶”、 似“石龟”, 如“鲨鱼”似“元宝” ;更有“童子拜观音”、有“猴子窥井”,形象各异,栩栩如生。近海之处有一岩洞,浪击岩岸,涛声震耳,如雷鼓轰呜。 因其奇景奇观,此处被钓翁们称为“水仙童澳”。 更有稀奇之处:该处清泉甘甜爽口 。儿时食用白沙澳之水熬出的白米粥独配苏峰山下邱厝的蒸番薯,或是苏峰山下任一海产,就是少时永远挥之不去的无穷回味。</p> <p> 此仙景因其清幽而存神秘:白沙澳因渔翁曾隐约见一仙童出入其间,故称水仙童澳。民国时期,梧龙村民为保护龙山寺李伯瑤神像(陈元光部将),曾将神像移于白沙澳仙人洞。更给此处增添神秘色彩。其 沧桑的礁石断崖似乎总在述说过往的陈年故事!</p><p><br></p> <p> 苏峰山北部山底为礁岩断壁,风蚀、海浪冲击特别猛烈。也因为苏峰山沿海四周嶙峋分布的岩石阵营,才使该处遭千年肆虏而愈显俊峭。看似脆弱的风蚀地貌,其自身已是经过几番重塑再平衡。人类只需稍加外力打破这种平衡,该山恐怕需花更长久的修复。是塑成秀美之貌?还是沦为断壁残“岩”?非你我所能预料!思虑之心常有,只因白沙澳为儿时常恋之处;只因在食品匮乏的年代,白沙澳、角仔底提供给我们最弥足珍贵的食物来源。“存命之喜,焉能不日日况味之”。对乡土的眷恋和感恩之心因其礁岩秀美雅趣而如影随形,也因其脆弱不可复制而倍感珍惜。</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