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 <p class="ql-block"> 五年前(2020年)的四月二十三日,我发表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纪念朱熹诞辰820周年的文章。三年前,因新冠病毒肆虐,被关在家中书房时敏轩时,网购和拜读了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束景南教授大作《朱子大传》。我欣喜地发现,我对朱熹先生的人品认识和评价,与束景南教授精心研究巨著的结论完全相符。</p><p class="ql-block"> 同时,我依然感到,由于近期片面的思想文化理论教育,社会缺乏治国立人基本道德的熏陶,导致了社会道德参差,思想伦理漠糊、腐败现象泛滥的情况。现在网络上还看到有人时时发表“朱熹是伪君子”的言论,并引经据典和添油加醋的发表观点,误导民众。</p> <p class="ql-block"> 今年,2025年乙己蛇年,4月23日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朱熹先生逝世825周年纪念日。再过半年到10月18日,则是朱熹先生诞辰895周年纪念日。我再次修改发表此文,以怀念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伟大功勋之一朱熹先生。</p><p class="ql-block"> 放眼世界各国所建立的庞大帝国,如古埃及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等,少则二三百年,长则一千余年,即在历史长廊中折戟沉沙或此长彼消。而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特别近两千年来,各年代均有英雄豪杰引领风骚,如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还有少数民族强人元代成吉思汗和清朝努尔哈赤,建立了庞大中华帝国雄踞亚洲。尽管各朝经历起伏曲折,仍维持汉民族国家长盛不衰。中华汉民族的统治能持久延续,也来源于汉民族儒家文化深厚底蕴的凝聚力。中国5,000年历史上各代都出现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将源远流长的儒家文化一脉相承、发扬光大。但其中贡献最大的儒家文化集大成者,当属两位伟大的中国古代思想家,这就是孔孟之道的创始人孔丘孔子先生(公元前6世纪),和理学论理的提炼集成者朱熹朱子先生(公元12 世纪)。</p><p class="ql-block"> 中国现代国学大师蔡尚思先生(1905-2008年)在1988年写过一首诗:</p><p class="ql-block"> 东周出孔丘,</p><p class="ql-block"> 南宋有朱熹;</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文化,</p><p class="ql-block"> 泰山与武夷。</p><p class="ql-block"> 蔡尚思先生称赞孔子和朱熹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教育史上的两座丰碑。孔子是儒之圣人,开创了人格基础的儒家学说;朱熹朱子是儒之大贤,将民间儒学观念提升为执政治国的理学思想,不仅为广大学生弟子长期膜拜信仰,而且在朱子去世以后,中国宋、元、明、清朝历代皇帝朝廷都奉儒家理学为治国法宝。孔子创立和朱子传承的儒家古文化思想之光,跨越时空穿透历史,铸就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永恒的文明基石。儒家思想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了中华民族聪慧正直、坚韧不屈、恭敬谦让、互助共进的民俗美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小时候,听父辈们讲朱熹先生是我们本朱氏家族的前辈族人。2012年,我去老家江苏省无锡市前洲镇,从前洲镇朱氏族人朱寿均先生处拿到续编的《全旺朱氏宗谱》,才得知朱熹先生是本家族第12世传人,我这辈已是第48世传人。