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白和苏轼相遇

包山种树

<p>李白和苏轼都是同时代的牛人大腕,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杰出成就,足以傲视同行。假如李白和苏轼相遇,我认为会发生以下的趣事:</p> <p><b>第一、两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成为最好的酒友</b>。</p><p>李白和苏轼都喜欢饮酒,李白有“斗酒诗百篇”的美名,酒量也很大,称得上千杯不醉,他在诗歌里曾豪情满怀的说: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按照李白的作风,应该有夸张的成分,但他喝百杯应该无妨。</p><p><br></p><p>苏轼酒量不大,他曾在其《东皋子传后记》中说“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但他非常好酒,即便在穷混潦倒的流放岁月中,依然寻访各地美酒,找不到酒,就自己动手酿酒,据说凡是喝过他做的蜜酒之人,都会有几次腹泻,但苏轼仍乐此不彼。</p><p><br></p><p>关键是李白和苏轼都深得醉酒之神韵和饮酒之真趣。李白的在其诗作《月下独酌》其二中写道:“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而苏轼写过五六篇《酒赋 》,即便是不解酒中趣的人。读了他描写的陶然微醉之了,也会为之神往。所以,二人相遇后,最要紧的便是相互交流那些醉酒之后不可为醒着道的心得,由此交心,成为最好的酒友。</p> <p><b>第二、两人会成为志同道合的驴友</b>。</p><p>李白的一生基本是在旅行中度过的,他几乎走遍了大唐的名山大川,从巴蜀三峡到江汉潇湘,从齐鲁幽燕到江西淮南,从吴越江淮到关中河东河南,他边走边写,用他那如椽的巨笔将祖国的山山水水和风景名胜都入了诗作。有难于上青天的蜀道,有烟花三月的扬州,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有唯见长江天际流的黄鹤楼。只是读他的诗作就已令人流连忘返。有时候会禁不住的想: 李白一个没有正经工作的流浪人,哪来的钱去游山玩水?真是羡煞我等后学之人。</p><p><br></p><p>苏轼的旅游踪迹也遍布了大半个北宋山河,从眉山到开封,从杭州到湖州,从黄州到惠州,再到海南岛。虽然有好些地方都不是苏轼乐意要去的,是被朝廷接二连三的贬官过去的,属于流放的性质,但不影响他对每个地方的喜爱。每到一地,他必然会寻访当地的名胜古迹。从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湖,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庐山;从一时多少豪杰的赤壁到林下对床听夜雨的儋州,不论命运如何,他对山水的喜爱溢于言表。所以,他两可以成为志同道合的驴友。</p> <p><b>第三、两人成为惺惺相惜的文友。</b></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李白由于他的诗作 豪迈奔放,清新飘逸,艺术成就极高,被后世誉为“诗仙”。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他在诗作上的成就在当时以及后世几乎无人出其右者。</p><p><br></p><p>苏轼被后世誉为“千古第一文人”,他的诗词文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高峰,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文坛上享有极高的声誉。王国维说: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他们的作品都被当时和后世所喜欢,提起唐诗,李白的诗作必然脱口而出,说起宋词,苏轼的诗词必然朗朗上口。所以,李白和苏轼相遇,会在酒后论诗文,旅游途中赛诗文,最终成为惺惺相惜的文友。</p> <p><b>第四、两人相遇后,李白会受到苏轼的影响,成为一个吃货,而苏轼则会学习李白练就高超的剑术。</b></p><p><br></p><p><b><span class="ql-cursor"></span></b>苏轼在吃方面的研究,绝对是专家型的,东坡肘、东坡羹、茯苓饼、烧烤羊蝎子,从动物到蔬菜,从飞鸟到游鱼,在苏轼那里皆可成为美味。所以李白在苏轼的耳濡目染之下,很快就会变成一个标准的吃货。</p><p><br></p><p>据说李白的剑术高超,当时的魏颢说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李白的理想也是“十五好剑术”“十步杀一人”。所以在李白的嚣张的剑术展示之下,苏轼也会压不住胸中的豪气,很快便成了剑术高人。</p><p><br></p><p>当然,两个天才级的人物相遇,必然还会碰撞出很多奇光异彩,恕我愚钝,无法一一罗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