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文/孙美堂 </p><p>图为杨林寨乡党委书记何建平</p> <p> “ 有茶呷冒得?”“有呢,呷热的还是冷的啰?”</p><p> 杨林寨人性情耿直,直来直去,冒得奸狡弯拐,吃肉不是一片片而是一坨一坨的,客人没吃完主人只会认为味道不好不合口味。这就是杨林寨人。</p><p> 杨林寨人是1969年从新化大山中水库移民来的,已有50多年历史,现在的农民大多属于洞庭湖的后代了,是喝着湖水沐着湖风长大的。新化大山的概念只留在祖辈父辈的记忆里,但大山的秉性除外,刚毅和耿直却一直在传承。</p> <p>马育青,岳阳农校毕业,不跳“龙”门却选择了回乡,要把毕生所学还给生他育他的故土。人各有志,偏偏有个女同学马亮也不进城,不回湘潭老家,却跟着他来到这洞庭边上开拓他们的梦想。他们学的是三高农业专业,他们认为,只有在这片浓情沃土上才能施展他们的才华。祖辈父辈们刀耕火种,说实话未能求得一高半高,他们要用知识来改写农业的历史,创造高效的辉煌。他们流转了二个组100多亩土地发展大棚农业,现在有50棚辣椒,20棚黄瓜、丝瓜、甜瓜,还有30棚桃树。桃有红桃、黄桃,十多个品种,每年从端午到中秋有三个多月的采摘期,目前的黄桃已果实累累,挂满枝头。有机辣椒花蕾正盛,有机黄瓜早已上市,咬一口又脆又甜。</p> <p>刘基光,54岁,1982年开始种蘑菇,一生别无他求,硬是与食用菌结下了不解之缘,创办了黄太港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100多亩,从平菇凤尾菇到金针菇,由半地下室生产转到大棚生产,现发展到全乡250户成员1000多亩基地。</p> <p>向志红原任黄太港村支部书记,从没当过组长村委,哪怕是党小组长一下子被党员不记名投票选举推到支部书记位置上,一届下来村民完全认可他的能力,现为全乡蔬菜推销负责人,成立了个“直销杨林寨农特产公司”,奔跑于大小市场之间,把杨林寨农业特产推向全国。这几天他成了我的义务向导和司机,一部摩托车驮着我穿行在全乡各村之间。到合湖“湖南正和农业科技合作社”,也就是省农大食用菌研究所培育基地时,主人不在家,向书记熟,他带我深入基地工厂参观,这是个拥有7470平方米的大厂房,分成五个厂区,跨度45米,纵深166米,占地15亩,宏大的气势令人叹服。主人从事食用菌生产从父亲手里算起已近40年历史。从去年起,湖南农大食用菌研究所合作,研究芦苇菇的开发。要知道杨林寨四面环水,西有资江南有湘江,东北均临洞庭湖,有着丰富的芦苇资源,特别是近年来环境治理,芦苇造纸已成为历史。芦苇照样生长,无数成为废料的芦苇顺流而下,涌入长江,造成新的污染,开发芦苇菇恰好以长补短,</p> <p>况且,芦苇菇由野生苇菌培育而来,味道鲜,营养价值高,具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资源利用,有机食品。以芦苇渣作为培养基,要通过自然沤制一年,连消毒液都不必用,自然环保。二是口感化,又滑又脆,鲜美无比。三是富含胺基酸,营养价值特高。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芦苇菇可爆炒,炖汤下火锅一小时不会糊锅,说它是菇中佳品绝不为过。问到市场价格,一般20元/斤,最高的时候卖过120元/斤,市场均价30-40元/斤的样子。芦苇菇的培养基在地面铺10厘米左右厚一层,每平方米可生产30-40斤,最底部的一间厂房里面排满了二米高的架子,每个架子5层,据主人介绍共可容纳6万袋筒菌,按每袋产菇二斤计算,也可产12万斤。我从小对数字就感到头疼,我想图个省事,效益留给读者自己去计算吧。如果说一下就计算出来,你就一定是位数学冠军。</p> <p>主人叫付新林。听了向书记说了这个名字,看了宏大的厂房,我头脑里浮现的主人影子一定是个五大三粗的男子汉。当晚上付新林出现在我的眼前,让我惊诧不已,原来是一位挺靓的女子,曾担任多年村妇联主任,上届支部选举要选她当支部书记,她因为钟情于蘑菇事业而坚辞了,当了名支委。她说她的理想是让杨林寨这个蘑菇之乡冲向一个新的高度,是让乡亲们都能因此而富上加富。</p> <p>站在这个大型工厂内,我忽然觉得也很自信。有湖南农大食用菌研究所技术上的支持,有付新林雄厚的基地支撑,她的梦想一定会很快成为现实,应该命名为”杨林寨芦苇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