而正是朱熹先生当年首次编撰了《婺源茶院朱氏世谱》,才有朱氏家谱几百年数次续编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胜日寻芳泗水滨,</p><p class="ql-block"> 无边光景一时新。</p><p class="ql-block"> 等闲识得东风面,</p><p class="ql-block"> 万紫千红总是春。</p><p class="ql-block"> 我吟诵着800多年前朱熹先生挥笔的这首抒情扬志之作“春日”,在2025年乙己蛇年春天缅怀朱熹先生不平凡的一生,迎接朱熹先生诞辰895周年、去世825周年纪念日的到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世称朱文公,世尊称朱子。祖籍江西婺源,出生于福建尤溪,卒于福建建阳考亭。父亲朱松是儒学世家,朱熹18岁参加科举考试即入榜进士,后担任过南宋王朝各级的县官、府官和朝官。朱熹秉性耿直为官清廉,更喜爱理学著述和研讨教育活动。为官时他看透朝廷官僚腐败蔓延,便屡屡辞职弃官;但因他才干出众,又被朝廷在困难时刻屡屡提升重用。所以朱熹便利用任官之时到各地广建书院,推广理学;辞官之际专注著书,深耕理论。朱熹一生留下有25种,600余卷,2,000万字的海量巨著,被后人誉为中国伟大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和儒学集大成者。</p> <p class="ql-block"> 朱熹的个人生活是非常不幸的。1143年父亲朱松去世,朱熹仅14岁便少年丧父。遵父遗嘱与母亲搬去福建崇安(武夷山)五夫镇义父刘子羽家居住,并由五夫镇刘勉之等三老师教育。1148年朱熹与刘勉之女儿刘清四成婚,婚后育有3子。1169年母亲祝氏去世,朱熹40岁中年丧母,守孝6年寒泉著述。1176年妻子刘清四去世,朱熹47岁壮年丧妻,悲痛欲绝,之后终身未续娶。1191年长子朱塾(shu)去世,朱熹62岁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弃官治丧迁居建阳,闭门著书。</p><p class="ql-block"> 1194年南宋右相赵汝愚推荐64岁的朱熹到朝廷担任时年26岁的新皇帝宋宁宗的教师。因朱熹言词激奋,引起宋宁宗不满,守旧派内臣权贵韩侂胄(tuozhou)乘机请旨宋宁宗将入朝46天的朱熹罢官去职,朱熹便回到福建建阳县考亭居住修学。</p><p class="ql-block"> 次年1195年南宋朝廷发生了宫廷内斗,内臣韩侂胄与右相赵汝愚矛盾激化,宋宁宗罢贬了赵汝愚。新宰相韩侂胄上台便乘机发动全面清算儒家理学的运动,理学被称为伪学,列出59人《伪学逆党籍》,朱熹被斥为“伪学魁首”。韩侂胄的党羽监察御史沈继祖编造罗列了朱熹的六大罪状和“引诱尼姑,扒灰儿媳”的等桃色谣言,上奏皇帝要求“斩朱熹灭伪学”。宋宁宗当然知道这些都是污蔑不实之词,但仍下旨免去了朱熹的官爵头衔。朱熹的许多同僚和弟子受到株连被罢官流放,这就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庆元党禁”事件。</p><p class="ql-block"> 1194年朱熹被贬回福建考亭后,专心著书修注,直到1200年在忧郁中去世,享年70岁。朱熹去世后,南宋抗金名将辛弃疾和爱国诗人陆游都不顾朝廷禁令,发表纪念朱熹的祭文,高度赞扬了朱熹的为人和成就。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探访祖籍江西婺源(2017年)</p><p class="ql-block"> 作为婺源茶院朱氏的传人,我曾沿着老祖宗朱熹先生的足迹,探寻他的推广理学之路。朱熹祖籍在江西省婺源市,父亲朱松1118年入榜进士后,于1123年举家迁移离开婺源,去福建政和做官。1130年朱熹出生在福建尤溪,1149年冬,朱熹19岁参加殿试考上进士后,曾春风得意回到故里婺源祭扫祖墓。1176年47岁的朱熹二归故里探访修墓寻谱,并应乡亲之邀开始修撰族谱。</p><p class="ql-block"> “美丽婺源·圣境熹园”,熹园坐落于婺源县紫阳镇汤村星江河畔,此地原名“朱家庄”,是朱熹二世祖朱廷隽、三世祖朱昭元家居之地,朱熹两次回家省亲祭祖都留存有多处遗迹。</p> <p class="ql-block"> 2017年2月,我与家人访问了婺源熹园(当时门票60岁以下每人55元,60岁以上每人30元)。熹园中依次建有文化意蕴深厚的 “引桂桥”、“尊经阁”、“朱家庄”等徽派建筑群,以及“阙里牌坊”、“紫阳书院”、“文化碑廊”、“老砚馆”等景观。徽派建筑全面、完美地展现了婺源三绝:木雕、砖雕、石雕。