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黑鸢(学名:Milvus migrans)是一种中型猛禽,共有7个亚种。体长54-69厘米。上体暗褐色,下体棕褐色,均具黑褐色羽干纹,尾较长,呈叉状,具宽度相等的黑色和褐色相间排列的横斑;飞翔时翼下左右各有一块大的白斑。雌鸟显著大于雄鸟。 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荒原和低山丘陵地带。白天活动,常单独在高空飞翔,秋季有时亦呈2-3只的小群。主要以小鸟、鼠类、蛇、蛙、鱼、野兔、蜥蜴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一般通过在空中盘旋来观察和觅找食物。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印度,一直到澳大利亚。</p> <p>外形特征</p><p> 黑鸢前额基部和眼先灰白色,耳羽黑褐色,头顶至后颈棕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上体暗褐色,微具紫色光泽和不甚明显的暗色细横纹和淡色端缘,尾棕褐色,呈浅叉状,其上具有宽度相等的黑色和褐色横带呈相间排列,尾端具淡棕白色羽缘;翅上中覆羽和小覆羽淡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初级覆羽和大覆羽黑褐色,初级飞羽黑褐色,外侧飞羽内翈基部白色,形成翼下一大型白色斑;飞翔时极为醒目。次级飞羽暗褐色,具不甚明显的暗色横斑;下体颏、颊和喉灰白色,具细的暗褐色羽干纹;胸、腹及两胁暗棕褐色,具粗著的黑褐色羽干纹,下腹至肛部羽毛稍浅淡,呈棕黄色,几无羽干纹,或羽干纹较细,尾下覆羽灰褐色,翅上覆羽棕褐色。 幼鸟全身大都栗褐色,头、颈大多具棕白色羽干纹;胸、腹具有宽阔的棕白色纵纹,翅上覆羽具白色端斑,尾上横斑不明显,其余似成鸟。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蜡膜和下嘴基部黄绿色;脚和趾黄色或黄绿色,爪黑色。</p> <p>生活习性</p><p> 白天活动,常单独在高空飞翔,秋季有时亦呈2~3只的小群。飞行快而有力,能很熟练地利用上升的热气流升入高空长时间地盘旋翱翔,两翅平伸不动,尾亦散开,像舵一样不断摆动和变换形状以调节前进方向,两翅亦不时抖动。通常呈圈状盘旋翱翔,边飞边鸣,鸣声尖锐,似吹哨一样,很远即能听到。视力亦很敏锐,在高空盘旋时即能见到地面动物的活动。性机警,人很难接近。[1]</p><p>主要以小鸟、鼠类、蛇、蛙、鱼、野兔、蜥蜴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偶尔也吃家禽和腐尸。觅食主要通过敏锐的视觉,通常通过在空中盘旋来观察和觅找食物,当发现地面猎物时,即迅速俯冲直下,扑向猎物,用利爪抓劫而去,飞至树上或岩石上啄食。</p> <p> 灰脸鵟鹰(学名:Butastur indicus)为隼形目鹰科的鸟类,是一种中型猛禽,体长39-46厘米,体重375-500克。上体暗棕褐色,翅上的覆羽也是棕褐色;尾羽为灰褐色。栖息于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以及针叶林等山林地带,以小型蛇类、蛙、蜥蜴、鼠类、松鼠、野兔、狐狸和小鸟等动物性食物为食。繁殖于俄罗斯东部、日本和朝鲜等地,越冬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几内亚等地。</p> <p>生活习性</p><p> 常单独活动,只有迁徙期间才成群。白天在森林的上空盘旋、在低空飞行,或者呈圆圈状翱翔,有时也栖止于沼泽地中枯死的大树顶端和空旷地方孤立的枯树枝上,或者在地面上活动。性情较为胆大,叫声响亮,有时也飞到城镇和村屯内捕食。