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p> <p> 截止2019年年底,思政课教材改革全面完成。孩子们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课程调整为现在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该课程的编排更加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内容、板块也更加丰富多彩。可是这门关乎孩子终身发展需要,关系孩子健康人格塑造的课程是不是真的引起各位家长、各位老师以及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呢?答案未必是肯定的。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原因存在于多方面,教育部门的重视程度、家长的需求、师资力量的薄弱都直接影响着课程推广普及。</p> <p> 我们的教育如何去发展?如何完成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宏伟目标?首要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深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建设,夯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体地位。让这门课程不仅仅存在于各学校的课表上,更需要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中。</p> <p> 教学中,有些老师经常埋怨学生学习习惯差,有些老师抱怨班上的孩子太调皮,还有些老师总是觉得自己班上的学生不够聪明。请问这些老师们, 《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学习习惯培养、同学交往的课程你给孩子们讲明白了吗?学会尊重的那一课您学懂了吗?如果我们不及时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这些或者那些问题,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塑造高尚人格,我们怎么称得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p><p> </p> <p> 从现在做起,从每一名思政课教师做起,从自己做起,深化《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我们责无旁贷, "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终将实现。</p> 知 识 链 接 <p> 立德树人——从字面上可以这样理解,即为:立德和树人。何谓“立德”?意思为树立德业。《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立德”居于人生三不朽之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