熹园中既有朱子先贤讲学的文化介绍,也有非遗技艺“歙砚”制作及歙砚精品展示。园内历经数百年的香樟、香桂和朱熹手植八百多年的苦槠树等古树掩映,至今仍葱葱郁郁。景区内山环水绕,曲廊蜿蜒,楼台影映,步移景异。在熹园你可以“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为人们展现了不一样的“江南文化园林”。</p><p class="ql-block"> 如今熹园门票:268元(网上订票116元)。包括游人可以换汉服入院的费用,参观全新打造真人实景沉浸式互动景区,3大主线剧情,游客幻化为古风人物,在朱家庄一边进行游戏探秘,一边体验朱子文化和歙砚文化的源远流长。还可能邂逅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你无须准备,已在戏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擦肩白鹿洞书院(1980年)</p><p class="ql-block"> 1980年10月,45年前我26岁年轻气盛时,与当年上海汽车厂的好友张小年、范欣等6位年青人去了九江庐山。我们奔着对毛泽东题词“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崇拜登上庐山,带着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憧憬直下三叠泉瀑布,也想探访老祖宗朱熹在此修建的南宋四大书院之一白鹿洞书院。</p><p class="ql-block"> 我们中午从牯岭出发,步行25里山路前往庐山东南麓的三叠泉(当时此线没有公路)。我站在庐山南麓五老峰上眺望远处的鄱阳湖,依稀能看到鄱阳湖和庐山之间的白鹿洞书院。</p> <p class="ql-block"> 白鹿洞原是寺院,位于庐山脚下白鹿镇旁,初建于唐代,北宋后期一度萧条,残垣断墙,杂草丛生。南宋理学家朱熹先生1178年48岁在南康镇(当时叫南康军,下辖三个县)做三年地方长官时,对辖区内的白鹿洞寺院废址进行了修复扩建成书院。朱熹还自任洞主,制定教规《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有“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等等。朱熹还制定了课程,将《四书》作为基本课程,尚需学习《五经》《楚辞》以及古代诗、文。朱熹亲自讲学,传播理学观念。时逢南宋理学代表人物陆九渊来访白鹿洞,他请陆氏登台讲学“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听讲的学生们举座动容,汗出泪涌。又因朱熹与陆九渊在理学理论中有一些哲学分歧,朱熹还与陆九渊还在此进行了几天疑义探讨和激烈辩论会,史称江西“白鹿洞之会”。这与后来的朱陆湖南“鹅湖之会”成为宋代先贤们探求真理,广博学问,摒弃门户之见,倡导百家争鸣的2场著名会讲。朱熹主持白鹿洞书院三年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包括“升堂讲说”“互相切磋”“质疑问难”“展礼”等形式。白鹿洞书院不仅成为中国传播理学文化的中心,而且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700年书院办学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1980年10月庐山大厦前</p><p class="ql-block"> 后排左起:张小年 范欣 朱宪</p><p class="ql-block"> 中排左起:韩婷云 林幼幼</p><p class="ql-block"> 前排:莫志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步行3个多小时,气喘吁吁地来到庐山南麓的九叠谷底,站在盘石上抬头仰望从天而降的三叠泉巨瀑,耳闻水洒如雷震天动地之声,心潮澎湃思绪飞扬。此时我才知道举世闻名的庐山三叠泉景观是1191年才被樵夫发现的,不仅比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的时间晚了10年,更比唐朝大诗人李白《望庐山瀑布》名诗晚了400多年。原来唐代大诗人李白是眼望庐山秀峰的黄岩瀑布飞溅,写下了“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传世佳句。