主要以小型蛇类、蛙、蜥蜴、鼠类、松鼠、野兔、狐狸和小鸟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有时也吃大的昆虫和动物尸体。觅食主要在早晨和黄昏。觅食方法主要是栖于空旷地的孤立树树梢上,两眼注视着地面,发现狱物时才突然冲下来扑向猎物。有时也在低空飞翔捕食,或在地上来回徘徊觅找和捕猎食物。</p> <p> 红隼(学名:Falco tinnunculus):是隼科的小型猛禽之一。体重173-335克,体长305-360毫米。翅狭长而尖,尾亦较长,外形和共同爪隼非常相似。雄鸟头蓝灰色,背和翅上覆羽砖红色,具三角形黑斑;腰、尾上覆羽和尾羽蓝灰色,尾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端斑,眼下有一条垂直向下的黑色口角髭纹。下体颏、喉乳白色或棕白色,其余下体乳黄色或棕黄色,具黑褐色纵纹和斑点。雌鸟上体从头至尾棕红色,具黑褐色纵纹和横斑,下体乳黄色,除喉外均被黑褐色纵纹和斑点,具黑色眼下纵纹。脚、趾黄色,爪黑色。</p><p> 栖息于山地和旷野中,多单个或成对活动,飞行较高。以猎食时有翱翔习性而著名。吃大型昆虫、鸟和小哺乳动物。呈现两性色型差异,这在鹰中是罕见的;雄鸟的颜色更鲜艳。分布范围很广,非洲、古北界、印度及中国;越冬于菲律宾及东南亚。甚常见留鸟及季候鸟,除干旱沙漠外遍及各地。是比利时的国鸟。</p> <p>黑喉石鵖(学名:Saxicola torquata),为鹟科、石鵖属的鸟类。黑喉石鵖中等体型的黑、白及赤褐色石鵖。雄鸟头部、喉部及飞羽黑色,颈及翼上具粗大的白斑,腰白,胸棕色。雌鸟色较暗而无黑色,喉部浅白色。</p> <p>形态特征</p><p> 黑喉石鵖雄鸟:整个头部为黑色,背和肩亦黑微缀棕栗羽缘,至腰逐渐变灰,尾上覆羽白色;颈侧具白斑,亦具棕栗羽缘;飞羽黑褐,外侧覆羽黑而内侧覆羽白色;尾羽黑色;胸部栗棕色,至腹部逐渐变淡成淡栗棕色。</p><p> 黑喉石鵖雌鸟:头、颈、背及肩黑褐色,头及颈具淡棕褐色羽缘,背及肩具淡棕褐色宽缘,下腰淡棕褐,尾上覆羽近白;尾羽黑褐色;翅黑褐色,覆羽黑褐而缘以淡棕褐色羽端,内侧覆羽以及最内侧飞羽的基部为白色;额基和眉纹淡棕褐;下体、颏和喉淡棕白,胸部的棕色稍浓著些,余腹部浅棕而微缀苍白色羽缘。[2]</p><p>黑喉石鵖幼鸟:上体羽毛具明显的淡褐色羽端斑,体色斑斓;飞羽和尾羽黑褐色,具淡棕褐色羽缘,尾上覆羽淡红褐;颏、喉至胸白杂以不同程度的黑斑,腹面淡红褐色。</p><p> 栖身环境</p><p>黑喉石鵖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平原、草地、沼泽、田间灌丛、旷野以及湖泊与河流沿岸附近灌丛草地。从海拔几百米到4000m以上的高原河谷和山坡灌丛草地均有分布,是一种分布广、适应性强的灌丛草地鸟类。不进入茂密的森林,但频繁地见于林缘灌丛和疏林草地,以及林间沼泽、塔头草甸和低洼潮湿的道旁灌丛与地边草地上。</p><p>生活习性</p><p> 黑喉石鵖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平时喜欢站在灌木枝头和小树顶枝上,有时也站在田间或路边电线上和农作物梢端,并不断地扭动着尾羽。有时亦静立在枝头,注视着四周的动静,若遇飞虫或见到地面有昆虫活动时,则立即疾速飞往捕之,然后又返回原处。有时亦能鼓动着翅膀停留在空中,或做直上直下的垂直飞翔。在繁殖期间常常站在孤立的小树等高处鸣叫,鸣声尖细、响亮。黑喉石鵖为夏候鸟,通常在3月末4月初迁来繁殖地,9月末10月初开始飞往越冬地。</p> <p> 北灰鹟(学名:Muscicapa dauurica):体重9-16克;体长103-143毫米。是一种体型略小的灰褐色鹟。上体灰褐,下体偏白,胸侧及两胁褐灰,眼圈白色,冬季眼先偏白色。嘴比乌鹟或棕尾褐鹟长且无半颈环。新羽的鸟具狭窄白色翼斑,翼尖延至尾的中部。