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一支在祖国大地传唱了五十年、红透半边天的豪迈激情军歌,是无数人的所爱。这是由海政文工团歌唱家胡宝善、王川流在1970年共同创作的。作词之一的王川流老师(博名“我爱着蓝色的海洋”),也因开新浪博客、有文章入选而成为《那时的军营那时的我》一书近百位三军老兵作者之一。我是这本书的编辑委员会主任、作者,又是王川流老师文章“《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诞生记”的责任编辑。今天是人民海军71岁生日,全文发上王川流老师这篇军旅回忆录,以飨读者,以志庆贺!<br></h3><h3>(八月桂花 题记)</h3> <h3>图为年轻时代的胡宝善(左),王川流(右)</h3> <h3>图为2008年作者“我爱着蓝色的海洋”(右)和胡宝善老师在一起<br></h3> <h3>图为王川流与胡宝善前几年的合影。胡宝善老师已于2019年9月13日去世,享年84岁。</h3> <h3> </h3><h3>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诞生记</h3><h3> </h3><h3> 作者:王川流(博名:我爱着蓝色的海洋)</h3><h3><br></h3><h3> 2011年岁末,我在深圳参加一个企业的年会时,主持人突然念了台下递上的一个纸条:“请《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的词作者王川流先生现场演唱这首歌曲。”我被一阵热烈的掌声推上了舞台。我灵机一动说:“你们的尉总参加过1974年西沙海战,请他和我一起唱!”没想到尉总一招呼,呼啦啦上来十几个人,齐声唱起来: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祖国的海疆壮丽宽广……”
龙年春节前的一天,我出门的时候,住在楼下的一位少妇带着她5岁的儿子拦住了我。她对孩子说:“你问爷爷吧!”
“爷爷,《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是您写的吗?”孩子一对天真的眼睛望着我。“是啊,你会唱吗?”我蹲下身抚摸着他的头问道。
孩子用稚嫩的童音为我完整地唱了《我爱这蓝色的海洋》三段歌词,我心里充满了感动。孩子的母亲告诉我:“幼儿园的老师喜欢这首歌,也教孩子们唱,这成了我儿子最喜欢的一首歌。”
四十多年来,不知道多少这样的故事发生在我身边,让我的脑海里一次次浮现出魂牵梦绕的蓝色海洋,也总是回忆起军歌《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诞生前后的点点滴滴。
周总理的话似春风化雨</h3><h3>
1970年初,我国政府为了表示对柬埔寨王国首相西哈努克的支持,以欢迎元首的最高礼仪,欢迎西哈努克到中国访问。我们陆、海、空三军文工团受命连夜赶排了一台欢迎西哈努克亲王的晚会节目。正式演出前,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接受周恩来总理对欢迎晚会的审查。那时我担任海政文工团歌舞团二分队分队长。
记得当年陪同周总理审查节目的有当时的总参、总政和军委海军的几位领导,中央乐团团长李德伦等。那时正值“文革”前中期,演唱的大都是“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这样的革命歌曲。为了表现出对西哈努克亲王的尊重,总政文化部受外交部委托,让海政歌舞团专门排练了一首由西哈努克亲王亲自谱写的歌曲——《怀念中国》(西哈努克亲王曾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是音乐的行家),歌中倾诉了他对中国的无限深情。歌词是这样的:
“啊,亲爱的中国啊!我的心没有变,她永远把你怀念……。你是一个大国,毫不自私傲慢,待人彬彬有礼,不论大小,平等相待……。”虽然歌词不是很诗化,但曲调相当温柔。
当海军的独唱演员赵云卿演唱《怀念中国》时,总理很兴奋,但也几次打断了赵云卿的演唱,总觉得她演唱风格太“硬”,还不够柔美。总理说:“我们今天是为了欢迎柬埔寨王国首相西哈努克亲王的晚会,欢迎老朋友,说话、唱歌语调都要亲切一些!”周总理一遍一遍地给她排练,直到达到要求。
周恩来总理给整台晚会定了一个亲切、柔美的调子,并告诉我们:“南亚音乐的风格是婉转、缠绵的,不要唱得太硬。”审查结束时,总理走上台,和所有演职员一一握手,并挥手让我们坐下。排练了一晚上,我们都很累了,听总理这一指挥,我们“哗啦啦”一片都坐在了舞台上。
让我们料想不到的是,年逾七旬的总理推开了工作人员送上来的椅子,也盘腿坐到了舞台上,就这样和我们促膝相谈。总理从当前的国际形势谈到了欢迎西哈努克亲王的政治意义。在谈到艺术风格时,总理再次告诉我们,南亚音乐的风格柔美、抒情,像亲人在交谈,在轻声细语地倾诉……。
他扭过身来,对着我们穿着灰色军装的海军演员说:“海军的同志们都知道,大海有汹涌澎湃的时候,也有风平浪静的时候,那是很美的景象。因此,我们不但要有革命的激情,也要有革命的抒情呵!”
周总理的一席话,像一缕春风吹进了我们的心田,激发了每一个人在心底压抑了多年的追求抒情的渴望,我们都感到无比的亲切!