当然,我们“走到三叠泉,已是庐山客”,三叠泉飞瀑景色更具壮观,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 在三叠泉流连忘返一个多小时后,此时太阳已偏西,回牯岭旅馆还需要走3个多小时黑灯瞎火的山路,我们不得不放弃去探访近在咫尺5里外白鹿洞书院的愿望,踏上了回庐山牯岭25里盘旋向上的归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长沙岳麓书院参观(2008年)</p><p class="ql-block"> 湖南是“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地方,尤其是宋朝以后,更培养出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和军事将领。湖南省会长沙,旁有 “春来江水绿如蓝” 的湘江,和 “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岳麓山。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就坐落在长沙湘江对岸的岳麓山角下,湖南大学的校园内,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岳麓书院原址已建成文物保护场所,对外接待游客,门票每人30元。</p><p class="ql-block"> 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我父亲朱康侯逃难路过长沙时曾去岳麓书院。他从长沙到岳麓书院,是在湘江边乘摆渡船,绕过橘子洲头(江心岛)到西岸,再步行五里地,才到达岳麓书院。</p><p class="ql-block"> 2008年4月20日,我借到长沙市的湖南大学参加中国机械工业审计协会年会的机会,也游览了岳麓书院。我乘汽车过湘江大桥直达湖南大学旁的宾馆,岳麓书院就在附近。</p><p class="ql-block"> 岳麓书院是北宋开宝9年(公元976年)谭州(管辖湖南长沙、湘潭、岳阳一带区域)太守朱洞修建,1015年宋真宗赐名“岳麓书院”。建院时间仅次于摩洛哥的卡鲁维因阿拉伯伊斯兰宗教大学(建于公元859年),为世界第二的古老学府,至今已1056年沧桑。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1165年潭州安抚使刘珙(军事长官)重建了岳麓书院。他还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持岳麓书院讲学。2年后的公元1167年,37岁的朱熹第一次来访岳麓书院讲学二个月,与张栻切磋辨论理学观点,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次会讲极大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又过了27年,1194年64岁的朱熹也到潭州担任安抚使时,再次修膳扩建了岳麓书院,颁发《朱子书院教条》,并亲自讲学和督课,慕名前来求学听讲者众多,有“书院一千徒”之称。经过朱熹的精心整治,岳麓书院再次进入繁盛时期。</p> <p class="ql-block"> 我2008年4月在岳麓书院中看到许多石刻院牌,还有数百年前宋朝大理学家朱熹、张轼讲学的古老记载。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个大字,遒劲有力。“千年学府”悬挂高堂,显示岳麓书院在苍桑岁月中培养出众多文人武侠,如近代培养出左宗棠、曾国藩等人;也是毛泽东、朱溶基年青时读书、工作过的地方。还有一幅“实事求是”匾额高挂讲堂,系1916年时任校长宾步程所撰。毛泽东1917年-1919年寓居岳麓书院期间, “实事求是”理念对他印象深刻,以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和中共中央党校的校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访问福建武夷精舍(2018年)</p><p class="ql-block"> 1143年-1151年,朱熹少年时期居住在福建武夷山五夫镇义父家中。1179年朱熹回武夷山去隐屏峰山脚游览时,看中了九曲溪旁幽净环境。