虹膜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黄色,脚黑色。</p> <p>未知鸟名?</p> <p>灰鹡鸰(学名:Motacilla cinere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中小型鸣禽,体长约19厘米。与黄鹡鸰的区别在上背灰色,飞行时白色翼斑和黄色的腰显现,且尾较长。体型较纤细。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三级飞羽)极长,几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外侧尾羽具白,常做有规律的上、下摆动;腿细长后趾具长爪,适于在地面行走。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顶、洞穴、石缝等处,巢由草茎、细根、树皮和枯叶构成,巢呈杯状。每窝产卵4-5枚</p> <p> 栗腹矶鸫(英文名:Chestnut-bellied Rock Thrush,学名:Monticola rufiventris),是雀形目鹟科矶鸫属的鸟类。俗名栗色胸石鸫、栗胸矶鸫。体大而雄雌异色的矶鸫。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喜马拉雅山脉西部以至东部、东达东南亚各国北部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云南、四川、湖北、浙江、广西、贵州、广东、海南、福建等地,常见于小乔木树冠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喜马拉雅山脉。</p><p>体大(24厘米)而雄雌异色的矶鸫。繁殖期雄鸟脸具黑色脸斑。上体蓝,尾、喉及下体余部鲜艳栗色。与红腹的蓝矶鸫亚种的区别在具黑色脸罩及额部为亮丽蓝色而带光泽。体色似某些仙鹟,但头形似鸫且颈及肩部少闪光蓝色。雌鸟褐色,上体具近黑色的扇贝形斑纹,下体满布深褐及皮黄色扇贝形斑纹。与其他雌性矶鸫的区别在深色耳羽后具偏白的皮黄色月牙形斑,皮黄色的眼圈较宽。幼鸟具赭黄色点斑及褐色的扇贝形斑纹。 </p><p>虹膜:深褐;</p><p> 嘴:黑色;</p><p> 脚:黑褐。</p> <p>暗灰鹃鵙(英文名:Black-winged Cuckooshrike,学名:Lalage melaschistos),是雀形目鹃鵙科鸣鹃鵙属的鸟类。俗名平尾龙眼燕、黑翅山椒鸟。主要生活于平原、山区、栖于以栎树为主的落叶混交林、阔叶林缘、松林、热带雨林、针竹混交林以及山坡灌木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p><p><br></p><p>中等体型(23厘米)的灰色及黑色的鹃鵙。雄鸟青灰色,两翼亮黑,尾下覆羽白色,尾羽黑色,三枚外侧尾羽的羽尖白色。雌鸟似雄鸟,但色浅,下体及耳羽具白色横斑,白色眼圈不完整,翼下通常具一小块白斑。 </p><p><br></p><p>虹膜:红褐;</p><p><br></p><p> 嘴:黑色;</p><p><br></p><p> 脚:铅蓝。</p><p><br></p><p>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中国的台湾和海南岛、东南亚。</p><p><br></p><p>分布状况:罕见至地区性常见于低地及高至海拔2000米的山区。指名亚种为留鸟,见于西藏东南部至云南西北部;avensis于中国西南;intermedia于华中、东南及华南,有些北方鸟冬季南下至云南、华南及台湾越冬;saturata为留鸟见于海南岛。</p><p><br></p><p>暗灰鹃鵙栖于甚开阔的林地及竹林。冬季从山区森林下移越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