在回来的路上,我和与我一同从解放军艺术学院分配到海政歌舞团的胡宝善老师坐在一起,激动地窃窃私语了一路。总理说得太好了,尤其对于海军这个最浪漫的军种,太需要一些抒情的歌曲了。总理的话拨动了我们的创作灵感,激发了我们的创作激情,我们在探讨着,思索着……
</h3><h3> 抒情的军歌呼之而出</h3><h3>
没过几天,我正在翻看自己过去写过的一些海军题材的抒情诗歌时,胡宝善老师匆匆找到了我,说:
“我写过一首《我守卫在海防线上》,是前不久咱们乘393登陆舰进行海上拉练时,我受海浪拍打舰舷时的节拍启发,搞了个三拍子抒情的歌。你常写诗歌,帮我润色润色!”他哼了几遍,临走时嘱咐我:
“别不当回事儿,咱们一块好好弄弄!”
我拿着这首《我守卫在海防线上》,想着胡宝善老师的嘱咐,琢磨了好几天。联想到年初时我们海政歌舞团一百五六十号人,随393舰出海好几天,在浪涛汹涌的大海中经受考验的情景。我清楚地记得第一天晚上,我强忍着晕船,从坦克舱爬上甲板,周边一片漆黑,我用力拽住甲板上的栏杆,免得在风浪中摔倒。风浪吼叫着,拍打着甲板,四面都是漆黑的海、拱起的浪,像一头头怪兽,要把这飘摇的舰船吞噬。在无尽无止的颠簸、摇晃、起伏、摔打的磨练下,在柴油、尿臊、呕吐物混杂的气味中,在肠胃翻卷、天摇地转、昏天黑地的折磨中,我们坚持了三天,挺过来了。从汕头返回广州的途中,我们看见了大海的另一面:蓝色的大海像镜面一样平静,白色的海鸥在舰艉飞翔,真美呵!那次“海上拉练”让我们更深地了解了坚强的海军指战员,他们心中那像大海一样的爱,是我们文艺创作的源泉……和我同去的胡宝善老师回来后,乘兴挥笔写下了这首歌曲《我守卫在海防线上》。
胡老师这个歌曲的草稿,我感觉两段歌词立意很好,但歌名一般了一点儿,还不够鲜明、醒目,也不够浪漫。想起周总理给我们的深刻启发“我们不但要有革命的激情,也要有革命的抒情”,我终于找准了感觉,随手把歌曲的第一句唱词改成歌名:“我爱这蓝色的海洋”,顿时觉得能激发出点浪漫了。
我把歌词的意境与诗歌的语言揉在一起,“耸立”的山峰、“俯瞰”着海面、“穿云雾,跨海浪“、“海空战士胸有朝阳”。我反复地修改、推敲着这两段歌词,第一段很美,写海军守卫在海防线;第二段写海军航空兵,基本上还是写实,也很美;但是,海军的主要装备是战舰,似乎还应当加两句战舰在水面奔驰的句子,再升华点精神上的东西出来就更好了。于是我又加了个第三段歌词:</h3><h3>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矫健的海燕在暴风雨里成长,我爱大海的惊涛骇浪,把我们锻炼的无比坚强。啊!……战舰奔驰,劈涛斩浪,毛主席挥手指引航向,我守卫在海防线上,保卫着祖国无上荣光。”这样就形成了最终的三段歌词,歌名改为《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胡宝善是我的恩师,是50年代末期赴保加利亚留学的军队歌舞团的人,是歌唱家胡松华的弟弟,他儿子胡军长大后成了著名影视演员。我很尊重胡老师。我把改歌词的想法说了说,还特别强调,我是随意改的,不知这一稿改得有没有道理,仅供参考吧,就算我提供了另一个草稿。
胡宝善看了后连说:“你润色得很好,加的这段也很好,尤其是歌名,改得太好了!”于是《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的歌词就这样当场敲定了,我们还一起哼唱了几遍。
“五一”节前,海政歌舞团要在中山公园游园活动中演出。之前胡宝善老师和我说:“我想在演出中把咱们那首《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拿出来。我先唱《我为祖国献石油》,把革命气势先唱出来,再唱《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演出的节目要先经过江青及“中央文革小组“的审查,真怕他们把我们那首歌“枪毙”了,我就说:“胡老师啊,千万别把它唱成圆舞曲,人家最擅长挑刺儿,如果唱成圆舞曲,必死无疑。”
胡老师说:“我已经想好了,我把中间的‘啊----’拉长,感觉不出三拍子的节奏来,后边的副歌强调重音:‘海军战士,红心向党,严阵以待,紧握钢枪‘,就是拿三拍当两拍唱,唱成进行曲的感觉,就不会露出圆舞曲的痕迹,审查起来问题就不大了。”
亿万军民引吭高歌</h3><h3>
就这样,胡宝善提心吊胆地参加了由江青亲自出马的审查演出。
江青是个“夜猫子”,喜欢晚上工作、白天休息。那天突然通知晚上三点钟审查节目,让我们大家整整折腾了一个晚上。第二天,胡宝善老师高兴的和我说,过关了,审查组说了三个好:“内容好、唱得好、形象好”。一位政治处的干事也告诉我,没事了,宝善的节目评审组评价不错,“老佛爷”没出声,就算通过了,演出的节目单已经定下来了。我们庆幸这个结果,一时间如释重负。
“五一”游园活动在热闹、紧张、匆忙中度过了。胡宝善老师第一次公开演唱《我爱这蓝色的海洋》,一炮走红。第二天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的游园活动精彩的剧照中,胡宝善剧照下面的解说词是:独唱《我爱祖国蓝色的海洋》。我拿着这份报纸,既高兴又遗憾地和胡老师说:
“胡老师,报纸把咱的歌名改了,咱可不改。我们爱的不只是十二海里以内的领海,我们海军爱的是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海洋!”