1182年朱熹52岁时回到武夷山生活期间,完成了三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在武夷山九曲溪畔隐屏峰山脚下动工建成武夷精舍(紫阳书院),作为他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倡道教育的场所。第二件大事,在武夷精舍完成了将孔子孟子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四书合刊,并加自己的阐述、诠释编成《四书集注》。之后中国的元明清三朝700年间,朱熹《四书集注》为历代皇帝垂青,视作治国之本;也成为科举考试的基本教科书。第三件大事,作为朱氏家族第十二代传人,朱熹主持修撰完成了手订版《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婺源茶院朱氏世谱》是流传至今有记录的首本朱氏宗谱。</p> <p class="ql-block"> 我2018年5月13日参观了武夷精舍(紫阳书院),看到了当年武夷精舍开张之际,南宋历史学家袁枢先生写的贺诗:</p><p class="ql-block"> 本是山中人,</p><p class="ql-block"> 归来山中友。</p><p class="ql-block"> 岂同荷蓧老,</p><p class="ql-block"> 永结躬耕耦。</p><p class="ql-block"> 浮云忽出岫,</p><p class="ql-block"> 肤寸弥九有。</p><p class="ql-block"> 此志未可量,</p><p class="ql-block"> 见之千载后。</p><p class="ql-block"> 历史学家眼光果然与众不同,袁枢先生不是吹捧朱熹,而是非常卓有远见。当时《四书集注》尚未编辑完成,朱熹也未名扬朝廷。袁枢观屋见人,已预言朱熹“此志未可量,见之千载后”,可谓一语中的。</p> <p class="ql-block"> 评黄梅戏《朱熹和丽娘》</p><p class="ql-block"> 朱熹生性耿直淡泊名利为官清廉,但晚年闲散居家期间受到朝廷内理学反对派的迫害,在南宋“庆余党禁”运动中被对手编织了六大罪状和“引诱尼姑,扒灰儿媳”桃色谣言,诋毁朱熹的名誉,把清正廉洁的朱熹搞得声名狼籍。还奏请皇帝宋宁宗“斩朱熹灭伪学”。在沉重的政治高压之下,心力交瘁的朱老夫子不得不违心地向皇帝上书认错:私故人之财、纳其尼女。最后朱熹逃过一死,免除爵位。</p><p class="ql-block"> 之后民间开始出现许多传闻逸事,武夷山地区就流传《朱熹和丽娘》的故事。朱熹丧妻后,到武夷山创办紫阳书院,著作与讲授朱程理学,一时四方求学男女弟子众多。有一年轻美貌的女弟子看老年朱熹孑然一身孤独寂寞,便主动前来照顾,两人日久生情。谁知朱熹后来发现丽娘是狐狸精化身,于是故事以悲剧落幕。故事隐喻朱老夫子60多岁以后,有崇拜他的女弟子主动照顾他孤独晚年的意愿。</p><p class="ql-block"> 但在上世纪中国文化革命“极左”思潮泛滥时期,由传说故事《朱熹和丽娘》改编的黄梅戏连续剧《朱熹和丽娘》则添加了胡丽娘是严蕊(rui)的女儿,与朱熹相恋生子的情节,这就引入了南宋年间朱熹和唐仲友的一桩公案。</p><p class="ql-block"> 唐仲友是南宋一位官吏,也是文学家,更是当朝宰相王淮的姻亲。1181年,朱熹51岁时经宰相王淮推荐去浙东任官。朱熹上任后发现任台州知府的唐仲友有许多贪赃不法行为,其中有一项是唐仲友和一官妓严蕊的关系异常亲密。严蕊受到唐仲友的宠爱,她便恃宠骄纵,仗势受贿替人疏通关节。例如临海县贴司徐新想要免除差役,央求严蕊到唐仲友处打点说情,严蕊乘机向徐新索贿。朱熹在查处案件时派员押审严蕊获得口供,证据齐全后朱熹便上状朝廷劾奏唐仲友。因唐仲友与宰相王淮是亲家,朱熹连上六道劾奏而得罪了王淮。王淮低调处理先调离唐仲友然后免去其官职,再调离朱熹。朱熹见状愤而辞职。之后,唐仲友舞弊案就不了了之了。</p><p class="ql-block"> 13年后的“余元党禁”事件中,反理学派们则趁机翻案,捏造出严蕊遭朱熹酷刑逼供坚贞不屈的情节,官妓严蕊被吹捧为遭受朱熹政治迫害的侠女英雄。这里有一个对“官妓”性质的认定误区。当时有人认为,宋朝的官妓是卖唱不买身的,更甚传出严蕊在被押庭审时,当场吟诵一首流芳百世的名诗《卜算子》,以证严蕊的清白与大义凛然。于是在大量的蛊惑喧嚣声中,使世人纷纷以为:严蕊是才华出众的艺术家,唐仲友是正人君子,朱熹成为诬陷迫害者。</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宋朝以前的封建社会设立了由朝廷出钱供养才色俱全的妓女,以专供高官权贵玩弄的“官妓”制度。