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赵铁山(1877~1945),名昌燮,山西太谷人,是我国现代著名书法家。</p><p> 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孔祥熙请赵铁山以铭贤中学之名义撰写了一幅挽联。当这幅长达124字的挽联在孙中山先生公祭大会悬出之后,震动了京都书壇。著名书法家康有为观看后赞道:"大江以北,无出其右。"1926年,赵铁山先生的书法作品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书法展览会上被评为华北第一名。在当时曾有"南吴北赵"之说,南吴指书画大师吴昌硕,北赵指赵铁山。</p><p> 他在书法艺术上固然有独特的创新成就,他的人品更为时人津津乐道,有口皆碑。当年,日本侵华,太谷陷落,日本人组织维持会,欲请德高望重的赵铁山先生出任维持会长,企图利用先生的声望,强化统治,被赵铁山严词拒绝:"我老迈赢弱,又恨不能投笔从戎、抗击日寇,告诉你,铁山誓不与侵略者共戴天日"。不久,赵家在太谷东城的棉布庄"静丰得"被日军炮弹击中,墙倒屋塌,铺面前院毁于一场大火,财物被洗劫一空,并传出铁山先生在炮火中炸死的消息。为了避免日本人的纠缠,铁山先生将错就错,以讹传讹,指使身边的人对外声言铁山先生已在大火中殉难。</p><p> 赵铁山先生殉难的消息不胫而走,传到了西安,社会各界为了唤起民众抗日救亡,组织了"赵铁山、张鹤峰、陈芷庄三先生殉国纪念会",蒋介石、冯玉祥都送了花圈致哀。追悼会还出了会刊"赵铁山先生小传"。</p><p> 八年的隐姓埋名,执著地在书法艺术的大海里遨游,1945年五月二十九日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九岁。</p>