没过几天,《人民日报》在副刊破例登载了《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的歌谱,《歌曲》、《解放军歌曲》、《战地新歌》第二集、《解放军文艺》、《上海歌曲》、《天津新歌》......全国二十多家报刊、杂志先后刊登了《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歌页,北京一家刊物还把它改编成小合唱版本。这首歌在群众中迅速传唱开了。
也许是群众太需要抒情歌曲了,也许是压抑越久,要求越烈,呼声越强。也许是我们的抒情军歌不仅代表了广大海军战士的心声,也同时拨动了全军指战员的心弦,更是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抒情愿望和审美需求,解了无数歌曲爱好者的艺术饥渴。很快,全国各地,无论是军营、军舰、哨所、海岛、机场,还是车站、码头、商店、广场、电台、广播站,到处都能听到人们引吭高歌《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当年的一段时间,我和胡宝善老师到海军烟台基地体验生活。一天晚饭后,迎着天边一缕红霞,我们随意漫步在海边的沙滩上。忽然听到了来自岸边高高的灯塔上熟悉的歌声。值勤的战士面对大海正在放声高歌:
“我爱这蓝色的海洋,祖国的海疆壮丽宽广。我爱海岸耸立的山峰。俯瞰着海面像哨兵一样。呵!……海军战士红心向党,严阵以待紧握钢枪。我守卫在边防线上,保卫着祖国无上荣光!……”
我们停住了脚步,仰望着高高的灯塔,虽然看不到战士的身影,但他的歌声却缠绕住了我们的心……,那是我们文艺工作者和战士心的共鸣,爱的碰撞。
一晃四十二年过去了,年轻一代的海军战士仍在高唱着《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在现代的卡拉ok厅里、在激情广场上,在千家万户和学校、部队营房里,在祖国的大地上,无论是战士、军官、当过兵的企业老总,穿过军装的地方官员,还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们,包括他们的子女、孙辈,仍然在放声高歌《我爱这蓝色的海洋》!<br></h3><h3><br></h3><h3>(本文原作于2012年,刋发于共和国首部老兵回忆录博文集《那时的军营那时的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h3> <h3>图为《那时的军营那时的我》一书封面</h3> <h3> 这本书作者遍布全国,图为上海、江苏部分《那时的军营那时的我》作者 2012年7月29日在上海书城参加首发式,与专程从深圳赶来的王川流老师合影(上海人民出版社本来也邀请了北京的胡宝善老师,无奈他因故不能来)。后排左起:上海猴哥(海军老兵汤澄东)、侦察排长(陆军老兵于永忠)、八月桂花(空军老兵徐海平)、海军战士(海军老兵蔡正明)、潘昶永(陆军老兵潘礼),前排左起:女兵肖梦(总参测绘老兵门春悦)、我爱着蓝色的海洋(海军老兵王川流)、梅子A(陆军老兵罗际明)、西行(资深军迷邓玉平)。<br></h3> <h3> 2012年7月29日上海书城《那时的军营那时的我》首发签售仪式上,王川流老师介绍自己创作这首歌的过程,然后唱起《我爱这蓝色的海洋》,我们也都跟着唱起来,在场读者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可是“原声带”呵!<br></h3> <h3> 王川流年轻时与海政文工团芭蕾舞演员郭晓蕙喜结连理。</h3> <h3> 夫妻二人已年近八旬,现在深圳含饴弄孙,安度晚年。二人都是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我们祝福王老师和郭老师健康长寿,晚年幸福!</h3> <h3> 发几张老照片,以赞颂老军旅艺术家们为军队建设和艺术事业所作出的杰出创造与贡献。上图是六十年代,投弹者为胡宝善,后排左起:王川流、张唯一、刘兆慈、杨金德、陈伯镛、孙萍章、孙宝光。</h3> <h3> 演出照,左起:孙宝光、陈伯镛、孙萍章、王川流、崔守利、张唯一、刘兆慈。伴奏:刘昌龄<br></h3> <h3> 图为王老师年轻时参加《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演唱,左起:叶端礼(女高音歌唱家叶佩英的哥哥)、胡宝善、王川流、吴波源。<br></h3> <h3>祝人民海军威震四海,所向无敌,走向深蓝,更加强大!</h3><h3>(谢谢王川流老师提供珍贵文字资料及相关照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