宋朝中晚期,正是因为随着朱熹推崇的理学文化兴起,朝廷对官员狎妓行为开始限制,规定官妓只能为官员提供歌舞陪酒活动,不能提供性服务(类似日本的艺伎)。实际上官员和官妓私下性交易很难发现,如官员迷上官妓受其诱惑徇私受贿枉法更是罪上加罪。而且据以后的专家考证,严蕊的《卜算子》是唐仲友的连襟代笔事后编纂的,非严蕊所作的。</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朱熹作为理学始作俑者和清廉官吏,对唐仲友严蕊案件追究到底的行为,得罪了一大批贪婪怂欲的当权官吏,导致了长期的莫须有的陷害和攻击。这也是当年“庆元党禁”事件中守旧反理学派攻击朱熹的主要依据之一。</p><p class="ql-block"> 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笼的一部黄梅戏连续剧《朱熹和丽娘》,把民女胡丽娘描绘成是官妓严蕊的女儿,死后化为狐狸精,又变成美女来诱惑朱熹,并为朱熹生下狐狸儿子,实现了刺激朱熹为蒙冤母亲严蕊报仇的目的。此剧站在反理学派观点上抹黑朱熹的人品和成就,隐射朱熹为官严刑逼供和晚年纳妾行为。在艺术情节处理上极其夸张吸人眼球,还获得了1989年第九届“飞天奖”、第七届“金鹰奖”和“攀枝花奖”。所以该剧对中国优秀传统文明、文化和教育的弘扬产生了非常消极的恶劣影响,也使许多普通民众对中国历史伟人朱熹的认知产生了非常巨大的误解。</p><p class="ql-block"> 即使在改革开放和拨乱反正几十年以后的今天,由于对中国古代优秀思想文化精髓具体内容的教育宣传一直含糊不清,许多国内民众对孔子朱子的学说理论不甚了解,一直以为孔子是“假圣人”,朱子是“伪君子”。少数人对传说中名人的丑闻轶事津津乐道。特别是“伪官朱熹迫害烈女严蕊”的古代谣言,满足了某些人心理趣味,至今以讹传讹流传甚广。这是一种非常痛心的现象。 </p> <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佛教和道教都源远流长。道教源于公元前二世纪的先秦时代老庄、黄老的道家学派,道教宗义与儒家理论都是中国汉族土生土长的产物,相符性较多,故走的较近。佛教是公元元年以后从印度传来的宗教,宗教理论功底深厚。佛教与道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曾和睦相处互相影响,也曾矛盾激化互相排斥和争斗。中国历代的皇帝统治阶层,则在佛教与道教两家之间左右摇摆,或拉拢撮合关系,或挑动互斗独享其成,或打一派拉一派消耗锐气。</p><p class="ql-block"> 朱熹倡导的理学理论是从儒家学说出发,主要融合道教文化,也吸取一些佛教精华观点的集大成于一身的新统治理论观念。朱熹的理学发展初期受到南宋当权统治者亲睐,影响迅速扩大,也引起了许多朝廷守旧反理学派的痛恨。所以,反理学派利用新皇帝宋宁宗上台机会实施反攻倒算,制造“庆元党禁”事件,宣布理学为蛊惑人心的伪学说,朱熹被罢官去衔。朱熹晚年在清贫寂寞中去世后,宋宁宗又后悔不已。在对金作战失利,清算了韩侂胄派系以后,宋宁宗即为朱熹彻底平反,推翻所有不实之词,全面恢复了他的名誉和尊爵。</p><p class="ql-block"> 正因为朱熹先生学问深,人品正,才会在他去世之后的数百年间,为中国各朝代统治者奉为圣人楷模,这是耿直清廉的朱子没有梦想到的。</p><p class="ql-block"> 死后倍荣耀,</p><p class="ql-block"> 生前多寂寞。</p><p class="ql-block"> 天地遵一道,</p><p class="ql-block"> 还君自天骄。</p><p class="ql-block"> 朱熹的理学哲学思想“万紫千红总是春”,成为中华民族数百年的文化瑰宝,受人敬仰,誉满全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中国现阶段思想道德教育理论方面的正本清源、消除偏见,知所以然,还需要作长期持续宣传,任重而道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锡全旺朱氏四十八世传人 朱宪 2025.4 改于上海</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sFRZt-dC1Cyxt1RcYsFW_g" target="_blank">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